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以色列,自然會聯想到我們自己國度的事務,這讓我同時陷入糾纏難解的思緒之中。世事嬗變更迭,過去若幹年,計劃生育是作為一項國策大力倡導和推行的;現在一切都在改變,不僅提倡三胎,而且早已暗示三胎以上不會罰款,不影響生育父母的工作和晉級,這等於是放開了生育。如此的倡導,收效卻不是很明顯,生育率並無多大提高。人們日益疲於奔命,揾食不易,生存壓力太大,不想讓生孩子一項困住自己。是的,國家出台這一新的政策,肯定是有長遠考慮。一旦人口紅利不再,所謂的鼓勵生產和消費,富民強國、國際政治中處於主動有利位置等,都將不可能實現。
但是,這麼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早已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曾經的少生或不生被認為是“時代楷模”。我身邊有許多的獨身者,尤其女性;也有許多的丁克家庭。他們夫妻兩人從不為生活瑣事而累,也不用操心子嗣帶來的麻煩。他們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得風得雨,瀟灑自在。隻是現在進入晚境,麵對自己多處房產和財富有一陣的恍惚不安。掙了不少的家業,到頭來,卻連個繼承者也沒有,讓人不甘。人未完全老去,卻有遠房親戚打起了主意,這讓人頗不爽;卻也得承認自然規律的無情。當然,也不會後悔,畢竟夫妻兩人是灑脫自在一世了。
話說不再為繁衍後代,不再為懷孕、分娩、養育子嗣所累的中國時代女性,她們會少了束縛,有精力和時間接受完整的教育,學有所成以後走入社會,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塑造獨立人格精神,實現理想與抱負,都成為可能。從智力上來說,隻要女性得到與男性一樣公平、公正的待遇,比如,係統完整地接受了教育過程,她的能力一定是不差的。獨生子女政策,家中獨女將與男丁一樣被格外寵護寶貝,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會為女兒提供很好的學習條件。現代社會,文明法則將代替現代社會的叢林法則。女性的靈活、機敏、謹慎、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將更為人所欣賞。當世界不再以膂力為征服他人的手段,而以規則和智性更好地勝任工作、解決問題時,女性的地位必然提高。如此的出色能力,又加上生育不多,自然,女性對生命個體權利的訴求將會更多。
以文字表達為己任的女性作家,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她們以動人心扉的靈魂表達,將女性執拗地從自然主體向曆史主體的表達唱響在天穹之上。中國的女權運動也可以稱為女性主義運動,是以文學的形式,以暗藏激流的鋪天蓋地,衝擊和席卷著人們傳統的思維與行事標準。
曾經,異國的文學前輩是謂楷模:伍爾夫、杜拉斯、波伏瓦、漢娜·阿倫特,是對中國女性產生重要而深刻影響的作家。除杜拉斯之外,以上提到的這些女傑,好像都無生育經曆。我想,這不是偶然,而是她們的自覺選擇。婚姻與欲望絕不是一回事。婚姻中的孕育、養護子嗣將與個人獨立與生命欲望發生一定衝突。婚姻及生育,必須以責任、義務、隱忍為前提,生命欲望以自我活在恣肆歡悅的身體感官為滿足。我們中國女性接受了這種婚育觀,計劃生育的國策暗合了這種婚育觀,試想,通過寫作已獲得世人認可和社會地位的女性作家,何苦再為婚育自找麻煩呢?婚姻中,要與配偶磨合、忍讓、妥協,何必為此委屈自己呢?生育孩子又那麼累人,反正不生也是國家鼓勵的,又為什麼要生呢?為個人欲望保留一個秘密空間,無論婚姻內外。當矛盾衝突發生時,心底的反抗性獨白,再次形成女性話語與寫作的素材。她們聰慧的大腦,可以將人性的複雜表現出來。
但是現在一切又在改變中。當政策以鼓勵人們生育為要旨,適齡已婚狀態的年輕男女好像還不能馬上適應過來,尤其女性。已經接受完備教育、學有所成的年輕女性,正在工作中大顯身手,幹得風生水起。這時候,你讓她生育,將更多時間投放家庭,她難以接受。她想:憑什麼呢?國家需要考慮到我個人意願了嗎?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的30多年,已經長大的孩子,個人自由成為考慮一切事務的前提。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她們有何關聯。從個人意願上來說,她不想麻煩、不想為生育所累,況且身體也不行了。我們考察任何一個重大問題與事件,除了大的宏觀性格局,還必須觀察細節。
再來反思計劃生育。當家中隻允許生育一個時,無論是兒是女,全都珍貴無比。計劃生育倒是無形中改變了男尊女卑的千年惡習。
