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上一章中,老子用“上善若水”四字來形容人的善良品德與水的流動這種有機結合體現出的最美好的人格修養。由水,想到了做人,順著這個思路老子繼續發揮,通過天地之間保持著自然平衡的道理啟發人們為人處世要懂得收斂,不可鋒芒畢露、自恃而驕,功成名遂,退身於外,才能善終其功,善全其名。

本章可以稱得上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勸世文,主要講述節製、謙讓和退隱的重要思想。本章的大意是:持有太多的人,不如適可而止;若刀刃太鋒利,銳勢難以保持;金玉滿堂,無法一直守住;富有且驕橫,就會自取禍患。老子通過生活中的四種現象,向我們闡述了物極必反的道理,強調明智的人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是符合天道的道理。

凡事皆有度,物極則必反。孔子在《尚書》中也曾提到“滿招損,謙受益”的濟世良言,直到現在我們還常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想把持的東西,總是希望越多越好,就像往杯子裏不停注水,水最終會溢出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忘記了接水的最初目的是什麼,忘記了適可而止,心思停留在從外麵不斷獲取上。老子用水滿則溢的道理告誡世人,欲壑難填,有些事情貪多了一定會出問題,因此“持而盈之”用在人生層麵上也就表現為自滿自驕的含義。在這裏,“不如其已”的“已”是停止、適可而止的意思,日子安康,事業有成,若能知足常樂,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大的幸福。可總有人為了追求更高更好拚命工作、拚命賺錢,直到有天累病了,才發現自己以前的生活已經很好了,為了遙不可及的“更好”,我們把現實中的“好”給扼殺和拋棄了。所以如果我們不停地追求一己之欲,最終隻會落得得不償失的後果。

本章第二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中的“揣”字是個多音字,在本章它讀zhuì,是捶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了使利器保持鋒利的狀態而持續不斷地捶擊它,是很容易使之崩裂甚至折斷的,那麼原有的鋒刃就很難長保了。尖銳的東西不僅容易傷害別人,而且自身也會受到傷害。就像孩子削鉛筆,如果把鉛筆削得尖尖的,寫字的時候筆尖一定會斷掉。有些人說話尖酸刻薄像鋒利的刀子一樣,隻圖自己痛快,卻不知讓別人受傷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災禍的種子。“磨刀怕不利,刀利傷人指”,也強調了過度追求鋒利的必然結果。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兩句話依然闡述的是“不滿”的內容。人對財富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般人心中希望的都是金玉滿堂、大富大貴、升官發財、財源滾滾,但黃金美玉堆滿屋室,要想守住它談何容易?自古就有“創業難,守業更難”的明訓。守住財富不是把著眼點放在斂財上,像經商有道被譽為“財神”的範蠡,他三次散盡家財救濟百姓,又三次重新發家,這種動態的守財之道才是真正的守。擁有榮華富貴固然可喜,關鍵是目光及關注點停留在什麼地方,若是因自身的榮華富貴而產生炫富、驕橫的心理,甚至是恃強淩弱、仗勢欺人,那必然會招致大家厭惡與憎恨,這就涉及人心向背的問題了,有道是“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在《論語》中,曾記載子貢去請教孔子:“人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奉承有錢人,人雖然富有,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子貢的這種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並沒有給子貢打高分,隻是說“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意思是比起能做到貧窮而仍然樂於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而依然崇尚禮節的人,還差一點。這種禮,就是富而不驕,貴而不傲,永葆平凡和真實。正所謂“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人生事,無非如此。

老子在這一章重點寫盈、銳、滿、驕所帶來的禍患。“盈”是指充滿、過度的意思,在世俗觀念上很多人都認為“盈”應該是我們追求成功的目標,但道家的哲學中“盈”卻帶有負麵含義,這和前麵第四章中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的含義一樣,因為既然已經“盈”了“滿”了,哪裏還會有多餘空間呢?文中的金玉滿堂是錢財方麵的“盈”,自銳自滿自驕是心理方麵的“盈”,而“持盈”自滿,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最終將不免傾覆之患。“不盈”就是不求自滿,給自己保留一些彈性的空間。

不求“盈”,就要“退”。自古鬥轉星移,夜長破曉,陰晴寒暑,秋去冬來,這些是大道,是自然界“功遂身退”的現象。而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並不是功成名就之後徹底消失,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極端行為,老子哲學中絲毫沒有避世的思想,他僅僅是告訴我們,天道是為萬物做事卻隱藏在其背後,讓這個世界按照自身的規則去運轉。我們要效仿天道的做法,功成之後不把持,不據有,不居功自傲,不自我膨脹,而是收斂意欲,含蓄動力,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得靠後一些。由此來看,老子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在積極有為之後的淡然、超脫。

在本章中,老子通過四種社會現象揭示出“盈”與“不盈”的辯證法,體現了物極必反的法則。有道是“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強壯或鼎盛的時期,當到達頂峰後,就開始走下坡路,這是自然規律,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輪凝固不變的滿月,世間也不可能有永遠處在生命巔峰的完人。道家更看重建功立業後的態度,強調功成名就後的退隱和不爭。功成不居和功遂身退不僅是一種高明的人生抉擇和政治智慧,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崇高的生命境界,而能及時身退的人,是明白人,是懂得人生真諦的人。

我們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多完美,不過是在生活中懂得取舍罷了。老子通過本章告訴我們,求得而不貪得,成功而不貪功,凡事知進更要知退,善爭更要善讓,懂得含蓄收斂,適可而止。適可而止是一種平衡、全麵的觀念,體現著一個人的自律,充滿了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格魄力和人生智慧。

(撰稿人:宋丹丹李曉英)作者小語: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