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宋丹丹《道德經》一書,不講曆史人物,不講曆史事件,老子喜歡用隱喻的方式說明道理。在這一章,老子運用了三個喻體:穀、玄牝、根,來揭示道創生萬物、養育萬物的不竭功能。

老子形象地告訴人們,大道清虛空靈永不寂滅,是天地萬物產生的地方。締造生命的那條通道,叫作天地萬物的根柢。綿延不絕而又不見形跡,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陳大明這一章用比喻的方法闡明“道”的特征。首句的穀神不死:穀,形容虛空。以此比喻“道”既是虛空的,又是實在的。神,形容不測的變化,說明“道”變幻莫測。“穀”和“神”都是對“道”的描寫。不死,比喻變化的不停歇、變化無窮,是說“道”永恒存在。意思是說大道虛空而變化無窮。

應該指出的是,對“穀神”的解釋,注家們基本上有兩種意見:一是將“穀神”二字連讀,認為“穀神”是“道”的別名。第二種意見是將“穀神”分讀為“穀”和“神”。我認為將“穀”“神”二字分讀切合老子本意。“穀”有虛空深藏、生養萬物的功能,重點在於“虛”;“神”是對“道”的因應無窮、變化無窮特點的描述。《道德經》中出現的“神”字,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人格化的“神祇”的意思,而是講“道”或天地難以測知的神妙功能,強調的是“神”的自然性和神妙作用,就如我們平時常說的“那個人真神”“這件事神了”。這些句子中的“神”,就不是“神祇”,而是指“那個人”或“那件事”所起的神妙的作用。“不死”其實是因其無生。道家多用沒有生命的事物比喻宇宙總根源,因為有生命的事物是不可能永恒的。這裏的“穀神不死”是針對道來說的,說明道是博大無邊、變幻莫測、永恒不滅的。

宋丹丹是謂玄牝:玄,本義是深黑色,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裏借喻具有無限創造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裏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是以此比喻道,並闡明道的無所不能、孕育萬物的特性。

玄牝之門:進一步突出“玄牝”的開放和吐納的特點,比喻天地萬物產生的地方。老子用“玄牝”的比喻來形容“道”具有化生天地萬物的力量。

是謂天地根:根,根源、始源。意思是天地的本原、自然的根源。“天地根”是中國哲學對宇宙起源和萬物起始的一個比喻式概括,也就是老子的“道”或“本根”。

綿綿若存:綿綿,微細連綿的樣子,連續不斷、永續不絕。若存,若隱若現。意思是“道”的作用若存若亡,綿延不絕。

用之不勤:用,運行、運動。勤,通“盡”,有弱小、窮竭的意思。“不勤”的意思是“道”的能量永不窮竭,“道”具有萬物所依賴的功能永無盡期。“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在說明“道”無跡可尋,可又無所不在地發揮作用。它先天地生,亙古長存,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化育著自然萬物;又像是天地的仲裁者,決定著廣大宇宙、紛擾人世的興衰沉浮。

陳大明老子在《道德經》中,借物喻理,用了大量的比喻,在以後的講述中,我們還要涉及很多。但由於老子所闡述的“道”,有著本原意義上的多元性,所以我們也需要借助不同喻體的自然特征,來加深對老子論述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章中的“穀”“神”也好,“玄牝”也好,“玄牝之門”也好,它們都是用來描述宇宙本根的比喻詞。老子是借用“玄牝”來揭示“道”所蘊含的為萬物所依賴的永無盡頭的、永恒的化生功能。老子這裏推重的是“道”或宇宙本根,而不是“穀”“神”和“玄牝”本身。

“穀”“神”“玄牝”在老子的思辨空間裏,是作為與道體及其功能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象征符號而存在,並被老子拿過來說事析理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們構成了老子哲學產生的基礎。

宋丹丹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象征符號?如何看待老子哲學產生的基礎呢?