獨生子女這個特殊的群體,從出生到成長,可以說都在過分寵護溺愛的包圍中,他們想掙脫都很難。過去家庭子女眾多,父母哪有財富及耐心施與子女,子女在艱辛中能順利地活下去已經不錯了。嬌縱寵愛那是想都不要去想。
現在,卻是全然不同。千嬌百寵於唯一的孩子,家人想要將最好的吃食、最好的教育都給予這個唯一。接下來,問題卻是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到來了。
先說很好的飲食。為一個寶貝,家中的所有營養品、好吃的恨不能一下子都塞到寶貝的胃中。他們不知,一個幼兒脆弱的腸胃不能一下子接收那麼多熱能。幼兒會用身體反抗,熱能過甚會咽喉發炎、發燒感冒、嘔吐下瀉。這些,都是幼兒在反抗,告訴你家長可不要這麼填鴨式喂養了。可哪有家長能讀懂幼兒的呼聲。一看孩子不舒服了,貌似負責任其實是推卸責任,不分辨孩子病因就趕緊去醫院。醫院自然是血液化驗、一應檢查、吃藥打針。
若是嬰兒發燒、出疹子,先要分辨屬風熱還是風寒引起。若是風熱,隻需將喂養孩子的奶粉用稀米湯調拌,清一下內熱就會慢慢好了。風寒呢,隻要注意適當保暖,或者給孩子拍拍、揉揉,舒通一下筋絡,用遠紅外線烤烤脊背,也會好的。可無知而又緊張的家長哪會相信這些。他們隻會反問你,耽誤了孩子最佳的治療時間誰負責?是啊,誰敢負責,孩子的健康隻有在家長掌握中。可家長又將一切責任悉數交給醫院。孩子吃藥打針看似一下子好了,可內分泌會失調,免疫力會下降,所有的疾病會逐漸纏上他們。父母將用更多的西藥打發孩子,病已入骨,日後很難調治。到一定年齡,用藥過多,不懂飲食調劑的孩子會出現許多怪病,積累到一定時間,西藥寒氣襲身的孩子會陽氣稀薄。所謂抑鬱症和各種毛病,都是元陽之氣耗散的結果。孩子從小已經被頻繁用藥給傷了氣血和經脈,他們從小到大都過得十分辛苦。可家長仍振振有辭地說:“我可是把全部好東西都給了我的子女。”家長因無知,給孩子的是一具千瘡百孔的身體。此等身體,連自己的日常生活維持都很吃力,何談讓他們結婚生子。陽氣稀薄,帶來性冷淡。看似道德而潔美,實際是元陽下降,他們根本沒有剩餘精力去考慮男歡女愛的天然愉悅之事。本能在隱藏。
再說教育。家庭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到了上學時間,除了學校課程,業餘時間還要有各種補習班備著,孩子沒有業餘時間,沒有嬉戲、玩耍、娛樂的時間,隻有學習。我們大人試試,隻是看幾頁書就覺心累,就比如我現在寫的文字,剛寫幾行就要停下轉悠轉悠,要不然會胸悶腦漲,很不舒服。可家長對孩子,從不設身處地去想,從小逼迫。好像現在的家長十分疼愛孩子,我隻要你讀書,家裏的任何活計都沒讓你幹哪,你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了,連內褲、手帕也不讓你洗呀。甚至,孩子的體育鍛煉時間也被壓縮乃至剝奪,認為在浪費時間。家長以為這是疼愛孩子,這其實是另一種戕害。
家長全然意識不到,其實適度的家務勞動和體力勞動,可以讓孩子在動手時清理和整頓自己的思緒,用空下來的頭腦去反思我今天做了什麼好的、應該堅持的,又做了什麼不得體的、應該改進的事情。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正是這樣來的。在勞動中,孩子將懂得在分配的時間內怎樣完成這件事,若有困難該怎麼克服。時間觀念、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意誌力,也就在這些勞動過程中無形具備。這將為長大成人、勝任工作提供實踐性預習。還有適度的體育鍛煉與戶外活動,讓孩子體內釋放快樂因子多巴胺,可以讓他們有更大的興趣投入學習,身體也得以完好發育。
然而現在中國的家長卻是不懂,以為將全部時間都安排滿的孩子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好了,孩子將依家長所願學習特優,考了大學,然後讀碩、讀博,孩子給家長掙了充分的顏麵,可他們的身體也在十幾年求學生涯中鑄成可怕的病灶。難受了忍住,有病了家長及時送醫院,吃了藥,又飄飄欣悅,又可以在藥力作用下更好地讀書。殊不知,一切都在可怕的透支中,暫時的藥力效果如蟄伏體內的猛獸,終有一天它會張開大口吞噬一個年輕的生命。那些漸漸長大,卻長得單薄體弱、手無縛雞之力的年輕人,某一天,他們看起來似乎學有所成,可早已透支的身體、免疫力的極度下降、藥力已經失效,陽氣供不到大腦和各個內臟器官時,這個已經完成學業使命的年輕人將為抑鬱症和身體提前到來的各種疾病所侵擾。許多人在大好前程到來時選擇自我了斷,或日後常臥病榻打發餘生的情狀,並不是個案。
到頭來,都是一場空。而一切的悲劇,皆由錯誤的認知、錯誤的細節造成,是教育理念和家長的雙重愚蠢合力屠戮著孩子,這為中華民族的複興也隱伏下可怕的後果。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如此難受經曆每日煎熬,身體早已弱不禁風的年輕一代,他們活著已屬不易,你再讓他們承擔繁衍後代的任務,他們自己的生活都不樂觀,還可能再去額外增加負重嗎?
