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銀硐 滄桑山藤
幾枚巨型銀幣,矗立在山門口,閃著熠熠的光。透過這塵世的眼,綿延數百裏的官台山,山高穀深、草木蔥鬱,宛如一座巨大的密室。密室連接著一百三十多個大小不一的古銀硐。那些錯落在山坳裏的溪乾、炭山、炭岔頭、官田場等村落,則是密室的一道道門,隨便從哪兒推進去,一頭便紮進了官台山的神秘裏。
來了,客隨主便,就從溪乾村這扇門推進去看看吧。這裏又叫太監府村(明朝廷設“太監府”駐兵官台山,立關卡收銀稅),村口一個水塘,塘邊一棵老柏樹,樹幹粗壯,直插雲天。村邊的石板路像一條伏在地上的青藤,引著我們朝山裏去。
我們一個跟著一個,一二十人的隊伍像一截藤梢,好奇地伸進了銀屏硐裏。手機的光在石壁間閃動,我們的手像藤須觸碰到石壁上。壁上有許多凹陷,四周有炭火燒過的痕跡,當地人說,這石窩叫“爆脫坑”,坑裏被取走的是“銀瓜”。原來沒開采之前,這些礦脈一條條遊走在石壁之中,每隔一段便會凝結出一個銀礦石,就像一根藤蔓上長著的瓜,於是采礦人稱其為“銀瓜”。一個銀硐就是一條山藤,采礦人就是這樣順藤摸“瓜”的。有意思的是,傳說古人找銀礦,借助的就是山上的草木,尤其是纏繞在山間的藤條,難怪那些銀硐的照片上多有藤條的身影。銀礦由民間先發現,他們是最早探進古銀硐裏的“藤根”。到了明永樂年間,朝廷從京城伸來一根粗藤,這根藤伴隨朝廷派來的太監深深紮進了官台山,由此這裏的大寶坑銀場便成了閩浙四大銀場之一,為明王朝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血液”。多年之後,這根藤突然抽退,隨著太監們的離場,留下了諸多未解之謎。在崎嶇的礦道裏行走,深沉晦暗、時光渺渺,讓人恍如隔世。不知幾時,忽然有水從硐頂濺落,轉角處一縷天光透射,仿佛又回到了人間。
坐在山腰的大石頭上,耳邊潺潺的流水聲似乎化作了叮叮當當的鎬聲,找礦、采礦、運礦,火在這個銀硐燃起,煙卻在四周的山頭騰升,生活便是抬頭低頭的日出日落,是進進出出銀硐的艱辛步履。這條藤上係著采礦人的苦與樂,也係著他們的生與死。藤條戛然停下的地方,塌方進水、爆破失誤,那消散的煙塵裏便有了生命的無奈與歎息。
俯瞰山下,遊人往來絡繹不絕,讓人恍惚以為是數百年前的那些礦工。他們一個個魚貫進入硐裏消失了,不一會兒,山頂上某個地方,先是聲音,接著草木簌簌而動,一個接一個像一縷又一縷餘煙冒了出來,隻是看不清麵孔,也不見悲欣。
天色漸晚,我們走下了銀屏硐,走進了太監府。偌大的府邸隻剩下老樹幾棵、殘牆數堵。晚風中,牆頭上幾莖殘草還在講述曾經的故事,而觀景台下,新開墾的花田一片燦爛,輝映著天邊的晚霞……
一百三十多個古銀硐,藏著一座山的秘密,這一百三十多根藤上結著的,還有多少官台山未知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