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的辦公室裏掛著一幅出自《道德經》的箴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幾句話寫出了執政者與老百姓之間的四種關係。那麼,治理一個國家的最理想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道德經》的。

老子生活的時代,天下共苦,戰亂不休。將天下無道的亂世恢複成天下有道的治世,是老子心中最大的期盼。在老子心中,最理想的政治願景是統治者具有誠樸信實的素養,政府服務於百姓,政治權力絲毫不會使百姓感到逼迫,人們生活得安閑自適。為此,老子在這一章勾畫了一幅不同等級的行政圖畫,把領導者治理的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也是最理想的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章所說的“太上”“其次”這些指的是價值等級的排列,並不是時代先後的排列,其中“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治理境界和最上等的治理方法,和後麵的“其次”是相對應的。達到“太上”這種境界的人,是最高明的統治者,他在治理上減少幹預和束縛,上順天理下應民情,使得人心淳樸、天下太平安寧。而“下知有之”中的“下”指的是天下百姓。老百姓隻知道有統治者或管理者的存在,隻知道有天,而不知道有治;隻知有君,而不知其政,如同“人在道中不知道,魚在水中不知水”。所以,對安居樂業的百姓來說,天下這麼太平,生活這麼美好,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政治,他們隻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第二等是“親而譽之”。這是次一等的境界,統治者或是管理者能走到老百姓身邊來,推行仁政,勤政愛民,不表現出高高在上的姿態。他可親可敬,和人民相處融洽,所以大家都親近他、愛戴他、讚譽他,這是令人滿意的好君主。

第三等的境界是什麼樣呢?答案是“畏之”。統治者以刑罰治理國家,不管合不合理,如同當年秦國嚴刑重罰,老百姓稍微犯一點兒小錯,就會被砍去手腳。在這種高壓的施政下,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隻能畏而遠之。

最次一等也是最糟糕的治理境界,那就是統治者全無章法,胡作非為,靠陰謀權術愚弄欺騙百姓來維護自己的統治,老百姓視他為敵人,以至於大家都會唾罵這樣的昏君。就像殷紂王,他驕傲自負,暴虐成性,致使民怨沸騰,眾叛親離,最終落得在鹿台自焚的下場。

老百姓和統治者之間的這四個層次關係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答案就在於統治者對大道的體悟和認知。大道並不彰顯,而且是無形無體無跡無象,因此不是那麼簡簡單單、輕而易舉就能掌握的,體悟不到大道的原理也就無法體悟大道自然無為、虛靜柔弱、不爭處下的特性,自然缺乏從天下大局探討慈愛的心懷,缺乏以百姓心為心的為民情懷,缺乏不強作妄為的治世理念,能夠把握的隻是那些權、威、刑、罰等有立竿見影功效的東西,這些自然得不到百姓的認可和接納。統治者自身修養不夠,誠信不足,又如何讓人民相信他呢?曆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而點燃烽火台,結果失信於諸侯而導致西周滅亡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最好的執政者是“悠兮其貴言”。“悠兮”,是指悠然自然的狀態,要達到這種狀態,重要的條件是“貴言”,“貴言”代表很少發號施令。宋元之際的學者吳澄在《道德真經注》裏說:“貴,寶重也。寶重其言,不肯輕易出口。”現代學者陳鼓應先生說:“貴言,是指言行謹慎,不輕於發號施令。”在《道德經》第五章裏老子曾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那麼多言和貴言很顯然是兩種相反的治理方式和路徑,多言體現政事紛擾,而貴言則喻示天下晏然。所以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要時刻以聖人的標準來框定自己的思想與言行,要把握大道的奧秘,懂得“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踐行“利而不害”“功成不居”的法則,這種近乎“以道治國”的政治形態有別於古代的“德治”和“法治”。儒家所倡導的德治,首先要求統治者自身要有很高的德行,注重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在治國中的作用,主張為政以德。法家的法治,主張用“嚴刑酷罰”來統治社會,往往隻注重行為有沒有違法,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可言。雖然老子反對強製和強勢,但並不反對法律和競爭。事實上,好的法律製度更是秩序井然的必要條件,合理的自由競爭也是自然秩序下的必然結果。所以,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德、法這三個方麵在功能上是一個整體:道化人心,德定言行,法守底線。若是隻強調其中一個方麵,一定難以實現良好的治理局麵,因為執政者再高明再偉大,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百姓的智慧和能力是無窮的,尊重老百姓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一個好的規則和製度裏自由發展,自己隱身於其後,能者不居其功,德者不恃其賢,這才是這一章的精髓和主旨。

最後老子說“百姓皆謂‘我自然’”。“自然”是道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在《道德經》中“自然”一詞共出現五次,而本章是首次出現。這裏的“自然”,並非指自然界,而是指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以及後麵章節會出現的“希言自然”“道法自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都是這個意思,都是用以指天地萬物的本性而已,都是突出執政者要放棄幹涉、強製百姓的治理,趨向無私、無為、不見痕跡的治理。這種自然和諧的狀態我們可以通過老子對水的比喻來說明。在第八章中,老子為我們講述了水有著“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至上品性,有著“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七善美德,這些至上至美的特性中,最顯著也最被人們讚譽有加的特性便是“潤物無聲”。水為萬物的生長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機和養分,使得這個世界繁花似錦、生機盎然,樹木的蒼翠、鮮花的爛漫,我們在欣賞這些自然美景時卻不見它們被滋養與灌溉的痕跡,這便是自然之道,懂得這個自然之道,我們也就明白了至高等級是如何劃分出來的。

治理有等級,公眾是杆秤。本章中這四種不同的治理等級,其目的不僅僅是在讚美最高等級的執政狀態,更是用後三種類型的治理模式和狀態為執政者做一個善意的提醒。在對比中我們得知最好的領導是無為的領導,他看起來好像沒有做什麼,但又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不著痕跡不見功勞。而要成為一名無為的領導,他的心性要過三道關:首先是不貪圖功名,不貪圖擁戴和讚譽。領導若是喜歡讚美,就會伴隨吹捧和獻媚,就會有小人雲集,時間久了自然會埋下禍患。其次是不要裝模作樣、耀武揚威、讓人害怕。執政者崇尚個人權威就容易形成以上壓下、以強淩弱的高壓治理,這完全是一種以強者麵目出現的弱者統治。最後就是要潔身自好,不讓他人輕蔑。執政者身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責任和擔當,問題是別人的,好處都是自己的,自身毛病多還不學習、不自省,這樣不得人心的領導是最讓人輕蔑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什麼是最理想的治理狀態。那麼,無論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還是一個單位或部門的管理者,都可以針對老子所說的無為和另外三種類型的領導模式對號入座,看看自己處在什麼級別和高度上。當我們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少做一些無用功,就能避開老子指出的負麵後果,從而找到正確的方向。路從來都是自己走的,有的人,能將路越走越寬,有的人卻將路越走越窄,以至於最後都容不下自己。

(撰稿人:宋丹丹李曉英)作者小語:

君民關係、上下級關係如何處理?何為最佳領導者?當社會開始標榜忠誠、孝順、智慧和仁義的時候,不要太高興,這說明社會已經出現問題。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