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花隨人聖庵摭憶》,不以人廢言,覺得的確這是有相當價值、值得參考的一部好書,唯嫌其行文不夠明爽,稍有堆垛蹇滯之感。這或許就是石遺老人所說的駢跡未除、足傷其格之故吧?然而彼行文如是,其他好駢文者的行文未必也都會如此的。如同樣擅長駢文的鈕琇,其所寫筆記《觚賸》,以及詩和駢文兩擅其能的樂鈞,其筆記小說《耳食錄》,就都寫得很暢達明快。
但黃秋嶽的詩文,其實並不是師承石遺而來,《石遺室詩話》也隻說過他“從餘治《說文》”而已,《聆風簃詩序》則又說“從餘治小學、史學”,而石遺實未嘗以小學、史學名世。考《侯官陳石遺先生年譜》卷五,老人五十五歲,“仲毅(眾異)、芷青皆受業於大學堂,次公、秋嶽皆受業於譯學館”。則所謂師者,或僅在學校教室裏聽過其講授這些學科的一般常識罷了。後來是否行過大禮,已不得而知。不過這種名義上的拜師,原是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絕不像漢代的傳經、禪宗的衣缽,更不同於擊技家和中醫秘方的私相授受。這和其後陳鍾凡、陳柱之拜師執贄的情況實相類似。
在這本書中,曾提到先師餘越園(紹宋)先生,且彼此有所接觸。談舊京畫史稱其畫“法度簡古,而有韻味”,語雖無多,實頗中肯綮。然而我卻不曾聽先生在日提起過他。
一般談黃濬秋嶽(一字哲維)的,必然要將其和梁鴻誌眾異相提並論。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之師,號稱聯聖的方地山(爾謙),就嘗以人姓名作嵌字聯雲:“梁苑嗣音稀,眾議方淆,異古所雲今世免;黃庭初寫就,哲人其萎,維子之故我心夷。”頗傳誦一時,於此可見相關之切。兩人都極工於詩,即《石語》中也將二人之名並列。梁有《爰居閣詩》,黃則有《聆風簃詩》,愛讀舊詩詞者皆好之而無疑詞;不過《聆風》之刻已在黃的身後,梁詩則於己卯(1939年)刻成,卷首還有秋嶽用駢文所作之序,今據原刊本抄錄如下,或不無知人論世之助。其序曰:
昔劉彥和有言:隱以複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卓絕之意,銛靡詳,所謂超然直詣,妙擅終古,善發談端,精於持論;所謂錬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以斯為詮,庶乎近之。蓋鎔冶易範,而駿逸難能。自非文舉,孰成高妙;世無公幹,亦未知孔氏之卓卓也。梁子之詩,神鋒遒上,後有千撰,宜無間言。若其淵映玉穎,爽駿融明,自緣劬功,兼荷天縱。身世悱發,用臻愉豔,夫豈褧衣以為章,高以為利哉?君以高門,少遭孤露,侍魁之行,胥出母儀;聖善之教,厲於初服。折花懷恩,集蓼傷遇。其所吟思,燡然已遠;至如燒硯為學,抱經以求,觀川晨謠,度塞夕唱;客梁園而結歡,臨碣石而沾衿。詞賦漸新,芬芳有烈。及夫宣室方召,天衢忽嚱。毀巢同於魯國,複壁厄於邠卿。琢璧滫蘭,於焉已極。然後浮絕江海,間關幹戈。情敏於多師,憂生於噍響。零雨行役,南浦將歸。翔雁有萬裏之心,鳴蟬入繁霜之鬢。逮至都枋載昭,垂棘效器;既領中書,行策補袞。秘省旋風之筆,溫室削槁之心。群望樞機,期能緝亮。而乃橫流肇於翟泉,沈猜吟乎短簿。投幘東閣,長揖軍門。嶔嵜數州之間,支離異國之際。日光霜葉,澈照高情;星浦鬆濤,若鳴奇誌。既辭魯門之饗,終作皋廡之歌。自始溯江禮嶽,稠適湛冥;怫悅俱忘,鉤鐫靡輟。哀時之意,衝風警於曾霄;辨物之微,幹將拂於秋水。蓋三十年間,予所知者。礱硎彌切,智慧彌完。觀於物者彌深,飛於聲者彌瑩。所謂跌宕昭彰,抑揚爽朗者非歟。自唐以還,偽體滋盛;宋以澀稱,猶質之代文也。澀加以理,貴出圓融。長公天人妙如瀉汞,而隱秀之用,未極其涯。君結言端直,莩甲清新。參曹洞於後山,緩鹹韶於黃九。去弊救偏,浩得朗趣。心如一鑒,物呈萬殊。辛未春夏之交,訪予舊京,東棹方歸,述所覘識。微謂積憾已甚,事將在遼,彼童實訌,不可喻察。及今案篇索章,如見毫末,斯又明詩之前用,補史之弘功,綴文照世,淺深一揆者也。予少有所作,便就商略,及視君句,瞠目絕塵。郭璞之贈溫嶠,爾神餘契;王濛之歎劉惔,勝我自知。方嗟藝詣,莫逾畛國。今歲詩卷,並可殺青。鸞翮之全,吾將用懶;驥尾之附,赧於益彰。繞腸鍾山,冉冉易老;戢枻湖舍,悠悠思君。承命竭才,聊當息壤。丁醜四月哲維黃濬。