當有人喊出“我們是最後一代”時,我心頭悲涼。個人體能堪憂時,不要指望他們有更多責任與義務的承擔。我自己都顧不了自己,怎麼有能力去管顧民族的未來?“在我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目前的世界,比中國生育率更低的國家更多。歐美、日本、韓國等所謂的發達國家,逐年下降的生育率令人憂愁。可你又怎麼辦呢?就連曾經形成強大潮流的世界範圍內的女權運動,現在也已經偃旗息鼓。兩性和解尚有可能,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人口下降的趨勢。
以色列女性對自己民族屈辱而苦難的曆史記憶猶新,她們寧願舍棄小我的舒適而選擇煩冗的生育之勞苦,也是居安思危的大局意識了。但是也不要忘了,合理的飲食習慣,不迷信西藥和手術,教育方麵不要過分強調分層製的尊卑貴賤,以全民族的強健體質為第一要義,才會使男人和女人在成年以後,有正常的婚育觀。當身體機能良好時,異性之間強烈的吸引與熱愛,就會成為他們孕育子嗣的本能與助力。
我相信我們中國會麵臨新的人口問題與生育困惑,但是國運仍是上升情狀,緣分與時勢都將決定我們不可能敗下陣來。
撬不開舌頭的秘密
來到捷克的布拉格,那裏最大、最重要的聖維特大教堂是一定要看的。
走到跟前,它的外觀已強烈吸引著我。金黃色的牆體,橫簷與間隔的石頭上雕刻著各種圖案與花紋,圓弧形的圈框以及精致細膩的浮雕,因歲月滄桑已見出灰黛色,但是因此更有雋永深沉的美之震撼。教堂的塔尖高聳入雲,仿佛接近上帝。蒼穹之下,聖維特大教堂猶如一件公開展示的瑰美藝術品。
無論西歐還是東歐,人們總是把教堂建得美輪美奐。可能通往天堂的地方,本該是如此超塵,充滿吸引力吧。聖維特大教堂的聖者執掌教權,執掌超驗、信仰之權;同時,這裏又是皇權可控之地。捷克王室的加冕和辭世的儀式在這裏進行,皇帝的長眠之所也往往會選擇在教堂。
我進入教堂。這裏莊嚴肅穆,卻又恢宏大氣。透光的穹頂、五彩繽紛的花窗、美不勝收的雕塑、內容豐富的壁畫,令人目不暇接。早已聽說這裏有十大珍寶,現在,我則駐足在珍寶之六的“聖約翰之墓”前。教堂很古老,聖墓則是後來建造的。1930年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用20噸銀子打造了這座有著精美浮雕和華麗裝飾的象征之墓。這座聖墓,是聖維特教堂的另一種詠歎與傳奇。
聖維特大教堂裏邊安放著一個人,他不是統治者,不是皇帝,而是一個普通的神職人員,這個人就是約翰·內波穆克。他原本普通,卻因為一件事情而成為聖者。這是關於守信的故事。
那麼,故事要從14世紀說起。
1393年夏季的一天,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的皇後若菲耶緊裹紗巾匆匆向聖維特大教堂走去。她的內心正經曆著劇烈衝突,那是情欲與忠貞、逾越與禁忌的搏鬥。她似乎就要斷裂、承載不了,焚燒與煎熬讓她玉蓮花般的麵龐有些憔悴與愁容。
她的裙裾拖曳著掃過木製台階,拂過棕色檀木門上黑色的木幔,在狹窄的告解室裏,她向隔壁聆聽的神父傾訴自己壓抑已久的內心秘密。
傾聽皇後傾訴的是約翰·內波穆克神父。從聲音裏他聽出這個年輕女人正是賢淑端寧的皇後若菲耶。她與其說是在懺悔,毋寧說是在傾訴。她傾訴著自己情感的欣喜與膽戰、歡悅與恐懼。當行,還是當止?矛盾如纏繞於岩礁的海草,牽引撕扯,讓她的心時而懸在高空,時而沉入淵底。
她傾訴著。但後人永遠無從知道若菲耶皇後說的是什麼內容,因為約翰·內波穆克神父從此噤口,信守著這個秘密。那麼我們這些後世之人猜測:美麗的皇後一定是情感上遇到了困惑,她愛上國王之外另外一個男人了嗎?那是年輕英武的禦前侍衛,還是俊朗健康的田野農夫?一切皆有可能。
她陪伴在一國之君的身畔,她對這個無判斷力的孱弱者已愛不起來。他多疑、猜忌、心胸狹隘。他固然給了她優渥舒適的皇室生活,可她的心是那樣空洞虛無。多少個夜晚,欲望如一條蛇在身體內部上下躥動,按捺不住的火信子在劈劈啪啪中盡情燃燒。她愛上了國王之外的另一個男人。皇後若菲耶是否想到了布拉格的建造者莉布絲公主的故事?公主愛上了農夫培密索爾並嫁給他。以夫君的名字命名,霍什米索王朝誕生了。她們都是勇敢不羈的女人,是不計利祿榮華的女人。可莉布絲畢竟是有繼承權的公主,而自己隻是局外人的皇後。隻有一次的命,遭遇到熱愛卻是真實、逾越也是真實的悖論。她的胸膛已盛不下這種撕擄,她如果不在這黝黯的告解室講出堵在心口的塊壘,她會瘋掉。
