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81

且說吳文鎔於1854年1月下旬率七千人出了武昌,趕赴黃州,駐紮在城外,堵住城內的太平軍。天下大雪,吳文鎔每天行走在泥濘裏,到各營慰問將士。崇綸卻繼續使用陰招,遇事刁難,軍械、輜重和糧草都不及時運往前線。

吳文鎔處境艱危,仍然告誡曾國藩不要輕舉妄動。他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說:你所編練的水陸各軍一定要等到稍有把握的時候才可以派出來作戰。不要因為急於增援我而輕率北上。東南大局全靠你一個人運籌帷幄,恐怕此後沒有人能夠替補你了。我的處境和你是不一樣的。

吳文鎔沒有等待湖南和貴州的援軍,於2月7日揮軍進攻黃州。那一天是陰曆正月初十,太平軍在城內張燈結彩,大辦宴會,清軍出其不意地突襲,斬殺了幾百名太平軍。

但是,隨後的幾天連降大雪,凍死了不少清軍軍士。太平軍派出一支部隊繞到吳文鎔的大營後麵,在山岡上設下埋伏。

2月12日元霄節,黃州城內的太平軍大舉出動,撲向清軍。吳文鎔指揮將士力戰,都司劉富成斬殺幾名太平軍,兵勇繼後掩殺,斬殺太平軍幾十人。在三次擊敗太平軍的進攻後,太平軍大隊殺來,埋伏在清軍大營後麵的太平軍突然殺出,放火燒營。清軍的十三座軍營都被太平軍攻占。清軍將士不顧大帥,紛紛逃走,吳文鎔下馬,向北麵叩首大呼:“無以仰對聖朝!”然後投水塘而死。時年六十三歲。

太平軍乘勝攻占漢陽。唐樹義的清軍水師也被太平軍打敗,唐樹義落水而亡。

吳文鎔死後,清廷賜祭葬,予諡“文節”,入祀昭忠祠。任命台湧繼任湖廣總督。鹹豐皇帝再次下詔催促曾國藩出兵九江,圖謀安慶,與和春、福濟會師。皇帝還要重新啟用已回家侍候母親的江忠濟及江忠浚率兵與太平軍作戰。江忠浚接到旨意後,帶兵赴援廬州,跟隨和春作戰。

曾國藩知道時事更加危急,無法等到萬全之時才出兵了。他決定集結湘軍的大部分兵力從衡州開拔。於是,他下令將湘軍的部分小營改為大營,每營從三百六十人增加到五百人。湘鄉將領率領湘鄉勇編為大營,其他湖南地方將領各自率領家鄉的勇丁都編為小營。

2月23日,湘軍衡州船廠和湘潭船廠製造的四百艘戰船全部完工,製造出四十艘快蟹,四十艘長龍,還有八十艘舢板。

曾國藩委托火炮專家黃冕監造戰船的炮位,黃冕狠下一番功夫,製成了大型劈山炮。

湘軍水師有了戰船,也有了將士,宣告正式成立。

湘軍陸師共有五千多人,編為十三個營,前、後、左、右、中,用旗幟的顏色標示方位,由塔齊布、周鳳山、儲玟躬、林源恩、鄒世琦、鄒壽璋、楊名聲、曾國葆率領,而塔齊布為各軍的先鋒。

水師五千人,編為十營,前、後、左、右、中五營為正,另五營為副。在衡州招募的六個營由成名標、諸殿元、楊載福、彭玉麟、鄒漢章和龍獻琛率領;在湘潭招募的四個營由褚汝航、夏鑾、胡嘉坦和胡作霖率領。江蘇吳縣人褚汝航有知府官銜,曾國藩讓他任水師總統,因為此人在洪秀全揭竿之初曾在金田、新墟一帶與太平軍作戰,和江忠源一樣,有很高的實戰資曆。他的缺點是跟湖南的兵勇不熟悉,語言不通,指揮起來不大靈便。三十四歲的江蘇上元(南京)人夏鑾工詩善畫,官階隻有六品,卻也有過不少軍事曆練。早在太平軍起事之前便曾在廣西出資招募鄉勇,與陳亞貴等會黨作戰,轉戰於荔浦、修仁一帶,尤其對於管帶鄉勇很有一套辦法,所以也得到曾國藩的倚重。曾國藩把褚汝航和夏鑾二人從廣西調到湘潭監造戰船,為水師建設出力,夏鑾出力不少,“凡器械之屬及營製,多鑾手定”。所以,湘軍水師這所大廟裏請來了兩位外來的和尚,而且讓他們坐了主持的位置。

湘軍水師共擁有戰船二百四十艘,坐船二百三十艘,炮位四百七十門。曾國藩把自己的指揮部設在坐船上,糧台也設在水師。船上貯備了足夠的米、煤、鹽、油、軍械和彈藥,還攜帶著軍中所需的器物和工匠。輜重民船也配發旗幟槍炮,以助軍勢。

陸師和水師的將士,加上所有器用、工匠、米炭、雜具及員弁丁夫,共計一萬七千人,軍容空前雄壯。

羅澤南和王錱的名字都沒有出現在出征將士的名單裏。這是因為曾國藩不讓王錱率部隨同出征,兩人發生了爭執,駱秉章、羅澤南、郭嵩燾和劉蓉等人居中調解,得出一個折衷的結果:駱秉章全額保留王錱的軍隊,交給羅澤南統領,專門用於本省防務。曾國藩另行委派林源恩和鄒世琦等人招募丁勇,補充兵員。羅澤南因此退出東征大軍。

曾國藩於2月25日建旗出征,羅澤南和李續賓這時已在永興縣的油榨墟鎮壓了邱昌道和王大才的會黨軍隊,迫使會軍退往廣東。他們率部駐紮衡州,留守湖南。

新田人張榮祖也沒有進入東征的行列。他在1月上旬率部增援道州,在教頭坪擊敗何賤苟的會軍,使這位普南王又損失了三百多人。然後,張榮祖所部留在湘南駐防。

曾國藩從衡陽發兵之前,發布了著名的《討粵匪檄》,竭力煽動兩湖和三江民眾對太平軍的敵意,並與太平天國崇奉上帝針鋒相對,號召士大夫階層起來捍衛孔孟之道,支持對太平天國的鎮壓。

曾國藩的這篇檄文主打的是文化牌,嚴厲聲討太平軍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說他們把中國幾千年的禮義人倫和詩書典則在一天內掃地蕩盡。潘旭瀾先生認為這個文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讀書人先後投身到討伐太平軍的隊伍,也得到一些精通文墨乃至不識字民眾的同情和支持。

曾國藩將這篇檄文沿路張貼,大造聲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