但我讀序中這兩句:“零雨行役,南浦將歸。翔雁有萬裏之心,鳴蟬入繁霜之鬢。逮至都枋載昭,垂棘效器;既領中書,行策補袞。秘省旋風之筆,溫室削槁之心。”發現在短短的這麼一兩行中,前有“萬裏之心”,後有“削槁之心”,未免用字重複,且同在句末,故是一病。然鄙意前一句或許當是“萬裏之懷”的誤植,否則終難逃詞窘力絀之譏也。
據說梁、黃兩人後來雖也曾有過芥蒂,以致互不往來,但秋嶽的詩最後還是梁斥資一手編印且為之作序的,時在辛巳(1941年)。序末並提及《聆風簃詩》刻成之經過,略雲:
方哲維未逝時,書坊賈人將流布其詩,其後遂怵禍謝絕。餘急收其稿,以歸其子劼之,厘為《聆風簃詩》八卷,且集貲使授諸梓,而以長短句附焉。嗚乎!哲維亡矣,其不亡者僅此。餘以三十年之交舊,申之以姻亞,追維平日文酒之樂、離合之跡,雖風逝電謝,不可摶捖。然一展卷間,仿佛遇諸紙上,令人悲咽不可抑。回憶哲維臨命之歲,序餘《爰居閣詩》,脫稿視餘,並幾賞析,宛然前日事耳!今劼之既刻《聆風簃詩》,乃徵餘序,輒以淚濡筆,書此以塞其意。哲維有知,其許我耶?
及1946年梁入獄被處決前,尚不忘這位死友,且作詩追念:“曩時京輦枕梁黃,每作春遊共一觴。故友吟魂今變滅,餘生冤獄亦周章。愛民成癖吾知罪,舉國依人眾更狂。他日孤墳定何處,過車奠酒莫相忘。”詩中多有回護之詞,實亦在為自己辯解,並借以抒發其憤憤不平之氣雲爾。
梁亦與越園師交好。梁投敵後師即與之斷交。1942年日寇流竄浙東,時師隱居龍遊之沐塵,在風聲鶴唳之際,梁忽派來數客,欲要挾師去任敵偽司法部長。師驚慌失措,虛與委蛇。幸得蔣介石有所風聞,特急令王耀武派一營兵前來搶救,先敵寇到達並護送至安全地帶,此數人乃慌張遁走。初師本欲去重慶,旋因日寇退卻,時局稍定,為阮毅成向黃紹竑建議上報,圈定為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又任命為浙江省通誌館館長。師嘗言,萬一被劫持,隻有絕食而死耳。
梁之為人,袁克文的《辛丙秘苑》內,就有《梁鴻誌賣友》一則,頗深鄙其為人。說“籌安敗,梁以名微脫漏,遂詬籌安以取譽”。可見他原是一個沒有一定的原則、看風使舵的風派人物,隻要於己有利,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
汪辟疆的《題梁鴻誌〈爰居閣詩續〉卷首》一文,有專記黃、梁兩人之事雲:
丁亥十月瑞京以此冊見示,誦其佳日一篇,言外似有悔恨之意,然已晚矣。鄧守遐《題黃秋嶽近詩》雲:“吾輩寧從人作賊,京曹幾見爾登仙。”真讖語也。又程穆庵語餘雲:乙丙之間,眾異遊杭州,秋嶽亦來。一日,集湖濱樓外樓,談笑甚洽。眾異忽熟視秋嶽曰:“君定不免。”黃雖驚,然以為戲言。眾異更申言者再,座客忽詰之曰:“君既精相法,曷自言其休咎乎?”梁對鏡久之,歎曰:“我亦不免。”此抗戰前一二年事,穆庵所親見聞者。不謂逾年黃果以通敵死國法,又十一年而梁亦被極刑。姑布子卿之術果作徵乎?亦異事也。偶憶及遂記於此。丁亥十月,方湖題記。(見《汪辟疆文集》639頁)
由此我想到了俗有“修心補相”之說,其旨固在勸人為善,於理實未為圓融。但為人之道,隻問吉凶禍福,而不講是非曲直可乎?黃、梁二人,假如能慎獨守素、潔身自好的話,難道還會有飛來的橫禍嗎?正是由於利欲熏心,熱衷爵祿,遂至認賊作父,成為民族的罪人,則謂之咎由自取可也,姑布子卿之神相又雲乎哉!若真萬一劫數難逃,則如宋之文天祥、明之史可法,該多麼值得千秋萬世後人之崇仰。這兩位大臣,原本都可以像張弘範、洪承疇一樣的不死;然而,不死的倒苟活得更痛苦,死了的卻比活著的更光彩更有價值。據傳梁眾異於臨命之際,賦詩不迫,擲筆就刑,也頗引來一些人的賦詩讚歎,但這比之譚複生(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之從容就義,又當何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