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黃浦江水係基本形成,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彙,折而向東,拐了一個大彎,形成鴨嘴狀的一塊衝積沙灘。嘉靖年間,這裏出了一位書法家,名為陸深,因其生卒均於此地,故名陸家嘴。
數百年曆史更迭,眼見著這塊沙灘從茅屋稀零,到村落興旺,再到如今高樓林立,時間在用自己的方式雕刻著滄海桑田。
每天早上,夏菡上班經過步行天橋,穿梭在三座高樓當中,常常有種莫名的安定感,這種安定讓她的腳步從容,心神寧靜。這日天晴雲闊,大樓頂端薄霧消散,玻璃幕牆螺旋上升,藍天白雲映射在樓體上,隨風飄動。
“早啊,周末有去哪裏玩兩天嗎?”同事小安跟她打了個招呼。
“沒呢,老板安排周日去參加了一個經濟發展論壇。”
“有什麼收獲嗎?”
“還好吧,每位嘉賓都是各自領域裏的專家學者,各有所長,多聽有益。”她笑笑道。嘉賓的觀點都是自成體係,都有獨到見解,也不免會有疏漏。聽者或許有求全之隙,責備之疑,最後都隻能自己來判斷揚棄。
夏菡的父親是一名滬上知名大學的教授,同時是國家 863 計劃項目負責人之一,學校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平時她跟父親也經常會圍繞工作做些交流,對科技與產業就比普通人多留幾分心思。
“下午五家公司過來項目路演,何總安排咱倆參加一下,本周出個分析報告。”小安對她說道。
“好的,公司資料有發過來嗎?”她邊回答邊在工作日誌上安排本周的工作。
“有的,在我這裏。上周就傳過來了,我現在叫人打印一下。”
“好的,多謝喲。我提前看一下。”夏菡笑了笑,向小安揮了揮手。
夏菡的母親是一位醫生,受母親影響,她大學報了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後,她又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了碩士學業。回國後,因為生物工程就業途徑頗為狹窄,經父親一位世交的推薦,來到了這家具有海外背景的投資公司。
公司的合夥人何總在美國工作多年後回國創業。公司投資方向是小規模成長型科技企業,前些年大多投資在實業領域,隨著這些年互聯網的興起,實業的成長性和回報率明顯走低,公司的投資也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了。
“項目不少嘛。”她一邊翻閱厚厚的一摞資料,一邊嘀咕著。
“是啊,”小安眨了下眼睛,嘻嘻笑著,“要不我也去開家公司好了,你來投資我,哈哈哈哈。”
“還有一家製造業?”夏菡看著一家名為世飛智能科技的資料問道,“老板不是要求向新行業調整嗎?”
“是的,不過因為這家公司市場技術等各方麵條件比較不錯,所以初選還是保留下來了。”
“投資製造業還是苦差事啊。”
“怎麼了?”小安一扭身,將椅子轉過來,一臉疑惑。
“周六經濟論壇上,幾位嘉賓也聊了製造業的投資問題,總之是個辛苦活。”
“那要不我通知這個人不要來了?”小安說,“也免得耽誤雙方的時間。”
“去—”夏菡說,“什麼人啊,人家這會兒都在來的路上了。”
“好吧,哈哈,我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夏姐姐。”小安站在她背後,雙手搭在她的肩上,嬉笑道。
“你才如花呢!你全家都是如花。”夏菡嗔笑著回了一聲,轉身離開了。
項目路演的過程大同小異,耿至行最後一個上場。
看得出來,耿至行有些緊張。他的眼睛一直盯著PPT,身體大多時候對著屏幕。除了講到幾個技術問題時,稍稍顯出了幾分自信,更多的時候,這位三十來歲、穿著廉價西裝的男人,幾乎如同對著空氣說話。
“也就是說,在業內,你們的技術領先優勢比較明確,對吧?”夏菡問道。
耿至行朝夏菡看了一眼,又急忙把眼光移開。
“對的,我們擁有九項國家發明專利,這個在國內同行中是比較少有的。”
“你們的市場分析數據,來源可靠嗎?”
