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江忠源以一支人數不多的部隊,不斷立下奇功,被鹹豐皇帝視為得力的大將。金陵戰事吃緊,皇帝令江忠源襄辦江南軍務。江忠源本已不打算再涉足軍事,廣西的戰事已經傷透了他的心。他第二次出山增援桂林時,本以為有烏蘭泰做靠山,可與太平軍決一雌雄。可是烏蘭泰死了,江忠源認為自己位卑望輕,報國無門,打算脫離軍旅。沒想到皇上對他如此看重,不但任命他為按察使,還令他去做向榮的副手。雖然他不喜歡向榮,認為廣西的敗績和烏蘭泰的戰死都跟這個四川老將脫不了幹係;但他感念於朝廷的器重,還是改變了主意,決定繼續軍旅生涯。
接到任命的當晚,他挑燈書寫家書,洋洋一萬餘言,把家事全部安排妥當。他在最後寫道:我要說的話到此為止。從此以後,我就一心為國家擔當軍事,與賊匪作戰,你們不要再用家事來幹擾我了。
江忠源不想受到任何拖累。他駐軍益陽時買了一個姓陳的女子做小老婆,他決定讓這位愛妾返回家鄉。他根本沒有想到,他在愛妾腹內播下的種子將在十個月後成為他的遺腹子,使他死後留有子嗣。
江忠源出於對鹹豐皇帝的一片至誠,寫了一道長達五千言的奏疏,直言不諱,在他給徐廣縉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陳述軍事見解,請求朝廷根據他的提議進行八個方麵的改革。
第一是嚴軍法。江忠源指出,長久的和平導致軍人養尊處優,貪生怕死。他從人性的根本上論述,是人就會怕死,但是軍人受軍法約束,必須敢於出生入死。嚴厲的軍法會使軍人明白一個道理:進可能死,退則必死。軍法約束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不二法門。
第二是撤提鎮。所謂提鎮,提就是提督(省軍區司令員),鎮就是總兵(轄區司令官),兩者都是清廷派駐地方的軍事長官,位高權重,他們跺一跺腳,腳下的土地都會抖三抖。撤掉提鎮,就會砸掉上百名高官的金飯碗,無異於從老虎嘴裏搶肉。如此大膽的建議,隻有江忠源這樣忠肝義膽的人才會冒死提出。如果遭到報複,死無葬身之地。江忠源不但提議撤銷提鎮,還指責這些人腐朽無能,貪婪怕死。他說出了大家心知肚明但都不敢吐出的真言,鹹豐居然沒有駁回他的建議。
第三是汰弁兵。這是對滿清帝國全體軍人的一個挑戰。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朝野上下對官軍的整體素質評價很低。江忠源順應官心民意,提出淘汰那些隻會鑽營不會打仗的官兵,選拔樸實勇敢的軍人來填補他們留下的空缺。換言之,他要求對全軍中下層進行一次大換血。
第四是明賞罰。官軍將領不敢親臨第一線,賞罰不公,導致軍心渙散,這是江忠源在廣西時就觀察到的現象。他請皇上責令將領親赴前沿,明察秋毫,一賞一罰,開誠布公,以振軍心。
第五是戒浪戰。江忠源的這個建議實際上是委婉地告訴皇帝,官軍的敵手謀勇兼優。在這一點上,他跟周天爵的看法略有不同,但結論一致。周天爵看出太平軍套用周武王的軍製,采用孫子兵法,所以勝多敗少。江忠源則認為,太平軍打防禦戰時陣地嚴實,打進攻戰時能出奇兵,而且重視諜報工作,行軍時虛實並舉,動作迅速,所以能戰能守。總之,周天爵和江忠源都肯定了太平軍是官軍的勁敵,一些西方觀察家也支持這種看法,不過他們主要是從武器裝備方麵認定了太平軍的優勢。江忠源指出,既然官軍是麵對可怕的強大對手,作戰時就必須小心謹慎,知己知彼,穩紮穩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六是察地勢。打仗要看地勢,因地製宜,這是一個常識。江忠源為什麼要特別提出來呢?那是因為官軍將領普遍缺乏地理地形知識。江忠源認為,官軍在全州、道州、長沙、湘陰和嶽州的失利,都是因為沒能掌控軍事要地。
第七是嚴約束。官軍擾民始終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官軍鎮壓太平軍的公義之一就是製止盜搶奸淫,保民安民。如果官軍的行徑跟盜匪一樣,甚至比盜匪更甚,不僅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而且會失去民眾的支持。江忠源說,太平軍隻搶富人的財物,官軍則連窮人都搶,百姓自然會擁護太平軍。必須加強官軍的紀律性,才能打贏這場戰爭。
第八是寬脅從。江忠源的軍武生涯起始於道光末年。在鎮壓雷再浩的作戰中,他提出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在浙江為官時,他仍然是愛憎分明,對盜賊如同嚴冬一般殘酷,對良民如同春風一般溫暖。但是通過鹹豐年間的軍事實踐,他發現敵軍中也有大批良民,屬於脅從之列,不能一概誅殺,應該爭取他們投誠。他建議官軍打仗時在陣地旁樹立“投誠免死”的大旗,對於投降的太平軍一律不予處罰。
江忠源的這份奏疏,對清廷鎮壓大規模造反運動的方針大計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曾國藩等湘軍大佬組建和訓練湘軍,製訂湘軍營製,思考行軍作戰的方略,無不參考他的這些見解。這份奏疏是江忠源的經驗之談。他是湖南鄉勇將領中對抗太平軍的第一人,對於敵軍的戰法了如指掌;他多次與綠營配合行動,親身體驗到了綠營的弊端。對於交戰雙方可謂知己知彼。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讀書人,他的意見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不僅使鄉勇將領中的後來者少走了彎路,對清廷中剛愎自用的文武大員也具有極大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