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天道圓圓,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在這一章著重談了認識和把握天道規律的方法,並指出準確把握並運用天道規律的重要作用。這一章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說: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入定。萬物一齊興起生長,我就從這裏觀察它們的循環往複。天道圓轉,周而複始,各自要返回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叫作寂靜,寂靜叫作回歸本來狀態。回歸本來狀態叫作永恒的規律,認識永恒的規律叫作明智。不認識和把握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致凶險。認識和把握規律才會包容萬物,包容萬物才會坦蕩公平,坦蕩公平才會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會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一生一世才不會有危險。

這一章可以分三個意群來理解。

第一個意群:從開篇到“吾以觀複”。

致虛極:致,達到。虛,虛空,沒有任何雜念與欲望。極,極端、頂點。意思是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不抱有任何固執、偏見。

守靜篤:篤,篤實、誠篤、堅定不移。意思是持守徹底的清靜。

萬物並作:並,一同、一齊。作,興起、生長。意思是萬物一同興起生長。

吾以觀複:複,返、周而複始。意思是靜觀萬物的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第一個意群,老子一上來就闡明了“觀複”的前提是“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是要虛到極點,靜到極點。在極虛、極靜,近於“真空”狀態的一片純真的心境中,才能夠不受任何幹擾地“觀複”。隻有具備了這個前提,才能進入“觀複”的程序。否則,在有雜念混入、欲望生長的心境中,是觀察不出事物的真相來的。在老子看來,世間萬物林林總總,競相成長,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景象,而且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盡管外部世界很紛亂,但隻要自己的心不亂,是在極虛、極靜的心境下認識、觀察宇宙萬物的,就能夠透過繽紛的表象,觀察並揭示出宇宙萬物圓轉運行、周而複始的真相。

第二個意群:從“天道圓圓”到“不知常,妄作凶”。

天道圓圓,各複歸其根:圓圓,圓轉不已,周而複始。指天道的運行方式。根,本根、本原。意思是天道循環,周轉不息,常常返回到各自的本根。應該指出的是,通行本《道德經》這一句是“夫物芸芸”,我們根據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竹簡本的表述,改為“天道圓圓”,這樣更貼近老子思想。

歸根曰靜:歸根,回歸本原。意思是回歸到本原狀態叫作“靜”。

靜曰複命:複命,本義是完成使命後的回複,在這裏指萬物順應自然,返本歸初。意思是“靜”就叫作順應自然、返本歸初。

複命曰常:常,常理,指萬物生長運行中永恒不變的規律。意思是順應自然、返本歸初是永恒不變的規律。

知常曰明:明,通達、明智。意思是準確地認識和把握規律叫作通達明智。

不知常,妄作凶:妄作,輕舉妄動,肆意胡為,也就是所謂的“有為”。意思是不遵守規律、造作妄為便會招致凶險。

第二個意群,用“天道圓圓,各複歸其根”領起,強調要從天道運行方式入手觀察並把握世間萬物的根本。接下來,用頂真修辭手法展開,具體說明怎樣才算是認識並把握住了天道運行的根本。這本來是一道複雜難解的題目,在老子筆下,卻說得明明白白。追尋到了世間萬物的根本後,要在極靜的心境下觀察認識,最終把握住蘊含其中的常規常理,也就是規律性的東西。在老子看來,到了這種程度才叫作明智。為了提醒人們對“知常”重要性的關注,又特地從反麵告誡人們“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不明天道、不遵從規律的造作妄為,就會陷入凶險的境地。

第三個意群:從“知常容,容乃公”到這一章結束。

知常容:容,包容、無所不包。意思是認識並把握宇宙萬物的規律就能做到寬厚仁愛、大度包容。

容乃公:公,公平、無執無偏。意思是大度包容就能做到無執無偏。

公乃全,全乃天:全,普遍周全。天,天然、自然,指順應自然。意思是坦蕩公平才能做到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能做到順應自然。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自然大道,這裏指與道同行。沒身,終身。不殆,不遭危險。意思是順應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才會保持長久,終生都不會有凶險。

第三個意群,老子進一步引申發揮,闡明認識和把握宇宙萬物的根本及蘊含其中規律的作用,就在於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準確地體悟並把握道。而達到了準確體悟並把握道的程度,才能夠長久,並且終身都不會招致凶險。在老子看來,道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如何認識並把握道呢?就需要在“致虛極,守靜篤”的前提下,經由“吾以觀複”的過程才行。其中的關鍵是要循道而行,善於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根本,因為“天道圓圓,各複歸其根”。

也就是說,事物雖然千變萬化,但是最終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上。樹木長高了,最後還是脫離不了它的根,“落葉歸根”就是這個道理。人們離家遠行,年紀大了就會思念家鄉,很多人總是想最初從哪裏來,最終還回到哪裏去。鄉音、鄉情、鄉愁和家鄉的味道一輩子也忘不了。白居易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美妙詩句讚美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小草的生命力之所以這麼頑強,就是因為它有深植於大地中的根。古代的大禹能夠成功治理水患,就是因為他抓住了水必須疏導這個根本;他的父親鯀的失敗,就在於一味地去堵,沒有真正了解水性,背離了治水的根本。可見,變幻紛繁的萬事萬物中總是有一個不變的根本,也就是存在於其中的事物發展的規律,隻有認識並把握住了這個根本和規律性的東西,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抓住事物的根本,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中醫承載著幾千年來古代勞動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知識,具有悠久而深遠的曆史。遠古的神話中,就有神農嘗百草的說法。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已經有了關於醫療衛生以及相關疾病的記載。《黃帝內經》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中醫學說注重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界有著密切聯係,認為作為宇宙精華的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中醫從人體陰陽平衡與自然界陰陽平衡緊密相連這個根本入手,探索自然界這個大整體對人體這個小整體的影響與製約,分析致病的終極原因,再從整體視角辨證施治,收到顯著效果。在抗擊新冠疫情時,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和他的團隊所研製的中醫藥方劑,就發揮了積極作用。中醫陰陽對立統一、辨證施治的學說與老子的“知常曰明”“沒身不殆”的思想如出一轍。古今醫家,很多人都是精通道家、精通老子《道德經》的。

在社會治理中,開國領袖毛澤東是善於抓住事物根本的典範。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1917年8月23日,時年24歲的毛澤東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中提出了要注意把握“本原”或“大本大原”,認識到對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根本,根本抓住了,枝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黎錦熙接到這封信後,大為感慨,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得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毛澤東還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中國不同的曆史階段有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寫出了著名的《矛盾論》。精辟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曆來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肩負社會治理重任的各級領導幹部和社會管理者,應認真學習體悟老子的“歸根”“知常”思想,處理問題時善於抓住事物的根本,以有效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與期盼。

總之,老子在本章提出了“致虛”“守靜”“歸根”“複命”“知常”五個重要命題,主張以虛心寧靜的立場與態度,來順應天地萬物的自然變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功利,把握大道。這既是學道、悟道、體道的真諦,也是人生和社會治理的大智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