“這些分析是取自國外公布的統計數據,基本可靠。從社會發展和技術趨勢判斷,芯片行業在相當長的周期裏是一個增長的市場,圍繞芯片行業的自動檢測、灌裝、包裝,也一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世飛公司是一家芯片生產後道配套廠家,通過視覺識別技術,做芯片的自動化檢測、抓取、封裝、檢驗、灌裝及包裝的一係列設備。由於芯片尺寸微小,線路複雜,所以要求對位精密,對設備的動作精度有很高的要求。
“你的利潤率會有多少呢?成長空間有多大?”
“當前我們利潤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我們計劃在未來的五年裏,企業產能要做到現在的十倍以上。”
“這樣的成長性,對於製造業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不過對於輕資產的行業,也不算大。”一位與會人員點評了一句。
項目路演結束後,耿至行依著工作人員的引領離開。
“大家看看,就今天的項目,各位有什麼意見?”與會的幾位投資經理開始簡短的討論會,何總對大家說道。
“像製造業這種見效慢的項目,我建議就不用考慮了,除非已經做大了,才有投資的價值。資源多向手機遊戲這類輕資產的方向投入,見效快,收益好。”那位年輕的男子說道。
“是的,我也同意。”其他幾個人附和著。
“我覺得還是應該平衡考慮吧,資源也不能都向輕資產的方向集中。”夏菡說道。
隨後,大家各自發表了一下對參與項目路演各公司行業前景的看法。
“小夏,你根據下午各家公司項目路演的情況撰寫一份分析報告,本周三下班前交給我。”在簡單地做了會議總結後,何總對夏菡吩咐了一句,站起身來。
“好的,何總。”夏菡應允著,拿好資料轉身出了會議室。
夏菡坐在辦公室中,翻閱著一遝遝厚重的資料。這裏包含著每一個創業者的發展構想和熱切期盼。
不過,周六嘉賓的講話言猶在耳。
“別人都在利用金融的手段使資本增值,你卻在使用製造的手段使資本增值,不是不可以,而是你始終跑不贏。
“如果你始終跑不贏,那就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你自己還有沒有機會。或者說,還有沒有投資人願意給你機會。”
臨近入夏,上海雨水漸多,窗外沙沙的雨滴聲在安靜的夜色中不絕於耳。
盡管工作繁忙,林蘊才依然不時想起在會場偶遇的那位年輕美麗的女孩,每每在殫精竭慮、熱火朝天的工作之餘,在一大堆數字和曲線的計算、協調、分發、推進當中,腦海中時不時地會閃現出那個美麗的倩影,令他心頭有著不同尋常的悸動。
在股市休盤日,同林蘊才一樣對著盤麵前思後想的,除了成千上萬的股民,還有幾十公裏外的財經新聞報社。
薑茗是一個北方姑娘,大學剛剛畢業,就進報社當了一名實習記者,抱著初入職場的工作熱忱,她專注於各種熱點事件,希望能夠捕捉到一兩個重量級的新聞線索。
這兩年,股市中總有些神奇的存在,無論大盤漲跌,這些股票總能以匪夷所思的勢頭堅挺而上,而仔細分析股票價值,又總是難明原由。這些股票的走勢,不免引起薑茗的注意。她用所能理解的政策、經濟規律來分析這些股票背後的規律,卻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捕捉更多信息,她常常往來於財經及各行業的會議論壇,了解各方麵的官方消息,也不斷加入一些股票交流群、投資研修班,收集民間渠道的消息。
最近熱點股票的走勢再次吸引了她的目光,看著東海生物這隻股票的走勢,她心裏總是有很多的疑惑,就這一個月竟然能衝出五個漲停板,關鍵是看不出任何擺得上台麵的理由。
“師傅,我是真的想不明白,憑什麼啊?業績也沒見什麼特別的增長,未來也不見有什麼巨變的希望,這種走勢,真的就是人們口中的妖股了吧?難道妖股真的是無風起浪嗎?妖股的後麵沒有妖風嗎?如果有妖風,那作妖的妖怪又來自哪個山頭洞穴?”
坐在她對麵的三十七八歲的男人抬起了頭:“哪裏有什麼妖,隻不過是作妖的人罷了。你就別在這種事情上折騰了,無聊!吃力不討好!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