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請大家思考一下,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我們離不開,甚至決定著我們的生命能不能延續?答案很明確,那就是水。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普通的水,在老子心目中,卻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
老子告訴我們,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窪之處,所以最接近道。居處選擇低下之處,內心以深藏靜默為善,待人以真誠相愛為善,說話守信,施政公正,做事發揮所長,行動選擇時機。正因為他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才不會有怨咎與過失。
的內容,一是講述水的美德,一是講述什麼是好的選擇。可以分三個層麵來理解。第一個層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美德和最好的品質。意思是達到上善境界的人如同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眾人之所惡:水不與人相爭,常常處在卑下、低窪的地方。幾於道:幾,接近,近於。意思是水最接近於道。
老子觀水悟道,首先體悟出“水善利萬物”,人類的生存、人類社會的生產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水。水將各種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優點集於一身,是其他任何物質都無法比擬的。
水是生命之源。俗話說:“雨露滋潤禾苗壯。”沒有水的灌溉與滋潤,為人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農作物、動植物不可能茁壯成長,離開了糧食、肉類、蛋類、水果,人類恐怕難以很好地生存。
水是社會之本。中國以農立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了,仍在發揮著調蓄分洪、農業灌溉作用;遍布江河上遊的一座座水力發電站,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電力;遍布世界五大洋的航運,以廉價的物流成本,促進了貿易流通和經濟發展。
水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核心仍然是水。有了綠水,才有青山。否則,則是石漠化、荒漠化。建設生態文明,營造優美環境依然需要水,水展示著柔美,蘊含著靈氣,顯露著秀氣。
即便“善利萬物”,水依然不與萬物相爭,不僅如此,還善於居處在低窪卑下之地,容納包容著一切。同時,水無常形,能夠隨機而動,應時變化。水可大可小,可靜可動,可柔可剛;遇圓則圓,遇方則方。盡管形體可以隨時改變,但水分子始終沒有變,“善利萬物”、處下不爭的本質也沒有變。因此,老子從中體悟出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水對世間萬物的一視同仁、寬厚包容、無私無欲,正是“道”性的生動展示。人們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道”,但人們從一刻也離不開的水中,能夠悟出“道”來。所以,老子才說水“幾於道”。
第二個層麵,老子緊承上文,圍繞什麼是最好的選擇,提出了“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從社會人生視角闡述怎樣才能做到“上善若水”,提出了七個方法:
一是“居善地”。善:意動用法,以……為善的意思,以下六句中,“善”的用法相同。本義是居住以好的地方為善,引申為把自己放在比較低下的位置,以低姿態和低調處世。再說通俗一點,就是待在自己應該待的地方。
二是“心善淵”。本義是心態以沉靜為善,引申為心態要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始終處於心無纖塵、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平靜平和、不受任何誘惑攪擾的狀態。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則徐的“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對“心善淵”的絕好解釋。
三是“與善仁”。本義是為人處世以仁慈關愛為善,引申為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以仁厚之心處世。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理解和嘉許。如果對強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贏得眾人之力,就能夠無所而不成、無往而不勝。
四是“言善信”。本義是說話以守信為善,引申為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講信用。誠信是人類社會的基石,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需要。要想收獲誠信,就必須播下誠信的種子,誠信待人。
五是“政善治”。本義是施政以公正為善,引申為以“無為而治”的方式施政,像水那樣永遠追求“水平”。隻有這樣,才能實施有效治理,並讓社會成員擁有獲得感、幸福感。
六是“事善能”。本義是做事以發揮才能為善,引申為做力所能及、能夠展示才能的事。人的才能有大小,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七是“動善時”。本義是行動以把握時機為善,引申為審時度勢,應時而動。這既取決於天下發展大勢,也取決於個人的眼光和閱曆。善於抓住機遇,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目的。
如果能像水那樣,把老子要求的“七善”都做得恰到好處,就會進入“上善若水”的境界,還有什麼可爭的呢?所以就進入了本章的第三個層麵:“夫唯不爭,故無尤。”尤指的是埋怨和怨咎。像水那樣利於萬物,與世無爭,就不會有怨咎與過失。
善居卑下低窪之地,處處顯示不爭,這是水最為突出的特性,也是為人處世、處理社會關係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姿態。這真正是充滿了大智慧的為人處世、社會治理之道啊!
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最早的道家文獻《太一生水》,開宗明義提出“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強調水生萬物的能動作用。或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緣故,多次向老子問禮求道的孔子也善於觀水,並以水德比擬古之“君子”的形象。《荀子·宥坐》記載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非常生動:
孔子正在觀看東流的水,子貢問孔子:“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看,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水,遍生萬物而無所作為,像德;它總是流向低下的地方,曲曲折折必定遵循這個規律,像義;它浩浩蕩蕩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決口使它暢行,它奔流而泄就好似回應響聲一樣,湧向百丈深的山穀也不懼怕,像勇敢;它注入低窪處必定很平,像法;將物體注滿而不用刮平,像公正;它柔弱得能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像明察;物體放入水中衝洗後,就變得新鮮潔淨,像善於教化;它千回百折必定向東流,像意誌。所以君子看到大水一定觀看。”孔子向子貢闡釋了水具有九方麵的特性,其中明確指出水浩浩蕩蕩永不停息地奔流向前,很像“道”的性狀。
不妨把孔子對水的九方麵體悟,看作是對老子水之道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孔子意在教導弟子們學習體悟“水”的道性和德性,以進入“上善若水”的“聖人”境界。兩位思想文化巨人均表達了對“水”的觀察和體悟,這種巧合太耐人尋味了!
水,承載著中華民族或陽光明媚、生機勃發,或陰霾密布、腥風血雨的記憶。遠古的人類,逐水草而居,一步一步地從蒙昧狀態進入農業文明,長江、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聖哲老子的童年在渦水岸邊度過,他終日與小夥伴在水鄉澤國嬉戲玩耍,從水中悟出了許多人所觀察不到、思考不及的東西;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每隔12秒鐘滴落的一滴滴水,分明是一個個逝去的冤魂的訴說,是中華民族緬懷死於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同胞的熱淚。隱含在水中的記憶,中華民族將永誌不忘。
水,開辟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2014年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的歡迎晚宴上,習近平主席以高遠的目光和海納百川的胸襟,詮釋了“上善若水”新的含義,他說:“我們之所以選擇水立方來舉行這個晚宴,是因為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亞太經合組織以太平洋之水結緣,我們有責任使太平洋真正成為太平之洋、友誼之洋、合作之洋,見證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繁榮、進步。”在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國務活動中引用《道德經》的話傳播老子“上善若水”理念,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以老子思想為主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總之,老子在第八章通過對“上善若水”的闡釋,揭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質,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要把“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水性、水德落實到人生修養、社會治理層麵,在具體的做事過程中把握“七善”,以“不爭”,實現和維護沒有怨咎的和諧秩序,從而贏得美好的人生,收到理想的社會治理成效。
(撰稿人:陳大明李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