另一側房間的約翰·內波穆克在聽完這些以後,震驚之餘也感到一種被信任的光榮。他已發誓要將這秘密守護到底。
其實,從皇後若菲耶走向教堂那一刻,國王瓦茨拉夫四世已派人跟蹤了她。
來人找到約翰·內波穆克神父,讓他講出皇後究竟向他告解、懺悔了什麼內容。
約翰·內波穆克神父必須恪守一個神職人員的職業道德,他必須保守告解者的隱私。他緊閉雙唇,拒絕說出告解的任何內容,無論這內容是在正當範圍還是越界。反過來說,人所做的告解,肯定與不宜公開坦露的隱秘有關,所有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盡情坦露的,也就不需要懺悔了。
瓦茨拉夫四世沒想到約翰·內波穆克神父是這個態度。他認為皇權高於教權。他在一個普通神父這裏碰壁,實乃恥辱。他再一次威脅道:“如果不講出皇後告解的內容,將割下你的舌頭。”約翰神父仍然緊閉雙唇。於是,國王下令割下神父的舌頭,拖到查理大橋那裏將他投河淹死。
這是一個關於守信的真實事件。保衛他人隱私的神父約翰,從此成為教派的光榮與神聖。
現在,我在聖維特大教堂仰頭看著金燦燦的祭台上有一枚長舌形粉紅色翡翠寶石閃著光,這正是以聖約翰的舌頭為圖騰崇拜的聖物。關於舌頭,這是有著豐富內涵的隱喻。舌頭,可以開口說出秘密,也可以噤言保守秘密。約翰·內波穆克神父成為天主教會中第一人因堅守告解保密而遭殺身之禍的殉道者,後人以聖約翰為他封聖。聖約翰為人保守秘密,為普通人也為皇室保守秘密。隻要來到教堂懺悔,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別人不可知。哪怕割舌也堅決不泄露。這是誠信的底線,為的是維護作為上帝使者的純粹。
知道了如此悲情淒美的故事,我自然很感興趣到查理大橋遊覽一番。
從聖維特教堂出來,步行,穿過一條條鋥光溜滑的石子路。
這些石子路也是布拉格的特有風情。路麵由一塊塊小小四方的石子整齊砌成。多少年來行人的踩踏使之越發淨明。這可不是一般的小石子,它上端鑿成四方塊,下端很長如錐子般嵌在底下,堅固恒久。這樣的路麵鋪設,有著長治久安的目的,它不會像我們這裏,逢到歲尾,大小城市的道路都在挖了修、修了挖,到處可見挖坑埋管、道路滯阻、塵土飛揚。有些人行道路麵好端端的,卻要挖了鋪新的,而新的路麵鋪磚很劣質,踩不了幾天就裂開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而路麵鋪的磚的質量卻無人問津。這種人人都知道的弊端卻年年繼續上演著。
現在,我們踏在堅固的石子路麵。這樣恒定的設想,不輕易拆毀的長久打算,就必須對地下管道的設施規劃有超前、科學的統籌與設計。
拐過一個路口,路麵蹲伏著一個地下管道工的銅像。這是為了紀念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管道工。這個城市的清新、整潔、安謐,與地下管道、地麵鋪設的管理者、製訂者、修建者有太大關係了。他們應該被後人銘記。銅塑管道工蹲伏於地麵,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
我一路想著一路往前走著,走到一個高坡,一棵銀杏樹聳立中間,秋葉撲簌簌落下,滿地金黃。我有時會納悶,布拉格道路兩旁很少種植樹木,不知是擔心地下龐雜纏絆的樹根會對旁邊的樓宇造成損害,還是唯恐遮掩了樓宇外牆精美絕倫的浮雕。的確,布拉格的城市之魂由建築美學構成重要內涵。各式樓房外牆都有十分漂亮、奪人心魄的浮雕,堪稱一件件公開展示的藝術品。
在這個高坡見到這棵銀杏樹,倒是十分稀罕,我們紛紛攝影留念。
從高坡可以俯瞰布拉格。到處是橘黃色如童話般的屋頂,查理大橋也隱約藏於其中。
