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本章,老子通過“芻狗”的比喻,說明大道無所偏愛的特征。由天地的“不仁”,講到聖人的“不仁”,又通過“橐籥”的比喻,進而提出“守中”的思想。
在上古的祭祀中常用狗肉作祭品,大約到了商、周以後,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在某些重要的祭祀中,仍然需要用草紮一個象形的狗替代一頭活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芻狗在登上祭壇之前,受人珍惜照顧,等到祭祀結束便隨意丟棄,芻狗之所以會落得如此的命運,並不是人們對其存在好惡心理,它存在的意義僅是為了祭祀所需。仁,指仁愛之心、仁愛之情,屬於意識範疇的事情,事物重要與不重要,隻是人的意識裏的一個觀念而已,有仁愛,相對應就有厭惡、有嫌棄。所以天地不仁旨在說明天地對待萬物都是公正無私的,並不存在看重誰或者不看重誰的問題,萬物的存在隻是自然而生,而又歸於滅亡,萬物都是平等的。
古人習慣於把“天”看作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並往往賦予“天”以人格、情感和宗教方麵的含義。事實上天、地隻是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並不具有人類般的感情。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隻是依照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各自的內在原理而運動成長,不像有神論所想象的那樣,認為天地自然法則對萬物有所愛顧或是有所嫌棄。天地養育了萬物、成就了萬物,同時也試煉著萬物、毀滅著萬物。天地不仁是天地順任自然,不偏所愛,視萬物為芻狗便是天地無私無為的一種表現。老子這個學說,打破了神造說,立下了自然哲學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老子提醒聖人應效法天地,以“道”治天下。
聖人即尊道之人。他效法天地對萬千生靈無所偏愛,任其自生自成的道理,依照天道規律愛養萬民,心無成見,無厚無薄,一視同仁,平等相待,這種自由發展,企圖消解外在的強製性和幹預性,而使人的個異性得到充分發展。“仁愛”屬於個體意識範疇,主觀意識色彩濃厚,往往因為帶有個體的偏好而忽視整體,所以聖人不以主觀的“仁愛”意識來治理國家,而是效法天地之道,愛養萬民,不偏所愛。由此可見,聖人的不仁實為大仁,不愛實為大愛,無情實為大情。所以老子希望人們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不標榜而求平實,才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借以警世。
天地萬物有生命就有滅亡,如果萬物的存在隻有永生而沒有滅亡,那麼生存又有什麼比照和意義呢?因此,“芻狗”的含義重心就是自然。萬物可以視為芻狗,百姓可以被視為芻狗,不必悲憫憐傷,因為大道永存,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老子把天地比喻成橐籥,別開生麵,有趣味,有內涵。橐籥就是舊式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作風箱。風箱中間是空洞虛無的,什麼都沒有。其實橐籥(風箱)不是無,而是充滿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這空氣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無中生有,不終不竭,因為風箱一旦鼓動起來,就會鼓出無盡的風,使火焰熊熊燃燒起來,這就是“無”的偉大之處、魅力所在。
老子體悟大道,發現天地之間的作用規律就像風箱的作用原理,天地之間是虛空的,恰似一個大風箱,中間充滿著虛無元氣的流動,這種元氣就是主宰萬物的靈氣,萬物從這虛無的元氣中蓬勃生長,可見這個“虛”含有無盡的創造因子。所以我們認識真理僅僅靠邏輯推論有時是不夠的,往往還需要一些形象思維,需要一些靈感悟性。這裏“虛”是一種靜態,是與“動”相對應的。雖然“動”容易被人所察覺所體悟,但“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它是動的另一麵,是為動積累能量的。因此,“虛”用在人生層麵上也就體現出了深藏的含義。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地不仁”和天地虛空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引申,天地無為萬物反而能夠順任自然、生生不息。無為的反麵是強作妄為,政令煩苛是老子所說的“多言”。在這裏,“多”不僅數量大還指多餘,“言”不僅是指言語,還指行動,為了避免多言避免政令煩苛,老子便提出了“守中”的概念。守中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講究的是一個平衡、中和的意思。“和”是一個係統概念,它不要求係統中的某個元素很突出或者是都完全一致,而是要求各個元素按其自身的角色做好本職的事情,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是由不同的音階組成,該高的時候高,該低的時候就低,這樣演奏出來的效果才悅耳動聽。“守中”強調的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凡事不在多、不在亂,在於保持動靜的平衡,方能守住長治久安的狀態。
本章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社會指導意義。推及在生活中,我們應海納百川、包容萬物,不偏執一物才能心無掛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完善、成就自己身上,養成一種淡定從容、不卑不亢的生活態度。
(撰稿人:宋丹丹李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