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39

1852年,太平軍把戰火燒進了湖南。這個省份的讀書人麵臨著重要的抉擇。第一個選擇是要不要參與這場戰爭;第二個選擇是,如果決定投筆從戎,那麼在兩個對立的陣營之間,選擇哪一方去加盟?湖南的書生開始躁動不安。多數人在積極地思考,不少人開始行動。

李續賓,曾經參加過鎮壓新寧李元發造反的湘鄉人,此時活躍起來。

這時的李續賓盡管小有戰功,但還不是名人。不過,他的出身是值得自豪的。他生長於湘鄉的名門望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鄭孝王李亮。宋朝和明朝,李亮的後代都有人出仕為官。李續賓的曾祖父李本桂雖未做官,卻是富甲一方,生性慷慨,借錢給別人,一百兩銀子以下不記賬。祖父李百詩也很豪爽,助人為樂,惟恐不及,生平捐資修橋修路,建造廟宇,花去數百兩銀子;為人也是寬宏大量,別人得罪他,他從不計較。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答道:“我隻是可憐對方的愚昧。”

父親李登勝是一位書生,擅長近體詩,精通書法。家鄉有座關帝廟,懸掛“浩氣淩霄”的大匾,就是他的手筆。李登勝雖然隻是中產階級,卻繼承了父輩的傳統,仍然樂善好施。他特別愛惜人才,經常召集文人墨客吟詩飲酒,看重有道安貧之士,也以教授門徒為樂,但不肯收取學費。

李續賓共有兄弟五人。長兄李續宦,候選從九品;二兄李續家,國學生,1840年鄉試不中,絕意進取,隱退從商;三兄李續寬,因團練鄉民有功,授主事分部補用;老四就是李續賓;還有一個老五李續宜。後生可畏,老四和老五後來都成了湘軍名將。

老四李續賓出生於1818年6月21日,即嘉慶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他與劉長佑同庚,年長幾個月。出生地點是湘鄉縣上裏崇信四十三都岩溪裏李第。這個地方,現為漣源市荷塘鎮古樓村西山組。清末的湘鄉是個大縣,分上裏、中裏和下裏,如今分屬於雙峰、湘鄉、漣源和婁底四個行政區。弄清這一點對於分辨和考證湘軍的源流十分重要,所以這裏交待得比較仔細。

李續賓出生的前三天,李宅前麵的溫江井,井底忽然湧出一線紅色的水流,噴出井口,順流而下百丈,紋絲不亂。用水桶汲取一看,還是清水。這線紅色的水流直到李續賓出生後才停止噴湧。鄉人都來觀看這個奇景,無不稱異。還有一件事情也很怪。李續賓出生在早晨6點,母親蕭夫人室內忽然出現一道異光。那時日出已有三刻,但平日卻從未見過陽光如此明亮。李宅後麵有片樹林,此時聚集了鳥鵲千百,共同和鳴,節奏明快。種種跡象,都成了烘托這個男嬰問世的吉兆。

李續賓出生後的表現果然有些不凡。周歲便能下地行走,在長輩看來,已有龍行虎步之概。四歲跟隨三位兄長入學,誦讀《孝經》及四子書,並學習寫字。六歲學算術,讀《毛詩》。七歲學《尚書》,辨別百穀蔬果種類。八歲學《周易》。在春秋佳日,跟隨父親遊山,了解花木昆蟲的名字。

李續賓十歲身高已超過四尺,在當時算得上很高的身材。和劉長佑一樣,他生來就有超人的力氣,這時已能挑起百斤重擔。李登勝每天為他講解治亂安危的來由,以及什麼是忠奸邪正。

李續賓一生有四大特長,從十歲開始已經表現出第一種興趣。他開始認真鑽研地理,二兄李續家是個方輿學者,對他影響很大。

李登勝很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一年他叫李續賓單獨去縣城交納農業稅。老師李白適說:“續賓年幼,讓他獨自遠行,恐有不妥吧?”李登勝說:“我覺得這孩子能行,就讓他試試吧。”