穿過熙攘的人流,登上查理大橋,30座形態各異的雕像震撼心扉。兩側石欄杆,每隔20米一座雕像,分別由天主教聖徒和保護神、女神、武士、人麵獸身和獸麵人身像組成。當然,動議修築這座大橋的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就在一端的入口處。他威風凜凜,在陽光下、在風中,成為永恒。帝王,自然是作為臣民的保護神立於其中的。
而這座大橋的真正保護神則是信守秘密的聖約翰。
我觀賞著一座座雕像,重點則是在尋找聖約翰的雕像。在8號雕像前我停下腳步,這個雕塑人物和別人都不一樣。他的頭頂有閃閃發光的金環繚繞,圓環上綴著五顆金星。這正是聖約翰。
但見他的麵容沉鬱悲愴,是受難的表情。他一手懷抱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一手拿著金棕櫚。隻有聖約翰的雕像由青銅鑄成,其他的都是石雕。在聖約翰雕像的腳下有兩塊銅浮雕,左邊是“皇後懺悔圖”,右邊是“神父受難圖”。
人們撫摸著,認為可以為自己帶來好運。
撫摸這浮雕者何許人也?大多是女人嗎?若是女人,是心有淒惶的、藏著密密麻麻心事的女人嗎?女人這一生,真不容易穩妥平順地度過。若是內裏燃起了小火花、起了大波瀾,就要逢著大事變要擔待了。一切桃色韻事的興起與承載,非一般狹窄的小心靈可以承受,除非是大淫大德者才行。既宴享其中妙處,又可以水波不興,風平浪靜。道德以及美德都是有年齡、有時間、有造化的,年老體衰者,心胸狹仄者,更容易將此作為抵禦傷害的盾牌。
我望著聖約翰從大橋往河裏投落的地方。這條河,叫伏爾塔瓦河,它波光粼粼,閃著金綠色漣漪。聖約翰被淹死的地方有個圍欄,中間是一個金色十字架。滔滔河水,衝走了聖約翰,他被衝到不為人知的地方,連同皇後的秘密也一並被衝走。至今,人們都不知皇後是否私通,她私通的對象是誰。聖約翰不是為一個女人而死,他是為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而殉身。
當初,建造這座大橋的查理四世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兒子瓦茨拉夫會在這座橋上將守信的神父投進河裏。他如果九泉之下得知,會感到羞赧,為這個不仁之子。
我望著大橋一側入口處的查理四世雕像,是那麼英武威嚴。實際上,查理四世駝背、長相很普通。但他有雄才偉略。他當上了德意誌國王,並在1355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必須動用複雜的心魂及殘酷的手段,才能在德意誌諸侯的角逐中穩操統治大權。況且,他還麵臨皇權和教權的無情爭鬥。他並不喜歡凡事靠征伐、武力解決,他認為沒有比黃金收買更劃算的了。聯姻、許諾、媾和、締結盟約,都可以在兵不血刃中達到自己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他留給後人的《黃金詔書》,是對歐洲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文本。
查理四世統治時期,他鼓勵生產與貿易。經濟發展、生活富庶了,他就開始了對布拉格的規劃與營建。誰不想住在好地方呢?他修宮殿、建塔樓、築樓宇、蓋教堂、辦大學,當然也修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座大橋。想當年,也就是1357年,當那個年僅27歲的建築師帕爾勒日被國王欽點在伏爾塔瓦河上設計並建造一座大橋時,接到聖旨的那一刻他竟是長跪不起。他發誓一定要建成歐洲最好的大橋。他用60年時間耗在大橋上,臨死之前大橋也沒有建好。布拉格人太有耐心,也可以說太不急功近利了。人們有耐心也有信心等待。
在澄澈的秋陽中,我走在這座600多年前修築的大橋上。這座由16座橋墩建成的橋梁,長520米,寬10米,它沒用一個鋼釘,全部用石頭嵌縫構成。長條形石塊砌成兩邊的圍欄,兩端拱形門廊通向市區街衢。進口的塔樓聳立在璀璨的陽光下,黑灰色澤,凝固著歲月的沉澱。橋上遊人如織,光顧著那些藝術品和手工作坊,也有一些臨摹人像的畫家。這裏不通車,是步行大橋。這30座雕像,出自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之手,現已成為不朽的傑作,並被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雕像美術館”。
