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春節大約是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了吧。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民間又有新歲、歲旦、新禧、大年之稱。清人《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臘月,諸物價昂,蓋年景豐裕,人工忙促,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諺。”《紅樓夢》寫節慶的筆墨不少,而著力寫年事卻隻有一回,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裏寫道,“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和鳳姐兒治辦年事”“且說賈珍那邊開了宗祠,著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又打掃上屋,以備懸供遺真影像。此時榮寧二府內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把一個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的繁華氣派寫得活色生香。而《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寫卜老爹一家過年祭祖的情形,則簡單多了,“不覺已是除夕,卜老一家過年。兒子媳婦房中,都有酒席、炭火。卜老先送了幾斤炭,叫牛浦在房裏生起火來;又送了一桌酒菜,叫他除夕在房裏立起牌位來祭奠老爹。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墳上燒紙錢去”。可見平民百姓過年的樸素家常了。
在我的家鄉河北鄉下,過年則是另一番熱鬧。一進臘月,年味兒就一天濃似一天了。大人們忙年,小孩子們盼年。心心念念,都是跟年有關的。臘月裏,數九寒天,正是一年最冷的時節。人們卻不怕,忙得熱氣騰騰,越冷越精神似的。臘八粥是要吃的。紅棗、花生、蓮子、栗子,加上各色米豆雜糧,香香濃濃煮上一鍋。吃不了還要潑在自家門前。過了臘月二十,就更忙了。民間有俗語念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朗朗上口,是繁忙歡快的喜慶氣息。臘月二十三,又叫作小年。我們這地方,小年跟大年好有一比。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吃糖瓜的意思,是要粘住他的嘴巴,以便上天言好事,不搬弄人間是非。掃房子、磨豆腐、割肉、宰雞,大都是父親的事情。我很記得,早晨醒來,滿屋子新鮮豆腐的清香,卻不知父親又是一夜未曾合眼。紅冠子大公雞是要過年上供的。煮肉、灌香腸、煎豆腐、炸丸子、蒸年糕、蒸饅頭,則是母親最拿手的了。年糕暗示著年年高升,討個口彩。必得是自家種的黃米,黏糯香軟,非江米可比。一鍋一鍋當年新麥蒸出的大饅頭,白白胖胖,統統點上大紅的胭脂,又喜慶,又好看,是富足太平的意思。
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在河北鄉下,餃子是最隆重的待客禮遇了。大年三十吃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橫著餃子豎著餃子,餃子是過年的主角。沒有這主角,大戲就開不了場。正宗的餃子是豬肉白菜餡兒。大約是因為,白菜是北方的看家菜,以其便宜、易得,為小民百姓喜愛。除夕夜,小孩子守歲。看春晚,放鞭炮,洗頭淨臉,新衣新帽就在枕邊放著。說話也要格外當心,不說“完了”“少了”,要說“好了”“多了”。假若不小心打碎了盤盞,大人們趕緊過來,念一句碎碎(歲歲)平安。屋裏屋外都亮著燈火,照著火紅的春聯,冷風中簌簌顫動的彩。門神早貼好了——鐘馗捉鬼——是看家護院的意思。香爐裏點著香燭,母親不時去照看,嘴裏念念有詞,祈禱著家人四時平安,新年吉順。院子早掃淨了,清水潑街,被凍上薄薄的一層冰,走上去須小心翼翼。倘若是下了大雪,就更好了。大雪紛飛,給鄉村的冬夜平添了別樣的氣息,濕潤的、喜悅的、祥瑞的——在鄉下,誰不知道瑞雪兆豐年的意思呢。大雪令鄉下的春節更像春節了。紛紛揚揚的大雪,是新春的捷報吧,是大地的情書吧,抑或是冬天的一種魔術,換得臘盡春回,萬物花開。陸遊在《除夜雪》裏寫道:“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何等優遊歲月閑雅光景。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男人們要去新節。家族中成家立業的男丁,去給族裏老人磕頭。往往是,院子裏一聲喊,大爺二爺叔叔伯伯,齊刷刷就跪下去,黑壓壓一片,甚是莊嚴壯觀。新節回來,餃子已經煮好了。一家人團團圍坐,吃餃子。有人哎呀一聲,把咬到嘴裏的一枚錢幣扔到桌上,當啷一響,眾人就都笑了,連連說,好福氣好福氣。吃罷餃子,要去故人墳上燒紙。族裏的弟兄子侄們一起,帶著鞭炮香燭、果木鮮物,扛著灑掃工具,給故去的親人添土添歲。冬日的田野蒼茫寥廓,長風浩蕩吹過,鞭炮的硫磺混合著寒霜打濕的泥土味道,悲涼裏竟有隱隱的歡欣,是悲欣交集的意思。鄉裏風俗,女子是不得上墳的。此時,她們梳妝打扮,粉白脂紅,相約著去看人家的新媳婦。院子裏是厚厚一層鞭炮碎屑,梅花點點,煞是好看。屋子裏呢,也是滿地瓜子皮花生殼——當天不許清掃,怕把福氣掃走了。小孩子們最是開心,兜裏是壓歲錢、瓜子糖果,滿滿當當。他們尖聲呼嘯著,在大街上跑來跑去,嘴裏哈著白氣,臉蛋凍得鮮紅,也不怕冷。
正月初二,是出閣的女兒回門的日子,須大擺筵席,丈人門上,女婿是嬌客,怠慢不得。初三呢,當地風俗,生米不下鍋。初四不碰針黹。初五又叫作五窮日。一大早,人們便開始放鞭炮,說是崩窮。鞭炮越早越響,越是吉祥,把窮都給崩跑了,餘下一年的富貴閑適。正月裏,是走親戚待客的時節。正如《紅樓夢》裏所寫,“王夫人和鳳姐天天忙著請人吃年酒,那邊廳上和院內皆是戲酒,親友絡繹不絕”。正月初十,民間傳說是老鼠嫁女的日子。據說,這天更深人靜,耳朵貼著石磨的孔眼,能聽見老鼠嫁女的鑼鼓笙簫。我們年年趴著石磨聽,可惜一回也沒聽到。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又叫作上元節、元夕或者燈節,是正月裏最後一個重要節日。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寫盡了元宵夜的花團錦簇。我們這地方,縣城裏紮彩燈,村鎮上唱大戲。七大姑八大姨,闔家老小團聚。這一天,人們盡情歡娛遊樂,至晚方歇。他們知道,過了元宵節,年就算過完了。
春打六九頭。這個時節,早已打過春了。地氣開始蒸騰,陌上楊柳枝條也漸漸柔軟了。風依然冷冽,卻隱約含了春的消息。
這麼多年了,從故鄉到京城,從陌上到他鄉,一條路越走越遠。每到年關,我卻總是念起故鄉,念起故鄉的春節,故鄉春節的種種。歲月流徙,而時光如新。想起宋人的詩句: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