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經》隨談《道德經》隨談
陳大明、宋丹丹、李曉英

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宋丹丹在《道德經》的第一章開宗明義,提出內涵獨具的“道”的概念,闡述認知“道”的基本方法後,老子在緊承第一章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從認知“道”的角度,對“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作了進一步的描述。

老子在這一章告訴我們,“道”是虛空的,但用起來卻無窮無盡。深邃悠遠啊,真像是萬物的主宰;幽隱混沌啊,似無而又實有。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裏產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經有了。

陳大明作為對道體的描述,第四章比較抽象,我先作一下串講。

開首一句的“道衝”:“衝”的古字是“盅”,是古代用來盛酒或茶的器具,外觀精美,中間是空的。老子用“衝”的中間虛空,來形容衝虛、衝淡深遠,有虛、空無的意思。老子在這裏說的是“道衝”,是用“衝”來形容“道”的空虛無形,是對“道”本質形態的描述。同時,“衝”又有湧搖、交蕩的意思。也就是說,“衝”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虛,而是充滿湧搖、交蕩的“無物”。這種看似“無物”的狀態,實際上包含著“有物”,與老子提出的“無”中蘊含著蓬勃生命力的含義是一致的。

用之或不盈:盈,滿、達到極限。不盈,不滿、沒有極限,指無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意思。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原意是回旋的水,引申為深邃悠遠。宗,歸往、歸向。這裏是根本、主宰的意思。老子在這裏明確指出道具有創生性,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主宰。

湛兮,似或存:湛,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裏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形容道幽隱混沌,似無而又實有的樣子。

吾不知誰之子:誰之子,不知它從何處而來。是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時,道就有了。

象帝之先:帝,古人稱宇宙的主宰者為帝。意思是“道”早於上帝而存在。

宋丹丹在第一章提出內涵豐富、不同以往的“道”的概念並向人們交代了認知“道”的基本方法後,老子在第四章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介紹了他所認知的“道”,對“道”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說明,揭示出“道”有虛而不窮的特性,是宇宙的本原,居於“象帝之先”的地位,具有創生萬物的功能。在老子看來,“道”的形體無法言狀,不可捉摸,但又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不竭的創造力,是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的總根源與原動力。

陳大明是這樣。老子用他“詩化的語言”給“道”畫像,形象地揭示出“道”看似空虛不盈,實際上卻蘊含著無限生命力,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化發展的主宰,是宇宙本原的實質。老子作出的“道”先於上帝而存在的論斷意義重大,在曆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象帝之先”,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影響是巨大的。

老子既明確指出“道”虛空無形、玄奧深沉,又強調“道”作為“萬物之宗”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如影隨形,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隻有懷著敬畏之心,體悟“道”,順應“道”,才能把握“萬物之宗”,獲得智慧,最終成就自由自在的人生。

宋丹丹我覺得老子在本章開篇從形而上的層麵揭示了“道”的“衝而不盈”,具有“虛”的特征。道“虛”能包容一切,它又是最大的充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道從不自滿,這又是道的美德。落到形而下的層麵上,則是一種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和入世之法,也就是對他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低調收斂,謙卑處下,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咄咄逼人,不高高在上,真正做到親切平和,與人們和諧共處。這是真正的接地氣、有修養,也是真正的智慧。

陳大明是的,老子在這裏實際上給人們指出了“衝而不盈”的處世之道,這是道空虛無我美德的具體體現。這也讓我想起日本的一個關於禪道的著名故事。南隱是日本明治時期的一位著名禪師。有一天,一位非常自負的大學教授向他請教禪道。他以茶相待,將茶水注入這位教授的杯子中,直到杯滿,稍微停頓一下後又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外,實在忍不住了就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南隱禪師答道:“你自負的樣子就像這隻裝滿水的杯子,心裏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用南隱禪師的做法來形容人內心世界的“衝”和“盈”,實在是太形象、太恰當了。一隻茶杯,當水已經盈滿的時候,再多一滴水就會流出來,這同樣是人內心世界盈滿以後的結果。很多自滿自負的人太像這隻茶杯了,自認為已經掌握了這個世界的根本大道,不能再接受任何其他的事物,再多一滴就會流掉。在這種狀態下,人的求知欲望已經發展到了盡頭。相反,如果人的內心世界時刻處於“衝”的狀態,就可以隨時接受並掌握新生事物,人的內心世界也會像大海一樣永遠不會盈滿。

宋丹丹假如按照老子的思想推論,人們是不是就不能追求完美和圓滿了?

陳大明也不是這樣。老子的“衝而不盈”隻是提醒我們,為人處世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和圓滿,因為完美和圓滿是不能持久的。對老子“衝而不盈”之道的理解不可片麵,關鍵是要把握追求完美和圓滿的“度”,因為“過猶不及”啊!正如《周易·乾卦》所講:“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既是大自然的規律,更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虛空有一種恐懼,而喜歡追求完美和圓滿,這種思維和行為顯然是違背“道”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任何實體的事物都有興旺衰亡的規律。有上坡必然有下坡,有上升之時必然有下降之日,事情發展到一定限度必然會走向反麵。所以,興旺發達之時要居安思危,切莫妄自尊大;功成名就之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驕傲自滿。任何事情不要做絕做滿,最好留有一定的餘地。名滿天下更應該謙虛待人,富甲四海更應該憐孤恤貧,唯有如此,才合乎“道”,才能全身而終。而這正是老子“衝而不盈”之道在人類社會層麵的巧妙運用。

宋丹丹道“衝而不盈”還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人隻有保持謙虛的姿態,才可以不斷進步。“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是對“衝而不盈”最好的注解。每當人們讚歎蘇格拉底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是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萊辛曾警告人類說:“驕傲的人,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可見,謙虛的人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謙虛的態度,能幫助人們一如既往地汲取知識與智慧,不斷充實自己,從來不會停止對自我的完善。而那些不懂得老子的“道”的驕傲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隻見百川而不知汪洋,耽誤了自己的進步和完善。謙虛正是在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最需要擁有的一種品質。

無論做人做事,永遠不要追求過分的完美和圓滿,永遠要保持謙遜和虛心,這就是老子“衝而不盈”之道帶給我們的重要啟迪和人生智慧。

陳大明總的來看,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描述了“道”“衝而不盈”的基本樣態,揭示了“道”深邃悠遠,似無而又實有的特征,得出“道”是創生萬物的根源的結論,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道”,並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體悟和運用“衝而不盈”的大智慧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撰稿人:陳大明李曉英)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