一個十歲的孩子獨自出門,往返一百六十裏,身上帶著錢,還要跟衙門裏那些狡猾的職員打交道,很少人會有這樣的經曆。而李續賓偏偏辦好了事情,沒讓衙門占他的便宜。他在縣城結識了同年的王勳。兩個孩子一見如故,熱情訂交,約定歲時往還,互證所學。李續賓結交的這個王勳,就是湘鄉勇元老王錱的哥哥。五天之後,李續賓平安返家。李登勝大喜,聽說他還交了個讀書的小朋友,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第二年九月,王勳果然過來看他,拜謁李家父母,住了兩天才走。這一年李續賓開始發展自己的第二個興趣:騎術和相馬。李登勝家裏養著兩匹馬,李續賓一邊學習騎馬,一邊當起了白樂。這個本領在他投入湘軍之後起了極大的作用,胡林翼和曾國藩得到馬匹,常常請他鑒定優劣。

李續賓愛好廣泛,一邊讀書,一邊掌握實用的技能。十四歲時,家裏來了一個精於射箭的少年,跟他一起念書。此人名叫彭昌侃,李續賓跟他共硯四年,同時向他學習射箭,進步飛快。

這個好學的孩子從十五歲開始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由於父親多病,醫藥費用大增。加上好客樂施,家境每況愈下。李續賓的諸兄發奮經商,而他則專門操持家政,此後二十年未曾卸肩。除了照料父親,還要料量米薪,養魚養豬,莫不躬親。隻要閑下來,便溫習功課,照著家藏的米芾字帖,右腕高懸,每天臨寫,手抄《爾雅》。

十六歲那年,李續賓將夫人謝邦鎧娶回家中。其時一位兄嫂已經故去,其餘三兄尚未娶妻,隻有謝夫人先嫁到李家,家務事便全部落到唯一的媳婦身上。後來兄弟分別娶妻,主事者仍是這位謝夫人。門庭之內,惟有肅敬之容、歡樂之聲,不知有所謂倦怠傲慢之態、詬厲嬉笑之事。在李續賓的主持下,李家在住宅四周開荒,廣植果木,種了幾百棵茶樹,還種了二十畝棉花。

李續賓十八歲去縣城交稅,順便看望王勳,登堂拜謁王勳父母。正好縣令考錄武童。王勳說:“你精於射技,如今碰上了,何不參加考試,奪個冠軍呢?”可是李續賓自命為讀書人,將練武作為業餘愛好。他回答說:“我不想以此求名。”

第二年四月,王勳來看望李續賓,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本縣中裏有個羅先生,一介寒儒,堅持在家鄉講學,人們都說他迂腐,讀書人卻對他欽佩不已。我們既已結拜兄弟,道義性情相孚,互通有無,共擔患難,何不一起拜到羅先生門下呢?”

李續賓欣然同意。他們約好時間,一起去聽羅澤南講學。後來兩人都因家事纏身,沒有堅持下去。野史介紹李續賓認識羅澤南的經過,另有一種說法。他和弟弟李續宜年輕時賣布為業,每天守在鋪子裏,老是坐在一個角落裏讀書,端直不倚。羅澤南多次從布店前經過,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給他講解求學的方法。李家兄弟便拜他為師,成為他的門生。

從1838年開始,李續賓遵照父命參與團練鄉民的工作,成為家鄉團練的常務幹事。從這一年開始,他發展出了第三種興趣:打獵。這種本領,對他後來的軍旅身涯大有裨益。

父親久病,激發了李續賓的第四種興趣:學醫。二十三歲那年,他把給父親治病的大夫劉君岧留在家裏,拜他為師,開始鑽研歧黃之術。此後他經常為鄉人治病,以開具古方為主,藥味少而分量重。他經常對病人說:“病到中期,就要休息了。”他從此打下醫學基礎,從軍後既是將領又是軍醫,士卒有病,他往往親自診治。統兵八年,軍中沒有流行疾病,全靠這位兼職軍醫采取了積極的防疫措施。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洋人再次侵犯浙江,進逼江寧,大學士耆英以五口通商為條件與之講和,李續賓大為憂慮。他在大庭廣眾中可以終日不發一言,但他心中牽掛著國家大事,隻是不肯輕易說出口來。胡林翼說他言簡意重,淵默雷聲,可謂山不言高,海不言深。