陳大明我覺得應該從直觀性的角度看待老子圍繞“道”的豐富內涵和基本特征,由構建嚴整哲學思想體係出發,而產生的自然、無為等雌柔觀點的基礎。老子從具體生活場景入手,看到山穀空曠虛寂的特點和雌性空虛、開放的特性,將山穀與雌性的比喻與萬物之所從出聯係起來,既是對雌性特點的關注,又以此說明“道”是“天地根”,具有化生、滋養宇宙萬物的功能,這是老子哲學表達的一個重要特色,也被道家後學所傳承。《莊子·應帝王》所講的中央帝混沌被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鑿七竅而死,就以創世寓言的方式說明了不遵從自然規律必然帶來的惡果。而民間神話傳說中的混沌死後生出盤古開天辟地,既是對“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的形象解讀,也是從直觀性角度看待老子產生自然、無為等雌柔觀點的範例。在莊子的這則精神意義上的創世寓言和民間神話傳說中,中央之帝混沌表麵看似乎是死了,但盤古從其肚子裏產生出來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女媧又摶黃土造人,使混沌實現了由舊我向新我的超越。老子生活在陳國苦縣,對盤古、女媧的神話傳說自然熟悉。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的意象融入老子的思辨世界裏,經過提煉概括,用來闡明“道”的特征,便有了“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的精辟論斷。民間神話傳說既打開了老子探索天地起源問題的思路,也是對“道”這一涵化萬有、產生人類的玄妙母體的傾情讚美,是一首道生萬物的頌歌。在學習《道德經》時,與莊子創世寓言和流傳千古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的民間神話傳說結合起來理解與體悟,是很有意思的。

宋丹丹同時,我覺得本章中的“穀”“神”和“玄牝”的比喻,既是說明形而上的“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本原和發展的原動力,是“天地根”,又是落到形而下的人類社會治理層麵,為“無為”原則的提出作鋪墊的。

陳大明是的。老子從“穀”“神”“玄牝”這些直觀性的比喻出發,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男人,包括大國的管理者、領導者要堅持雌柔的原則,隻有這樣才可能實現“無為而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建立生態平衡的自然秩序、和美和睦的社會秩序、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調的國際秩序。

宋丹丹這是從社會治理大的方麵講的。其實,從小的方麵講,老子在本章提出的道“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觀點,對每個家庭都麵臨的孩子教育問題也很有啟發意義。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應該像大道那樣“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一要春雨潤物,潛移默化。道生萬物,萬物又在道的作用之中,道雖然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但它時時刻刻都在發揮著作用。這種無形無聲的作用,就像春風化雨、春雨潤物一樣,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道的這一特性告訴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教育,應該像大道那樣,在隱約不顯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潤物無聲。要啟發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問題,引導孩子自主自願地做出符合父母意願的決定。最終學會做人,學會讀書,學會適應社會,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有用人才。

二要不舍不棄,常抓不懈。老子認為,道毫無私心雜念,它一視同仁地對待天下萬事萬物,從不分高低貴賤、孰優孰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麵對手機、網遊的誘惑,麵對同學間不正常的物質生活攀比,麵對青春期的躁動,會出現與父母、與老師對抗的逆反情緒和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學習大道的毫無偏私,對孩子不舍不棄,常抓不懈,及時幫助孩子化解疑惑,理順情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準人生前進的坐標。

三要悟道修德,言傳身教。大道的力量體現在無私無欲,化生萬物而又滋養萬物上。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學習體悟大道的寬厚仁慈、厚德載物。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放棄的,自己首先放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榜樣,引導孩子走上人間正道。

陳大明是這樣。天下父母應該發揚道“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精神,把學道悟道的收獲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在人生征途上有一番大作為,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總之,老子在這一章以“穀神不死”切入,說明道是天地之根,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本原。道的作用無窮無盡,在時間上,曆久不衰,天長地久;在空間上,無處不在,無窮無盡。道孕育著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她的綿延不息、無私無欲化生萬物、養育萬物的特性,是值得人們深長體悟並認真把握的。

(撰稿人:陳大明李曉英)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