查理四世留下了這座大橋,也留下了可憑後來人在這裏欣賞的雕塑藝術品。這個奉行實用主義、和平主義的人,的確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會有那乖戾殘酷的性格。
我走到聖約翰被淹處,眼望滾滾流淌的伏爾塔瓦河。煙嵐縹緲的遠方,一座又一座大橋橫跨河流。整個布拉格有18座大橋穿城而過,沿河兩岸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連成一體。山清水秀的布拉格,堪稱多橋之城,布拉格之美,世人稱譽。
陽光灑著金子般的光,天際的雲朵猶如鳥群或奔馬,或者如迷幻玄奧的海市蜃樓。近看水麵,湛青色的浪在我眼前變幻不定,它堆積著晦暗的秘密。那訣別的多情男女,纏繞他們的是舔血的火焰。舌頭與刀刃,灰燼與燃燒。聖約翰身子劃出優美的弧線,被水推載,順利抵達神的彼岸。
站在查理大橋,除了讓人想到守信的故事,還會想到妥協的故事。拐過頭來,仍要再說一下查理四世。他是妥協的典型。他的開基立業以及強國固本,皆是妥協的產物;他的《黃金詔書》也可以說是妥協的文本。
話說查理四世仿佛有神護佑。他17歲時,被父親從就讀的巴黎城召回,任命他為波希米亞軍隊總司令,而後隨父出征。1346年夏,父親陣亡,他正式繼承波希米亞王位。當時,任神聖羅馬皇帝的路易四世準備討伐他。誰知,1347年路易四世猝死,查理四世成了無可爭議的德意誌國王。
他要統治這個分散而龐大的帝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境上下有十幾個大諸侯,有200多個小諸侯,另外的小股政治勢力也是十分活躍。查理四世決定采取合縱連橫政策。他選擇拉攏大諸侯中說話比較有分量的強勢者,組成7人的皇帝選舉團。選舉團7人決定皇帝的繼位與罷免。小諸侯中若是有圖謀不軌者,按叛國罪處以死刑。1356年,代表大諸侯利益的《黃金詔書》正式頒布了。之所以這樣稱謂,緣於它加蓋的是純金製成的印章。
查理四世的登基充滿險情,但他的統治則變得順遂。有詔書在先,保障著他代表的盧森堡王朝家族的利益,也同時確立了以德意誌大諸侯為政治實體的格局。
後世的人們對查理四世念茲在茲。這個君王,是波希米亞帝國的驕傲。雖然他很早就隨父出征,未能接受完整係統的學校教育。但他善好習學,從未放棄任何汲取知識的機會。他閱讀西塞羅、但丁的著作和文章,翻譯過奧古斯丁的作品,也與文藝複興時期的先驅彼得拉克關係密切。他平日有堅持寫日記的文字習慣。每每將感受與心得記載下來,實在是對自己每日言行舉止、判斷決策的反省與勘檢。這保證了他始終處於清醒理智狀態,而不是懵懂衝動。這個學者型統治者,符合柏拉圖對君王應該成為“哲學王”的要求。查理四世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但他已經在向這個目標邁進了。這是個有權謀、有判斷力的人,因此才可以在群雄恃傲的紛爭中穩操權力之劍。
現在,我在美麗的布拉格大街小巷溜達。遙想往昔,遙想當年的查理四世。這個以小國之君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人,其治下仍然為的是要民眾過上好日子。他妥協,從不窮兵黷武,從不為留取英勇強悍之盛名而將國家與民眾拖向流血的戰爭。因此,士兵不會為無端爭戰化為戰場上一縷硝煙一粒塵土,市民不會因兵燹之殘酷而葬身於血海之中,美麗的城市也不會在炮火連天中化為廢墟。治國需要魄力和英勇,也需要仁慈與理性。在查理四世治下,妥協是金色的。他將大家共同想要的東西提出來,把大家不想要的東西擱置一邊,以期找出一個可以共同遵守的方案,這就是妥協。妥協不是灰色,而是金色。這一時期,布拉格成為波希米亞美麗富庶的象征。