李續賓看到了滿清武力的衰敗,隱隱感覺到天下將亂。他運用自己的第一種特長,開始摹繪地圖,作為軍事資料的儲備。此後的十來年中,他共摹繪地圖九百多張。這是一筆寶貴的兵學財富,在他從軍後為部隊作戰帶來了許多方便,連曾國藩都曾借用他的安徽省全圖。

李續賓一邊心憂天下,一邊務農自給。父親為人排難解紛,周濟貧乏,加上近年捐款團練鄉勇,家用更加困難。父親在本鄉的名望日益崇高,來訪的客人與日俱增,開銷越來越大。他把自家的田地賣掉一多半,號召子弟仿效先儒的榜樣,從事農業生產。他留下四十畝田用於自給,令李續賓兄弟分灶吃飯,每人發給三畝田,債務也要共同承擔,讓兒子輩經曆艱苦。

1845秋天,莊稼將要成熟,天下大雨,禾盡萌芽,湘鄉遇到大饑荒。李續賓和諸兄都要借錢到外地買穀子回家果腹。次子李光久在饑荒中出生。李續賓這個兒子後來成為湘軍名將,在對日作戰中出了大力。

李續賓從此沒有多少時間用於讀書。他要操持家政,還要給長子李光大當家教。他和王勳都讓弟弟就學於羅澤南,而他們自己則隻能抽空去向羅澤南請教。

為了償還債務,李續賓冬季種麥,比平常所種收獲多了一倍。他與諸兄一起,把上年的借款全部償還。這時湘鄉附近的縣份都有強盜為患,廣西邊界劫殺更加猖獗。李續賓號召鄰裏以練團自固,惟獨他的家鄉十分平安。但李續賓深憂天下將亂,加緊鑽研軍事,經常用巨幅紙張摹繪地圖。鄉人有共同經商而爭奪財產者,李續賓將他們召到團練營房,為他們排解糾紛。他還通過狩獵活動習武,獵得許多獐麂雉兔。

1848年二月,李續賓到縣城納稅,順便參加有司考試,居住在漣濱書院。楊載福因軍事抵達縣城,李續賓前去拜訪,兩人定交。

這一年李登勝六十壽辰。李家宅第賀客盈門,未來的湘軍大帥齊集一堂。羅澤南率其門人鐘近衡、王勳、王錱、劉典、楊昌浚、康景暉來祝壽。前來賀壽的親戚朋友還有蕭啟江、劉騰鴻、劉蓉等人。這些人都是當世俊才。這次罕見的群賢盛會產生了一部詩集,羅澤南作序,王錱書寫。作者有劉騰鴻的父親劉象觀,以及謝琇、楊昌浚、康景暉、李登墀、李續禋、李杏春和鐘近衡。聚會上還定下了李家的兩樁婚事,劉蓉將女兒許給李光大,鐘近衡將女兒許給李光久。

李續賓兄弟努力開源節流,諸兄經商每年都有收益,李續賓總管家政,竭力節用,清償了所有的舊債。李登勝所賣出的四十畝田,地名叫鳩雞塘,買主因負債非常窘迫,也想賣掉那塊田,開價五百千,比買進時的價格略高。李續賓打算收複故業,征得父兄同意,雙方已訂立合約。

歲暮,李續賓徒步前往寶慶取款。李續家因商號生意蕭條,拿不出錢給弟弟。二兄還說,鳩雞塘的田產貧瘠寡產,每年收成不過三四十石,既然已經放棄,又何必收回呢?

