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們都非常熟悉一個成語叫“受寵若驚”,意思是因受到過分的寵愛或賞識而感到緊張不安。成語的出處,來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道德經》“寵辱若驚”。寵辱若驚似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態,而“寵辱不驚”顯然是人生有定力、有氣度的一種表現。這“驚”與“不驚”之間,體現著怎樣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老子是如何解讀“寵辱若驚”,如何教我們麵對世間榮辱得失的。
這一章老子主要講述人為什麼受到寵辱就驚訝,人為什麼有禍患,而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治理天下。我先為大家解釋一下本章的大意:人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驚慌失措,重視自己的身體好像重視大患一樣。什麼叫作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呢?得寵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驚不安,失去恩惠也覺得驚恐慌亂,這就叫作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什麼叫作重視身體像重視大患一樣?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會有什麼大患呢?所以能夠以貴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
在這一章裏,老子用兩個設問,揭示了受寵或受辱其實都是很不光彩的事情,闡明了寵和辱都是私欲所致的深刻思想,告誡世人不能汲汲於身外的名利而不顧惜自身,而是要“貴身”“愛身”,也就是貴愛生命。尤其是一個理想的統治者首要在於貴愛生命,他不僅僅是珍重自身的生命,更要珍重他人的生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如此這般,人們才能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所以,本章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思想重點。
第一個思想重點是“寵辱若驚,寵為下”。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麵對榮辱一般人很難做到安定自如,因為,能寵人者,多在人上,受寵者,多為人下。人讚一聲,喜不自禁;人罵一句,火冒三丈,情緒被外界的評價所左右,價值全靠別人的一寵一辱區分輕重貴賤,所以得寵而喜,失寵而辱,寵辱都會帶來情緒和心理上的波動。而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對福禍相依、榮辱相隨的辯證思想進行了哲理化的闡述,對正視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的智慧看得非常透徹,那些被人引以為榮的“得寵”,在老子看來卻是一件非常卑下的事情,於是老子做出了最明快的判斷:寵為下。老子認為“寵”和“辱”都是對人的尊嚴的挫傷,受辱固然是損傷了自尊,得寵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損傷呢。因為從得寵者的心理來看,一經得寵,總會感覺到這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和殊榮,一經賜予就唯恐失去,於是得寵的人在施寵者麵前誠惶誠恐、言聽計從。從這層關係上來看,得寵者的人格尊嚴也就沒有了。而如果是一個沒有受到過恩寵的人,或者是無視恩寵,從來不把恩寵得失記掛在心上的人,那麼他在任何人麵前都可以不卑不亢,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完整。人的心理和意識往往傾向於受到肯定,不希望受到否定,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裏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因此,人受到肯定就會高興,受到否定就會感到不悅。而境界高的人可以超越這種限製,做到寵辱不驚,比如《莊子·逍遙遊》中記載的宋榮子,他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宋榮子是那種世上的人都讚譽他,也不會讓他感到鼓舞;世上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感到沮喪的人。所以一個人從小我中解放了出來,他就能忘掉自我,不為一時的榮辱所左右,堅持自己的選擇和價值,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二個思想重點是“貴大患若身”。在本章中,為了便於人們進一步理解,老子做了一問一答的陳述解釋,而答詞的重點就落在了“身”字上。一般人對於身外的寵辱毀譽,都特別重視,如臨大患一樣,甚至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毀譽遠遠超過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老子提出貴身的主張,他要人重視生命一如重視大患一樣。需要說明的是,“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說的“身”,更多地指向權位、名利等私欲。心裏老是想著有大的禍患,那是因為心裏老惦記著自己的那點私欲,沒有這點私欲我們還會擔心有什麼禍患嗎?心中裝滿私欲,這本身就是與天地大道相背離的表現,功名利祿和寵辱得失對我們來說,都是外物暫時的寄放,凡是寄放的東西,來去自由,不受控製,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它們放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上。人生的種種煩惱與痛苦,往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執著、太放不開,正因為太執著、太放不開,所以才會對寵辱得失不能釋然接受。中國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曾描述過周進和範進兩個人物,周進因為久不得誌而痛不欲生,多次尋短見;範進因為金榜題名而高興過度瘋掉了。實踐證明,對待榮辱的問題,表麵上看是小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體現著一個人的胸懷、格局和境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從小就立下“讀書做聖賢”的理想,並為之奮鬥不止。他雖經受了無數的磨難、凶險和打擊,卻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位終生以報國為民為己任的賢臣。他光輝的一生為老子的“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
第三個思想重點是“以身為天下”。盡管老子說大患來自於“身”,但並不是要人棄身或者是忘身。他從來沒有輕身、棄身的思想,反而是要人貴身。如果貴身,自然可以減除許多外患,減除縱情縱欲的貪求,自然會漠視外在的寵辱毀譽。自貴其身、自愛其身體現著一種更高要求的自我修養。在第十二章中老子曾提到聖人應該“為腹不為目”,這句話是說我們應該注重內在恬淡的生活,摒棄外在物欲的刺激和誘惑,這體現出來的正是一種貴身精神,所以本章也可以說是上一章思想的延伸。在這裏,老子沒有告訴我們他所提倡的人生追求是什麼,他隻是用置身於天下的胸懷和擔當來告訴大家:“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真正珍愛自身生命和價值的人,不會被外界物欲所困擾,而是心中充滿大愛,把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推己及人珍愛他人的生命,關心人民的福祉,關注民族的命運,把貴自身、愛自身提升擴展到愛天下,這樣無私忘我的人,才能擔當大任。我們都還記得,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曾說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一番肺腑之言,感動了無數人。“無我”是一種大境界、大格局,是不計得失、不謀私利,是鞠躬盡瘁、無私奉獻,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拳拳之心,到“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的錚錚誓言,從“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的自我要求,到“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的莊嚴宣誓,無不彰顯著一種舍身忘我、報黨報國的宏大境界和枝葉關情、人民至上的遠大格局。正所謂,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不會幹涸,這種無私的言行、崇高的風範,讓世人更為生動和深刻地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
我們再回過頭看這一章。老子在這一章中講到了兩種人,一種人是心中裝滿私欲,一心隻為自己考慮的人;另一種人是心中充滿大愛,沒有私心和貪欲,把自己交付給天下的人。從這兩種人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也恰恰體現出老子一直所倡導的少私寡欲的主張。懂得了老子的智慧,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那就是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覺察自己,不斷地反省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可能發生一些小小的卻也令人困惑的榮辱得失,有各種身外之物令人高興或是悲傷,或許我們達不到寵辱不驚,但我們可以做到或者盡量做到寵辱少驚,不計當下,就很容易化解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特別是在不順或是受辱的時候要保持沉穩,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完全可以由於成功的自我控製而站得更穩。而對於榮譽和恩寵,我們不妨一笑,最好的選擇就是及時忘記。把得失看得淡一些,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求內而不求外,有多麼愛自己,就要多麼愛他人,如是才能大成。
(撰稿人:宋丹丹李曉英)作者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