說到捷克,說到布拉格,人們總是會說到波希米亞。說到查理四世,人們又會說到他是波希米亞王。說實話,來這裏之前,我以為的波希米亞是一種放浪形骸、不拘一格的藝術生存方式,是與大篷車、長擺裙、載歌載舞的行旅、流浪的生活態度聯係一起。待我做了一些功課,方才弄清了一些原委。
捷克曾經就被稱為波希米亞地區。這是歐洲中部地區的一塊高地。早在羅馬帝國時期,一支波希人部落聚居此地,生存繁衍,後來這塊土地就被稱作“波希米亞地區”。公元1世紀開始,陸續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遷到這裏,但波希米亞人仍占三分之二。1306年,波希米亞王國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然後就到了查理四世,他居然坐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但他之後,如果沒有英主,將會遭遇周邊許多強勢國家的覬覦。
發生在1619年7月的白山之戰,時任波希米亞國王的腓特烈五世打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波希米亞國運頹損。隨後的30年戰爭,兵戈不息,經濟凋敝,再加上占領者的血腥報複,基本上掐滅了它最後殘存的希望。波希米亞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而被說成是隸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零星的反抗無法形成大的威脅;後來,波希米亞的新老貴族放棄了領土意識,宣誓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曆史的殘酷真相是,弱小的國家,從來都難有護衛國家社稷的能力。波希米亞,也即捷克,它一直被外族惦記著。它屢易其主,民族精神已經破滅。
如果說還有什麼民族精神遺存的話,那就是妥協性。這是當年曾經自立於諸雄之林的查理四世的創造發揮。
令人慶幸的是,幾百年間的流血與吞並,建立在布拉格大地上的許多令人驚羨的人類寶藏,府邸、皇宮、塔樓、橋梁、教堂等都還沒有遭到毀滅性破壞,甚至還可以說保存得不錯,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我坐在裝飾華麗的供旅人遊覽城市的老爺車上,風一樣穿梭在這裏的大街小巷。道路兩旁沒有樹木的遮掩,各色風格的建築物一一閃過,那些外牆無不被精美浮雕裝飾著,皇宮與教堂,民宅與店鋪,都有動人心扉的美,猶如一幅幅藝術珍品,盡收眼底。
布拉格沉靜大氣,清新整潔,風都顯得幹淨甜馨。沿路看到一對顯然是失業的中年男女和一條狗蹲蜷在華麗樓宇的牆角,他們的神情沒有淒愴愁苦,而是麵帶微笑,顯得自然淡定。整個布拉格都在這種祥和恬靜中,慢慢度著自己的日子。
有人會因此詬病,布拉格之所以還保留著精美的建築,是因為這個國家總是屈服。是這樣嗎?的確,英勇的人們,會為一種好名聲而犧牲;但是還有的人,則要為自己的祖國一直存活著而活,頑強而又妥協地活下去,以期待日後的命運有所改變。
捷克,這是個領土麵積狹小,四匝被強鄰包圍的國家,它所做的一切就是頑強地活下去,不被滅國。多少年來,奧匈帝國、納粹德國、蘇聯都曾對它圖謀不軌,它在夾縫中,如野草般柔韌地堅持,忍辱負重。
有人說了,布拉格之所以城市優美,是因為二戰時期他們屈從了,沒有遭遇納粹的狂轟濫炸。說話不能這麼偏執,需要放在具體的曆史條件下去考察思辨。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已提出肢解捷克的計劃,波蘭也舉雙手讚同。1939年3月,納粹德國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領土。按當時的情況,捷克人選擇抵抗,最多可以堅持三個月至半年。整個世界局勢擺在那裏,要麼玉石俱焚;要麼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時任總統愛德華·貝納斯逃亡英國,組織流亡軍隊,進行遊擊戰。捷克成了德國的附屬國。弱國、小國無外交,否則又能怎麼辦?
