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圍繞著“道”所闡釋的很多道理,都是由虛及實、由理及用、由自然而及於社會和人生的。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這一章由天地存在且長久的自然現象,告訴了我們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不二法門。
這一章和第五章的寫法相似,都是由天地現象和規律入手,告訴我們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由“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運行而生存,有道德有修養的“聖人”的所作所為,是符合天地規律的,進而告訴人們,應當效法這些。
本章大意是天和地長久存在,恒久不衰。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天地是為萬物生長提供場所和條件的,天地沒有自己的私欲,所以天地反而能長久存在。聖人深知這個道理,因此,他先人後己,反而被人擁戴;他置身度外,反而會立於不敗之地。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無私反而能最好地成就他自己。
生活中我們常用“天長地久”來表達永恒不變的美好祝願,祝福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愛情天長地久。顯而易見這種長久是從精神層麵來寄托感情,表達了一種期許和願望。而我們表達的這種期許為何要依托天地,天地為什麼能長長久久呢?這是因為,天地不自生不謀私,所以長久。事物的存在,時間上有長短之別,各有其限;空間上有大小之別,各有其宜。因而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所以在情感上偏愛長久和永恒,以長壽和長久為福。天地悠悠,恒久不已,是天地的自然特性。天地不自生,是指天地不為自己的需求而生,所有的能量都無條件地給予了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草木叢林、萬事萬物。
這種“忘我”和“舍己”的美德,其實是天地順其自然,不刻意為之,也正是道家所推崇的無為思想。無為不僅包含著不妄為、不強為、不刻意作為,更包含著舍己忘我、不計報酬、淡泊名利。天地之道就是這樣一種無欲無為狀態,不為了回報而做事,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輔助萬物卻甘於幕後,這種品性是老子極力讚揚的,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老子以芻狗作為比喻的天地不仁、以天長地久作為比喻的天地不自生的理論,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容易理解無為的真正含義。
雖然老子在開篇便告訴了我們“天長地久”的道理,但這顯然不是本章老子要論述的核心要義,老子是以天地之德為人類立法。老子在《道德經》很多章節的寫法中,大量使用比喻,借物說理,使道理更容易明白,這與和他同時期形成的《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很近似。所以老子接下來話鋒一轉,引申出本章的第二句:“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以“聖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突出聖人無我故能成大我的真諦,正是因為聖人不考慮自己的私利,才能夠真正成就自己的豐功偉業,其中包含著辯證法。“無私”的“私”和“成其私”的“私”含義並不相同,“無私”的“私”是自私自利之心,而“成其私”的“私”指的是個人的價值或目標的實現,不是圍繞物質財富和地位權勢而來的自私自利之心,而是一種價值目標和精神追求。通俗地講,老子所讚美的有道之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贏得愛戴;將自己置於度外,不計較利害得失,反而能使自己受益。
有人指責老子書中多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作為論據,認為聖人想保住自己的權位,卻用了狡詐的方式,耍了一種滑頭主義的手腕。其實,這是對老子的一種偏見和誤解。他們不僅不理解老子的處世智慧,更看不到老子的博大胸襟和悲憫情懷。
曆來,私心和欲望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不能和諧相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由於機會的便利、條件的便利,凡事更容易搶先占有,所以要拚命地去爭奪外麵的財物、名聲、權勢以壯大自己,自己能占有的、控製的、支配的越多,就說明自己越有能耐,越有價值。其實不然,包袱越輕,心裏的糾結就越少,做事才會更好更快,而人越是無私,其實得到的東西就越多。
我們都知道,私是一種客觀存在,人人都有其私。應當指出的是,私呢,往往容易讓人走向極端,隻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長遠,隻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體,隻看到自己而忽視別人。聖人是怎麼做事的呢?後其身而身先,越是把個人得失利益擺在最後,放在最外,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舉他,為什麼呢?大家可以想象一個人做事的時候,第一想法是自己的私心私利而不顧及別人,這個人還怎麼和大家友好相處?怎麼能成為一個有境界的人,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人呢?深得老子心法自然之道的王陽明曾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就是心裏有一個光明的善念,無論別人怎麼評價都不必在意,隻做最正確的決定。尤其是領導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棄,這時候做的決定一定是最正確的、有利全局的、最接近完美的。我們非常熟悉的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可以說是對老子“後其身”“外其身”的最佳詮釋。
關於本章中“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個辯論,我們可以參考《陰符經》中的說法:“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這一理論通俗地講就是大公和大私是一體的,它們之間沒有界限,大私到了極點就是大公,無私到了極點同樣是極度的自私。這句話在本章中的體現就是,得道的聖人效法天地之德,“無私”行為表現在退讓、不爭、忘我、自然上,雖然這麼做是去掉所有的自我,毫不在意個人的利益,但是卻成就了自己光耀千古的美名和事業,永遠站在了人群的製高點,這也就是“故能成其私”。在這裏,“成其私”不是無私的目的,而是無私的自然結果,我們不能把目的和結果混為一談。明白了這句話的奧秘,我們來看在現實生活的具體運用,職場上的公而忘私,戰場上的身先士卒,這些運用至上原則的“聖人”,他們在成就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最高處成就自己。比如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以及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雷鋒,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刻意準備,而是自然而然為之,他們心裏永遠裝著別人、裝著大眾,人們也會永遠愛戴他們,他們全心全意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著一種“向上”的人生姿態和“向善”的價值追求,這種精神已成為一麵旗幟,成為全人類範圍內共有的精神財富。反之,如果我們太在意自身,如果我們一心自我經營,老是往前搶,錙銖必較,反而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做不成。就像手握流沙,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越多,最終一無所獲。大公即是大私,先將自己的利益放置在一邊,用無為無私的精神奉獻、做事,反而能夠在最高處成就自己。所以,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需要持續進行的修煉。
生活當中,我們若能保持一種平和平淡的心態,把自己放得靠後一些,邊緣一些,那麼生活就會快樂一些,生命就會長久一些。
(撰稿人:宋丹丹李曉英)作者小語:
老子習慣借物說理,由理及用,指導我們的人生:以天地不自生為人類立法,追求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