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宋丹丹八十一章《道德經》被班固評價為“君人南麵之術”,就是說主要是寫給一國君主看的。其中,既有“無為而治”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大政方略,也有對身居高位的君主侯王從修養身心、節製欲望角度的諄諄告誡,這一章就是這種告誡。老子說:五種顏色讓人眼花繚亂;五種音調讓人聽覺失靈;五種滋味讓人口不辨味;縱情奔馬,田野打獵,讓人內心狂亂;奇珍異寶,讓人行為不軌。因此有道的人隻求飽腹而不求目眩,應拋棄物欲的誘惑,重視內在的滿足。

陳大明五色令人目盲:五色,青、赤、白、黑、黃,泛指多種顏色。目盲,比喻眼花繚亂。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五音令人耳聾:五音,宮、商、角、徵、羽,泛指多種音樂。耳聾,比喻難辨聲音。意思是動聽的音樂使人耳朵變聾。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辛、酸、苦、鹹、甘,泛指多種味道和精美的食品。爽,損傷。口爽,比喻不知滋味。意思是豐盛的食品使人胃口敗壞。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馳騁,騎馬奔馳。《呂氏春秋·仲春紀·情欲》說:“荊莊王好周遊田獵,馳騁弋射。”畋獵,打獵。狂,放蕩、恣意、凶猛、急躁。意思是縱情狩獵使人身心瘋狂,迷失自我,喪失本性。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傷害。指行為敗壞,去善為惡。意思是稀有珍貴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是以,因此。為腹,為了填飽肚子。不為目,不為了眼睛的賞心悅目,代稱色、音、味、田獵、財貨等諸多欲望和誘惑。

去彼取此:舍棄奢侈的生活,選擇簡單的生活。意思是聖人隻為溫飽生存,不求縱情聲色。

宋丹丹這一章說明了物欲橫流的危害。老子敏銳地看到社會在發展的同時,聲色犬馬、金玉珠寶也對人產生了極大的感官刺激和心理誘惑。在老子看來,由於無道的君主侯王對聲色、財富、榮譽、權勢的欲望無限膨脹,導致生活越來越奢侈糜爛,心靈越來越放縱馳蕩,終致沉湎於各種物欲中不能自拔。欲望和野心一旦漫無節製,塵世間的一切美味、美聲、美色可能都難合其胃口,社會中的一切財富、虛榮、權勢可能都難使其滿足。得到了馬上就厭倦,享受後立刻就空虛,又將尋求更新更大的刺激。所以,老子主張減少欲望,返璞歸真,抱真守一,順道而行。遠離縱情聲色犬馬的浮華奢侈生活,保持簡單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質。

陳大明人生來是有欲望的,而且欲望最不容易滿足。有的人想擁有一切,認為人生短暫,要拚命享受,窮奢極欲。老子告誡人們,縱欲過度,飲食無節,就會傷身。《莊子·天地》說:“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ōng)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莊子深得《道德經》意旨,明確指出人因欲望過度喪失本性表現在五個方麵:一是五色攪亂了視覺,使眼睛看不清楚;二是五聲擾亂了聽覺,使耳朵聽不明白;三是五臭熏壞了嗅覺,氣味衝逆鼻孔而上,直傷腦門;四是五味汙濁了口舌,使口舌受到傷害;五是取舍得失攪亂了心神,使自然之性馳而不息。這五方麵,都是對天性的禍害。

可見,人生苦惱的根源就在於多欲,欲望不止,變本加厲。物質財富無盡,名利之心不止,你紛我攘,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耽於物欲和名利,時時處於浮躁偏執狀態中,就沒法過安寧的日子。其實,不如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知止則止,過簡單樸素而充實自在的生活。因為,越是簡單的,越是深刻的;越是樸素的,越是淳美的。那些聖人偉人,追求的正是這種博愛眾生、惠濟蒼生的人生,他們的個人生活也是簡單而樸實的。

宋丹丹正是深刻認識到沒有節製和約束的生活是人類的災難,孔子一生追求仁德,生活儉樸,飲食簡單,飽腹而已。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食物僅求溫飽,居住隻求安居,積極做事,謹慎說話。孔子並不注重物質享受,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簡單,清心寡欲,吃得簡單,不求五味俱全。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看來,吃粗糧,喝清水,彎著手臂當作枕頭,快樂就在其中啊。那些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貴,對於他如同浮雲一樣。孔子以仁德追求為己任,畢生向往精神生活的富足。對於那些以清貧為恥的人,認為他們太過貪婪,采取不理睬、不交談的態度,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不屑與這些人交往。而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則大加稱讚道:“賢哉回也!”認為這是真正的安貧樂道,是一個人最高尚的品質。

陳大明是啊,這類事例在曆史上不勝枚舉。曾有人對美國兩個家族百年以來的繁衍做了一項比較研究,一個是愛德華茲家族,一個有信仰、有道德約束的家族,這個家族把向善、慈愛、節欲和敬畏作為家風代代傳承;另一個是馬克·尤克斯家族,一個沒有節製和約束的家族,這個家族把利益至上、金錢至上、欲望至上作為家風代代傳承。兩個家族二百年後的統計結果是:愛德華茲家族總人口1394人,其中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70位律師,3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作家,300位牧師、神學家,3位議員,1位副總統。而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總數903人,其中310名流氓,130名坐牢13年以上,7名殺人犯,100名酒徒,60名小偷,190名妓女,20名商人(其中10名是在監獄學會經商的)。這兩個家族的巨大反差,讓人感受到節欲和約束的巨大作用和失道失德的可怕後果。

宋丹丹對於常人來說,節製欲望是重要的;對於君主來說,節製欲望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他們如果隻顧自身欲望的滿足,就會與百姓產生矛盾,為自己樹立仇敵,而且因為欲望過盛,在內在精神上也會產生危機。欺詐邪惡之心突增,意誌產生動搖,最終的結果則是身死國亡。所以,《禮記·曲禮上》告誡人們:“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傲氣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誌氣不可驕盈,享樂不可過分。司馬遷一針見血地指出:“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意思就是一個人有欲望而不知節製,連正當的欲望也會失去;有所得而不知道滿足,連原來擁有的也會失去。程頤認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二程文集·動箴》)意思是順理而做,就會從容寬裕,依從私欲,則會使自己麵臨危險。程頤同樣強調貪欲的可怕。凡此種種,都可以看作是對這一章的絕好注腳。

陳大明這一章列舉物欲橫流的危害,指出“為腹不為目”的關鍵是要學會節製自己的欲望,懂得“放下”。尤其是對於擔負治國理世重任的君主侯王,更要懂得節儉和節製。人常說“快樂總在放下後”,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總結出的快樂長壽之道是: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而心理平衡、減少欲望的作用占到50%。有的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欲望太強了。其實,快樂與金錢、權勢、名譽、地位都無關,真正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是自己的心境,是放下應該放手的東西、拋卻塵世煩擾後的心靈上的輕鬆。所以,老子才強調“聖人為腹不為目”,應當“去彼取此”。這應該是學習體悟這一章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撰稿人:陳大明李曉英)作者小語: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