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發動每一場戰爭,總要尋找借口。至少在表麵上,日本人的確是講究禮儀的。他們在語言中使用的敬語,在彼此見麵時的客套和超過九十度的鞠躬,在別的許多民族看來,未免是繁文縟節,不知其中有更深更複雜的含義。日本人把禮儀顯露於表麵,掩飾著內心的活動。因此,在彼此忌恨的敵手會麵時,繁文縟節的禮儀照樣難免。
也許,日本人的這種習性,注定了他們的軍隊有了借口,才能心安理得、自覺體麵地去攻擊別人,哪怕借口牽強附會、無中生有,哪怕借口純粹是栽贓和誣陷!因此,當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時,總是用一些非常可笑的口實來填充戰爭狂人的妄想,這些無聊無恥的口實,竟然就成了他們屠殺中國人的理由。
1894年的春天,東學黨農民起義在朝鮮爆發,起義軍提出要“逐滅洋奴”、“盡滅權貴”。於是,日本人找到了借口,聲稱要保護本國使館和僑民,趁機派兵進入朝鮮。中國的清朝政府,應朝鮮國王李熙的邀請,派出一千五百人的軍隊進駐平壤。一萬日軍占據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實際上包圍了清朝的軍隊。
眼看日軍就要開戰,清朝的光緒皇帝,嚴令掌管軍隊的李鴻章,從海上派兵增援朝鮮。這位大臣沒有料到,日本特務石川五一,買通了他那個在天津軍械局當總辦的外甥張士珩,竊取了清軍的運兵計劃。日軍大本營很快接獲了這份情報,當即發布命令,日本聯合艦隊的十五艘軍艦,迅速地駛向朝鮮海岸。
7月25日,中國北洋艦隊的運兵船和護衛艦,在朝鮮牙山口外的豐島附近海麵,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突襲,中國士兵七百多人殉難。日本海軍不宣而戰,中國被迫對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北洋艦隊是中國最年輕的一支海軍,到中日開戰時,組編不過九年。在把西方科技看成“奇技淫巧”的清朝,要組建這麼一支現代化的海軍,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這支海軍一旦建立,就是敵人不可忽視的力量。它的艦船,既可以運兵增援平壤的中國軍隊,又可以阻擋日軍的海上進攻,無怪乎日軍將它視為眼中釘,極想將它埋葬於海底。
十幾天後,日本聯合艦隊接連襲擾威海衛,北洋艦隊試圖與之接戰。黃海海戰之初,中日雙方的海軍,都沒有掌握黃海的製海權,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一開始,日本聯合艦隊總是躲著北洋艦隊,不敢正麵交鋒。北洋艦隊卻在主將丁汝昌指揮之下,主動進攻,屢次在海上追逐日艦。可惜的是,腐敗的清政府竟然將丁汝昌革職。
“戴罪”留在海軍的丁汝昌,仍然要找機會與日軍一決雌雄。但是,他不幸身負重傷,北洋艦隊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行指揮。8月18日下午,中日海軍大戰黃海,中國海軍大都英勇作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被日艦打成重傷,彈藥已經用光,二百五十多名官兵視死如歸,開足馬力朝日艦“吉野”號撞去,不幸被魚雷擊沉。林永升指揮“經遠”號拚死攻擊日艦,直至軍艦沉沒。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在不利的情勢下堅持戰鬥,最終將日艦趕跑。遭到重創的北洋艦隊,仍然打出了年輕海軍的軍威。
李鴻章看到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既心疼又害怕,立刻製定“保船製敵為要”的方針,命令所有軍艦開進威海衛港口躲避。
氣焰囂張的日軍,幾天後就占領了北洋艦隊的重要基地旅順口。幾個月後,又派出陸軍和海軍齊頭並進,攻打北洋艦隊駐紮的海軍基地威海衛。他們引誘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威武不屈,率領全軍與強大的日軍決一死戰。孤獨的北洋艦隊得不到自己政府的援助,這支擁有大小艦隻四十多艘的中國最年輕的艦隊,終於在劉公島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渡過海峽,在遭到日本浪人槍擊負傷以後,與伊藤博文簽署《馬關條約》,清朝政府又一次喪權辱國。日軍占領遼東半島。軍國主義的日本,侵略氣焰甚囂塵上。日本在近代對中國的侵略和蹂躪,從此拉開了序幕。
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的抵抗,從一開始就不乏英勇的將士效命疆場。北洋艦隊的作戰,以黃海海戰的慘烈和劉公島全軍覆沒的悲壯,已經向狂妄不可一世的日軍,顯示了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