但是,侵占捷克的外人,全是匆匆過客。捷克人有不屈的個性,他們總是能看到月朗風清的那一天。祖國存在著,希望就不會破滅。
我在經過總統府時,突然想起了一個人:捷克總統哈維爾。政壇對他熟悉,文壇對他也不陌生。尤其中國人,談起哈維爾就像談起隔壁鄰居那樣。哈維爾原來是個演員、劇作家、導演,逐漸成為一個批判知識分子,最後成為享譽世界的捷克總統。哈維爾個人生活經曆具有傳奇色彩。他生於二戰時期的1936年,出身貴族。但因成分不好,他從小處在被社會拋棄的邊緣地帶。然後,通過個人努力,在戲劇創作中有了一定名聲。他是個具有前瞻性思考的人,因持有不同政見而三次入獄,多次被拘捕。
1991年,隨著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一直處在蘇聯重壓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重整綱紀。剛剛出獄的“公民論壇”主要負責人哈維爾在群眾的簇擁中,在廣場發表了重要講話。在一個曆史轉折點,他提倡理性與克製,“天鵝絨革命”是溫柔的撫摸式的革命,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中,雖然群情激昂,卻無任何人挑事兒,這場看似澎湃的巨浪之下,竟沒有人打碎一塊樓房的玻璃窗,沒有人推倒和點燃一輛汽車,也沒有人在混亂中去衝擊政府機構。哈維爾是個非暴力主義者,是個溫柔的反抗者。1989年12月,聲譽極高的哈維爾成為民選的總統。1990年至1992年,他是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1993年至200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分家以後,他當了十年的捷克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他在世界聲名遠播,被稱為“哲學王”。若不是已有先人查理四世有“哲學王”的稟賦,600餘年後的哈維爾,更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他年輕的時候一張圓臉,略顯稚嫩、長相普通;越是年紀漸長,棱角分明,眼神深邃,越見男人的性感魅力。
他不是個聖人,而是鮮活生動的男人。入獄期間,他給妻子奧爾嘉寫信,以寄托憂愁與感傷、思念與熱愛。後來,這些信件結集出版為《給奧爾嘉的信》。妻子多年生病,1996年奧爾嘉病逝,不久,他娶了比自己小20歲的女演員。這一年,哈維爾60歲。當有人拿這件事攻擊他時,他回答:“這件事奧爾嘉生前是同意的。”
哈維爾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的名言是:“生活在真實中。”這種真實,不拿大棒子打人,卻遵循人性的尺度。正是他,千方百計將精神、將道德帶入政治與生活中。
他是個作家、劇作家,他特能講,廣場上的演說極富煽動性。但他不僅有文人浪漫主義的思想,還有治國才華,他確立著公民權利、懂得三權分立的製衡與監督,他倡導民主自由,卻又維護著一個國家的主權。他治下的捷克,其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知道,這個歐洲的糧倉,曾經濟凋敝,要依靠進口糧食,老百姓才不至於餓死。
獄中生活讓哈維爾成了一個煙癮極大的人。他得了肺癌,卻仍然又活了15年。他於2011年12月18日在夢中去世。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他與世界擺擺手飄向遠方,算得上壽終正寢。布拉格廣場擁滿懷念他的人,全國的教堂鐘聲齊鳴。人們為他舉行最隆重的國葬,後世將傳頌他的故事。
我的漫遊竟和漫思結合了起來。
原本是走到聖維特大教堂,因教堂神父聖約翰守密的舌頭而起了感慨,又由聖約翰遭到投河的查理大橋想起建橋者查理四世的往事,又由查理四世關於妥協的民族精神遺存,想到捷克的曆史與文明的宿命,以及當代著名的“捷克革命靈魂”的總統哈維爾。漫遊將人的思緒拉向廣闊的遠方。
我漫步在捷克的布拉格,心想:這個民族的肌膚與器官、心臟與眼睛都透著複雜性。她的沉鬱、倔強,體現在守信中,也體現在溫柔與韌性中。殘窗棄園可以修補,荒煙蔓草可以歇息;如果需要獻祭,那就勇敢地走向前去;如果需要存在,那就咬碎牙齒沉默地活下去。活著,是為了告別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