李續賓說:“農民懶惰,怎能責怪田地呢?”回家之後,他再次前往寶慶,隻拿回一百千。李續賓素重信譽,聞名四鄉,不願違背合約,以免有失於義道。他為此事鬱悶不樂,常常深夜獨自悲歎。最後,他決定獨力承擔這這份負擔,私下向人貸款,借得三百千,然後賣掉自己所有的財產,湊足金額,支付了購田款。

1849年,李續賓在鳩雞塘那片田裏蓋了住所,雇用三人,養了兩頭牛犢,親自耕種,還蓄水養魚,在荒地上遍種蔬果茶麻。他同時還要親自教授兩個兒子。田地離家三裏許,李續賓隔一天看望一次父母,風雨無阻。夏天又發大水,李元發在新寧造反,李續賓應邀組建鄉勇,前往新寧作戰,一個多月後返家。

李家兄弟經過三年的努力,迎來了家道隆盛的局麵。由於父母健在,他們都以分灶吃飯為恥,認為兄弟不能持有私財。李續賓征得父母同意,在1850年重新合灶。人多了,房子沒有擴大,大哥李續宦遷到別處居住,財產卻沒有分開。

1851年,鹹豐元年,廣西時時傳來戰爭的警報。湖南人心惶惶,鄉人恐懼,李續賓加緊舉辦團練,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他開始撰寫《孫子兵法易解》,用通俗的語言闡釋古代的軍事理論,供鄉團的團長及鄉民講習。可惜這本書未能付梓。

正是在這一年三月,他去參加縣試,受到知縣朱孫貽賞識。四月間,他抵達長沙,建議官軍使用火器對付造反武裝。十月份,王勳來探視李續賓,商議練團一事。李續賓說:“以正人心為主,以固人心為先。”他們商議的辦法是,鄉人每三口壯丁中抽出一人報名參加,團長登記他們的姓名、年齡和住址,每人發給一件武器,守望相助。有事鳴鑼召集,無事則各執其業。作戰結束後,父老公議,決定賞罰。花名冊由團長保管。鄉民所捐的費用用於作戰時開辦夥食,購買刀矛炮火。湘鄉上裏的團練由李登勝倡導創辦,而實際的操作則是李續賓抓起來的。

這一年,李續賓捐錢買了一個從九品的官銜,表明他願意在官方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852年四月,太平軍進占道州,朱孫貽來到茯苓橋辦理公務,召見李續賓,說道:“本縣聽說上裏的團練辦得有聲有色,想看看你們的操練。”

“回稟朱大人,上裏團練隻訂下了團規及章程,其實並無常備部隊。”

朱孫貽說:“本縣需要鄉勇搜捕本地會黨,你們要抓緊組建部隊,克日出發。”

過了幾天,朱孫貽給李續賓發了個紅頭文件,催促他率部上路。李續賓隻得招募二百人起程。朱知縣隻下命令,並未撥款,李續賓隻能從自家拿錢充做軍餉。部隊開到朱清渡,聽到幾聲槍響,以為會黨殺來了,鄉勇跑掉一多半。有三人平日號稱膽大有力,此時也倉皇逃回家中。李續賓苦笑幾聲,隻得增募幾十人補充缺額。

這次逃跑事件算不上壞事。膽小的逃跑了,留下的都是硬漢。第一次招募的兵員中仍然有不少留下來,其中就有六個人後來成為大佬級的湘軍將領,他們是胡中和、周寬世、蔣益澧、蕭慶衍、李登辟、李續燾;增募的兵員中,又有五位日後成名的湘軍名將,他們是周達武、朱品隆、胡裕發、劉神山、李存漢。其中的周達武是個蠻漢,販運時與人爭道,負氣傷人,被捕下獄。李續賓把他從監獄裏保釋出來,帶到軍中,加以教訓,於是成材。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