如何修複鳳凰山生態,改善環境呢?範海濤想,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設計,全方位謀劃,生態環境與水係工程相融合……
“荒山禿嶺,亂石成堆,栽下的樹苗、花草能活嗎?”
“山上無土無水無植被,跑水跑土又跑肥,石頭崖上能種樹嗎?”
“土從哪裏運?水從哪裏來?沒有這些,何談生態修複?何談種樹種花草?”
…………
“引水、種樹、修路、建亭,恢複綠水青山。當然,根據地勢,宜造田則造田,能挖坑就挖坑,山梁造田種果樹,山頂挖坑栽經濟林。”範海濤一天天在山上轉悠,那日突然把大夥召集在鳳凰山,講述著想法和思路,“山上不是缺水少土嗎?咱就打個眼,放個炮,炸個坑,壘個沿,填上土,栽棵樹。”範海濤側著身體,在山坡上彎著腰、蹬著腿,一邊做示範,一邊講解。
範海濤迅速成立了鳳凰山環境治理指揮部,每天召開協調會,現場辦公,倒排工期,突擊攻關。
投資3500多萬元,購買70輛帶噴淋、篷布裝置的礦山用車;新購18輛霧炮車、24台霧炮機,加上原有的23輛灑水車,浩浩蕩蕩開上了鳳凰山。
範海濤帶領一支綠化隊伍,用鋼釺打眼,然後放炮,壘育林坑,填黃沙土,栽一棵耐旱樹,挑一擔水澆上。山坳裏整修一級級梯田,山嶺上鑿出一個個魚鱗坑、育林坑。坑一層層、一級級,隨著地勢往山頂延伸。
溝窪裏修築攔河壩,涵養水係,修建20多公裏公路,修建5個3000立方米蓄水池,架設管道50公裏,深埋水管13.5公裏,新鋪電纜2.2萬多米,鳳凰山溝溝窪窪、坡坡嶺嶺,編織出了地下水管網絡。
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石牆圍成的坑向周邊蔓延,坑的大小據地勢決定,大的直徑三四米,小的僅容一人站立。坑內填埋厚厚的沙土,種植大小不同的樹木。
大家漸漸摸索出了魚鱗坑、坡改梯、地穿衣、地有唇等方法,埋頭苦幹整修恢複鳳凰山的綠意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