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妨另行轉換一個角度來說,黃、梁之詩才,實為一時翹楚。錢公老父子泉(基博)先生,早年撰《現代中國文學史》,於《宋詩·陳衍》章後,附評黃詩雲:
侯官黃濬秋嶽嘗從陳衍學,詩工甚深,天才學力,皆能相輔,有杜、韓之骨幹,兼蘇、黃之詼諧,其沉著隱秀之作,一時名輩,無以易之。晚乃私淑於立,氣體益蒼秀矣。
又附評梁詩雲:
長樂梁鴻誌眾異有作,必請益陳衍,其詩植骨杜、韓,取徑臨川,工為嗟歎,頗得介甫深婉不迫之趣。蓋鄭孝胥之同調矣。
子泉老先生工文而罕為詩,抑揚時賢,毫不苟且。評此二人之詩,著墨雖不多,而評價亦非同一般,已明言此二人實為同光體中繼陳三立與鄭孝胥兩大派之後勁。
錢公於近時勝流,除應酬文字中未能免俗,多有“米湯大全”中物外,在正規文字中,實更少許可。即於古人之作,評騭似更苛於紀昀曉嵐。但在《槐聚詩存》中,乃有《題新刊〈聆風簃詩集〉》一律雲:
良家十郡鬼猶雄,頸血難償竟試鋒。失足真遺千古恨,低頭應愧九原逢。能高蹤跡常嫌近,性毒文章不掩工。細與論詩一樽酒,荒阡何處酹無從!(吳梅村《古意》:“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見尚低頭。”朱子《答鞏仲至》之六:“嘗憂放翁跡太近,能太高。”王弇州《袁江流》:“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
“性毒”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集部·別集類存目》三之《鈐山堂集》三十五卷下即論雲:“嵩(嚴嵩)雖怙寵擅權,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王世貞《樂府變》雲:‘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論也。然跡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以昭彰癉之義焉。”則錢公之論黃詩,亦兼用《提要》之意。嚴詩後雖遭禁絕,卻一直為人稱道不已,有多人私下議論,甚至列為明人之冠。猶記鄭振鐸寫《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亦持此說。1949年後此書重印,正值左焰漸高之際,遂有多人公開從立場觀點入手加以批斥,鄭頗感忐忑不安。旋因飛機不幸失事而蒙難,此事遂暫告一段落。
繼嚴嵩後的大奸佞阮大铖,除《燕子箋》《春燈謎》等劇曲為世所熟知外,他的《詠懷堂詩集》,內行人好之亦眾。當時間把過去的曆史事件淡化以後,南京國學圖書館曾把它重印發行,中有陳散原、章太炎、胡步曾之題識表章,以諸公之立身處世,於阮自鄙薄而不屑一顧,但亦都同嗜其詩。錢公卻都不以為意,謂“諸先生或能詩或不能詩,要未了然於詩史之源流正變,遂作海行言語。如搔隔靴之癢,非奏中肯之刀”。又指出阮詩實取法竟陵,而“昧良忘祖,毀所自出,亦僉壬心術流露之一端焉”(均見《談藝錄》[增訂本]422頁)。而論其作之大病,還兼而溯及古人所盛稱“陶謝”中之謝靈運雲:
餘嘗病謝客山水詩,每以矜持矯揉之語,道蕭散逍遙之致,詞氣與詞意,苦相乖違。圓海(阮)況而愈下;聽其言則淡泊寧靜,得天機而造自然;觀其態則擠眉弄眼,齲齒折腰,通身不安詳自在。(同上見504頁)
這些都是表章阮詩者見所不及者,其卓識殊使人不得不信服。但錢公於黃秋嶽之詩,卻無甚微詞。我相信,錢公一定與黃是見過麵的。查《冒鶴亭先生年譜》記載:1935年4月,石遺八十生日,冒赴祝壽,“時有章太炎、李拔可、黃秋嶽、金鬆岑、龍榆生等數十人”。其時,冒與錢公父子麵晤,石遺稱錢“詩才清妙,又佐以博聞強誌”雲雲(詳見該書379頁),於此可證。但不知其時與黃有所交談曾“細與論詩”否?
