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82

在曾國藩率領湘軍從衡州出征時,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派遣石祥禎、林紹璋和曾天養等大將率領一支大部隊,號稱三萬多人,組成征湘軍,越過武昌南下,於2月27日攻占湖南嶽州。嶽州知府賈亭春棄城逃跑,巴陵知縣朱元燮投水自盡。漢陽和黃州的太平軍則溯襄河而上,向西北挺進,先後攻占德安、隨州和棗陽。

湖北學政青麟從德安退入武昌,與崇綸一起收集殘兵敗將,籌劃防守。不久,崇綸因家有喪事而解職,青麟出任巡撫。巡撫的標兵隻有一千多人,分布在城堞上還不夠分配。於是增募湖南和四川勇丁登城防守。涼州總兵和高州總兵率部駐紮在城外。湖北東半部的郡縣多數已經殘破,外援斷絕,武昌守軍更加孤立。

武昌告急,鹹豐皇帝改變了主意,催促曾國藩火速增援湖北。他不放心曾國藩一人兼統水陸兩軍,又詔令貴州提督布克慎從黃州返回,趕赴湘軍水營,還命令總督台湧與湘軍會師。當時太平軍已包圍武昌,台湧剛到德安,太平軍分頭進攻通城和崇陽。

3月4日,太平軍攻占湖南湘陰,清軍的湘陰千總蕭捷三被免職。曾國藩不以成敗論英雄。他考察蕭捷三的作戰經過,認為他是個軍事奇才,調他任水師營官。武陵(常德)人蕭捷三是武舉出身,投營效力後,在1852年的長沙保衛戰中有功,被保舉為署湘陰協千總。

太平軍占領湘陰後,從西麵走陸道進攻寧鄉。曾國藩從衡州率水陸大軍浮湘江東下,聽說太平軍殺到,於3月9日派儲玟躬去寧鄉抵擋太平軍。儲玟躬與候選同知趙煥聯一起率部出發,冒著雨雪徒步急行軍,打算與太平軍爭奪寧鄉城。

3月11日,儲玟躬身先士卒,來到離縣城十來裏的地方,聽說太平軍已占縣城。寧鄉縣城本來就沒有城牆,官員都已逃走。儲玟躬下令火速馳援。身邊的人商議,認為太平軍勢力大,湘軍不是對手,應該停下來駐紮,等待後麵的部隊。

儲玟躬激奮地說:“自從賊匪興起,他們攻占了一百多座城池,官軍都讓他們得到休整或掠奪飽足了,棄城而去,現在朝廷不用綠營兵而起用義勇軍,為什麼警報來了,大家卻躑躅不前?”

儲玟躬見大家默不作聲,又說:“賊匪不走正道而從小道進攻,人數一定不多。我自從領兵以來,都是打擊土匪,現在遇到大賊匪,卻不攻打,以後怎麼帶兵?”

他不由部屬分說,立刻撥出五百人,親自率領,分三路奔赴寧鄉。湘軍到達寧鄉縣城時,太平軍正分散掠奪財物。儲玟躬見太平軍不多,便下令發起攻擊。他率領勇目喻西林和文生楊英華等人奮力奪西門而入,轉戰縣城南北,一通砍殺,太平軍屍填街市。

太平軍遭到突襲,紛紛奪路而走,逃到城外。儲玟躬下令在郊外紮營,部隊休整開飯。而他自己率領十多人穿街走巷,安撫難民。

先前從寧鄉縣城外出的太平軍不知湘軍殺來了,剛剛回到城內,見街上屍體橫陳,大為震驚,又從東門出去,正好遇到儲玟躬一行人,便簇擁在一起,把城門堵塞。

儲玟躬立刻挺矛上前,與太平軍廝殺。太平軍前後夾擊,圍困多層,儲玟躬體力不濟,身中十多槍而死。十八人全部陣亡,其中也包括喻西林和楊英華。

太平軍不知湘軍主將已死,奔走相告:“來的這支部隊隻有幾百人,就打敗了我們幾千人,現在他們駐紮下來等待後麵的大軍,勢不可當啊。”

太平軍當夜撤退。從湖北蒲圻開來的太平軍部隊聞訊也開始北撤。

長沙和湘潭的軍民聽到太平軍攻占了寧鄉時,非常驚恐,後來又聽說太平軍撤走了,都知道是因為儲玟躬的一戰,家家戶戶交口稱讚儲石友。

曾國藩上疏,說儲玟躬在寧鄉一戰,以五百勇丁搏戰三千名太平軍,斬殺太平軍幾百人,而湘軍隻有十八人陣亡。太平軍大為驚恐,連夜撤退,寧鄉才得以保全。全城都感激儲玟躬,為他修建祠堂。儲玟躬先前已在藍山和道州立下戰功,正打算保薦他為直隸州的同知,巡撫還沒來得及奏報,儲玟躬就已經捐軀,曾國藩請求朝廷給他加級,並予撫恤。

皇帝下詔,追贈儲玟躬四品道員職銜,並授予“忠壯”稱號。駱秉章已經修建忠義專祠祭祀安徽巡撫江忠源等人,又請朝廷允許將儲玟躬附祀,鹹豐皇帝批準。

儲玟躬在帶兵打仗的湖南書生中也居於先驅者之列。他從1849年作戰湘南,到他戰死寧鄉,已有五年的戰齡。但他作戰的對手都是小股會黨,所以沒有引起清廷的重視。盡管他率領一支不到五百人的鄉勇轉戰省內,作戰十分勇猛,仍然默默無聞。

自從1851年太平軍起事以來,清廷不斷擢拔的湖南書生,都是直接與太平軍作戰立下戰功或捐軀沙場的人。儲玟躬在湖南本省打了五年仗,就因為沒有接觸太平軍,直到他戰死的時候還是一個不入流的芝麻官。現在儲玟躬終於參加了湘軍大舉北伐的第一次戰鬥。在1851年太平軍穿過湖南以後,這是湘軍第一次在省內與太平軍交手。他在與太平軍作戰中死去,曾國藩大力向清廷陳述他的英勇,而清廷也就立刻給了他殊榮。

儲玟躬的事跡再一次表明,湖南書生通過戰場在仕途發跡的路子是與太平軍的存在密不可分的。但是,儲玟躬和江忠源一樣,在走上了似乎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之後,就匆匆離開了人世。這是他們的不幸,也是所有靠戰爭來發跡的書生的不幸。

誰都知道,通過在戰爭中衝鋒陷陣來建功立業是一場風險極大的賭博,所下的賭注是最可寶貴的性命。自古以來,軍人的基本素質是不怕死,但這並不是書生的素養。清朝末年中國有那麼多書生,唯獨湖南出了大批書生帶兵打仗,至少可以說明,湖南的書生是有決心效法軍人的,或者說,他們和其他省份的書生相比,多了一份不怕死的精神,願意用性命來博取功名。

曾國藩知道,要把湘軍建成有文化的軍隊,必須靠書生帶兵打仗,如果書生怕死,那麼湘軍的路子就走不通。曾國藩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這一點。1853年他從派往南昌增援江忠源的那批書生身上看到了不怕死的精神,因此聽到他們的死訊,他就看到了希望。

儲玟躬的戰死,無非再一次向他證明:湘軍的路子走得通。

儲玟躬死後,他的部隊由他二十二歲的同鄉戈鑒統領。七品訓導戈鑒是儲玟躬的學生,從此他跟老師一樣,走上了血與火的不歸之路。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