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古渡詩魂

壽寧斜灘古渡,坐落在龍江溪畔,明清時期,這裏曾桅檣林立、人聲喧天。南來北往的挑夫,上下來回的船民,他們的命運之繩緊係渡口,在起起落落的溪水中浮浮沉沉後,漸隨風飄散,杳無蹤跡。倒是那些飽讀詩書的年輕士子,他們站立船頭,意氣風發,遙望古渡,回首拜別。他們彎下腰來的同時,也順帶背起了故鄉的渡口。從此,他們懷揣著光耀門楣的夢想,日日夜夜漂泊在江麵上,何時能夠璀璨歸來,成了生命裏最大的未知和期盼。

多少年後,當他們成為曆史的冊頁,悠悠流淌的龍江溪日夜傳頌著他們的故事。再來的人們,不再是為生活痛苦跋涉,而是帶著虔誠瞻仰的目光,帶著遐想,帶著向往,更帶著敬仰,靠泊在被時間丟棄的古渡口旁。那棵古榕樹啊,橫張著枝丫,揮著滿身的綠意,舀來清爽的溪風,這是對每一個遠客最熱情的歡迎和最真摯的問候。

古民居緊靠著古渡口,再加上臍帶一樣的古巷,濃縮了古鎮斜灘的精華。古巷道狹窄逼仄,兩側是厚重而高聳的黃土牆,牆與牆之間斜伸著黛青的瓦,瓦與瓦之間填滿了深邃的藍。腳抵著光滑的石板,感覺整個人一下子滑進了時空的隧道裏。我們像一群從現代趕來的燕子,仰著頭,嘰嘰喳喳、指指點點,仿佛在尋找著舊時的堂簷。牌樓式門臉,仿古樣彩繪,當中四方天井,兩側廂房相對,周遭翹角飛簷……我們飛飛停停,一條條巷子,郭家的、周家的、盧家的,家家穿梭;一座座老宅,大夫第、進士第、朝議第,第第觀覽。我們審視著每一座房子,從木雕的窗欞、挺拔的廊柱,到斑駁的土牆、古老的石臼,我們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嗅聞,用耳朵聆聽,然後留下一串串慨歎,又飛出門去。一次次地進進出出,單薄的雙翅陡然變得沉重起來,那是一種看不見卻能感受到的神秘承載。

在“進士第”裏,講解員指著牆上的資料圖,講述盧金錡一家三代“父子三登科,一家兩進士”金榜題名的故事。我一抬頭,目光正對上門簷頂上垂下的幾叢太陽花。金色的花朵悄悄注視著一屋子的人。它沒有言語,安安靜靜,如時光的守護者。歲月滄桑,它們花開花謝,守護著什麼呢?是這些漸漸老去的房屋嗎?我走向天井,但見清清澈澈的天光自上而下,染碧了青石甬道旁秀逸的蘭草,也亮堂了兩側廂房上虛掩的閣樓,“通一經者為博士”,難道這就是盧家的“一經樓”嗎?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正在樓裏刻苦攻讀的盧金錡父子,他們手捧詩卷,高聲吟哦。我正想把心中的疑問拋進窗口裏去,卻見他們背起行囊,一前一後下了閣樓,徑直向不遠處的渡口走去。我追上前去,看見他們的身影驟然變得高大起來,像兩柄剛剛鑄就的寶劍,在陽光下閃著逼人的鋒芒。十年寒窗苦讀,他們急需一場由外而內的淬煉,而渡口恰好提供了淬火的河床。從這裏出發,時間是對他們未來成色的最好檢驗!

我回過神來,發覺許多年後,我站在那堵高高的土牆上,像那叢太陽花眺望著遠處的渡口。我在等待著他們中的一個人回來,或許他能解開我心中的謎團。晨光初燦,一隻梭子樣的小船停在了渡口旁。“盧大人,渡口到了。”舟子一聲輕叫,艙簾響動,這個舟子口中的盧大人走出了船艙,他正是宦遊歸來的盧金錡。他滿麵風塵,手上抱著一個木頭箱子。箱子看上去很沉,舟子幾次想上前幫忙,都被盧大人婉拒了。盧大人下了船,沿碼頭走上去,迎接他的是渡口邊那棵老榕樹。溪風橫卷,有樹葉飄落在盧大人的衣襟上,讓他感慨萬分,當年從樹下離開,而今歸來,榕樹婆娑依舊,自己年華已老。他匆匆別過老樹,捧著視若珍寶的木箱,走進這歸途中魂牽夢縈的老巷。那以後,在“進士第”裏,盧大人一次又一次打開木箱,那是他為官多年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來自遙遠的山西平陽府嶽陽縣的民眾贈送的一箱詩章。很快,崇尚詩文的風氣便在小城氤氳開來,浸潤著古巷,也激勵著一顆顆年輕上進的心。多年之後,兒子盧讚虞也從這個渡口歸來,進士及第的他身著紫袍,衣錦還鄉,成了當地士林的楷模。再之後,僑居南洋二十七年,先後任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中學老師、大學講師、校長的著名詩人盧少洲先生重回故裏、葉落歸根。當年南京淪陷,他與薩鎮冰、鬱達夫等名流和詩唱酬,激勵民眾抗戰。那首膾炙人口的七絕“衫履飄蕭近野僧,三層閣子九華燈。當爐應解臨邛意,愛爾才登愛爾登”,不僅讓他名聲大噪,更贏得了“愛爾登”先生的美名。

回望漸漸遠去的古渡口,我終於讀懂了盧大人的一番苦心,也讀懂了房簷前那些太陽花的長久守望。經過了古渡的流轉,經過了江水的淬煉,斜灘有了自己的詩魂,古鎮更接續了不絕的文脈。

“嶺勢從天下,灘流委地斜。風煙團一市,茶香繞千家。夜劇村偶逢,春寒縣閉衙。鯉燈今夕見,百裏最繁華。”(出自清代宋際春《詠斜灘》)在古鎮水運繁華的年代裏,從這裏走出的每一個人,都把渡口當作了生命最初的出發地。多年之後,經過歲月的磨礪、風雨的洗禮,他們中的佼佼者又帶著自己的故事回到了故鄉。而古鎮這些老房子,四四方方,像一個個造型獨特的壇子,天井是這壇子的封口,白天,它讓陽光射入,古鎮的故事便呈現出栩栩如生的一麵;晚上,夜色為它貼上封口,故事又悄然發酵。日子是最好的酒曲,天長日久,古民居便越發有了韻味,像一壇壇陳釀的米酒,散發著歲月的芬芳,惹得來訪的客人個個心醉神迷、意猶未盡。還好,渡口就在眼前,隻要肯帶,誰都可以捎上幾壇,然後解纜歸舟,像盧大人當年捧著一箱詩章那樣,回到你我曾來的渡口去……

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