陳寅恪先生於黃秋嶽之詩情才識,感觸也是極為深沉的。《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有《丁亥春日閱〈花隨人聖庵筆記〉深賞其遊暘台山看杏花詩因題一律》雲:
當年聞禍費疑猜,今日開編惜此才。世亂佳人還作賊,劫終殘帙幸餘灰。荒山久絕前遊盛,斷句猶牽後死哀。見說暘台花又發,詩魂應悔不多來。
據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於錄此詩後雲:“按:此稿上師母注‘刪’和‘不抄’字樣,今附錄於此。”大約是顧慮有所謂立場問題、同情漢奸的片麵指責吧?幸得如今雲吹雨散,還能夠讓我們得以欣賞這麼一首文情並茂且足以長吟詠歎的好詩來。
檢得汪辟疆《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爰居閣》一則,內記鄧守瑕《戊辰秋題秋嶽詩冊》雲:
閩派詩人佞宋賢,石遺法乳藉君傳。中更喪亂多危語,卻恐牢騷損盛年。吾輩寧從人作賊,京曹幾見爾登仙。群兒自貴休相嚇,且向歌郎貰酒錢。
汪氏於詩後注記雲:
“作賊”雲雲者,本以喻黃詩之不事剽竊;“京曹”雲雲者,則擬之班生登仙。不謂未十年,而黃述以通敵罹大辟。更九年,梁亦叛國伏辜。守瑕以辛未歿,地山以丙子沒,皆遠在梁、黃變節以前。方聯(已見前錄)則手錄以示吾友陳頌洛,陳親為餘誦之。鄧詩則載於壬申所刊《荃察餘齋詩存》再續集中,氣機感召乃至是耶!
鄧守瑕詩中所說的“作賊”與陳寅恪先生詩中的“佳人作賊”出處是完全不同的。守瑕之語,出自《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二十九《魏收傳》:“收每議陋邢邵文,邵又雲:‘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收聞乃曰:‘伊常於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昉?’又唐僧皎然《詩式》卷一《三不同:語、意、勢》,略謂“三同之中,偷語最為鈍賊”;“其次偷意,事雖可罔,情不可原”;“其次偷勢,才巧意精,若無朕跡,蓋詩人偷狐白裘於閫域中之手。吾示賞俊,從其漏網。”汪氏解釋極是。但須補充說明的,這是說:吾輩作詩作文,皆以獨創為能,鈍賊、偷意自不致為,即偷勢之巧賊亦不屑作也。若不知其典,必以其語為不雅;若沒有這些出典,措辭也將失其當了。除非如詩鐘的“分詠格”,才好以“賊”與“仙”相匹配。
陳寅恪先生的“佳人作賊”語,出處則在《晉書》卷六六《陶侃傳》,略謂:元帝使侃擊杜弢,時參軍王貢因矯侃命恐獲罪,遂舉兵反,為弢將。後複挑戰,“侃遙謂之曰:‘杜弢為益州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為隨之也?天下寧有白頭賊乎?’貢初橫腳馬上,侃言訖,貢斂容下腳,辭色甚順。侃知其何動,複令諭之,截發為信,貢遂來降,弢敗走”。用典極為貼切。這首詩,首聯是寫今日讀其書而追想當年其人之禍,所以實際上是個倒裝句。當年聞禍為什麼會“費疑猜”呢?因為黃畢竟本是“佳人”,萬萬料不到像這麼有才華而負盛名之人會做出這麼惡劣的事情來,而絕不是懷疑其間事中有事。讀書原貴得間,卻斷不可索隱過甚。若求之太深,那就離之愈遠了。何以見得呢?讀頷聯即有明確的回答。這一聯的上聯,即是頂承首聯而來。“世亂”,點明其時的局勢;“作賊”,是對其人的痛罵,也是其無行無品的論斷,而不是懷疑了。但畢竟又是“佳人難再得”,能夠寫出這樣的好書好詩,怎能不令人惋惜呢!虧得幾經劫難,尚有餘灰未燼、殘帙得留,讓世人得以瀏覽,這也總算是不幸中之幸存。這一句,又是為闡發補充第二句之意而來。至於頸聯和末聯,則點及本題,標出題情,回環往複,開拓出時間和空間而感慨係之,將自己複雜多樣的心情,一齊托出。全詩氛圍情調極為濃重,是唐音而含宋理,渾厚而融為一體,適足構成陳寅恪先生個人獨具風範的佳篇。本為免人誤解先生別有微旨而辨,不意吟詠再三,不忍釋手,情不自禁,遂略為疏解贅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