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36

在曾國藩奉旨出任湖南團練大臣的同時,張亮基命令湘鄉知縣朱孫貽推舉可以擔任將領的人才,朱孫貽提名王錱。張亮基命令王錱、羅澤南和羅信南分別率領團練的鄉勇到長沙設防。王錱率領三百人進入長沙;羅澤南和羅信南率領七百人開入省會。

從湘鄉出山的團練大臣,以及來自湘鄉的團練鄉勇,在1853年初聚首於長沙。王錱將所部稱為“湘勇”。湖南已有楚勇、南勇、寶勇、瀏勇等勇隊,王錱采用“湘勇”的番號,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勇軍。

第一批來到長沙的湘鄉勇,包括了羅澤南的中裏湘鄉勇和王錱的下裏湘鄉勇,但不包括李續賓的上裏湘鄉勇。一千人分為三營,王錱指揮左營,羅澤南指揮中營,羅信南指揮右營。

曾國藩決定按照明朝戚繼光管理軍隊的辦法,每天操練湘鄉勇,並且為之酌定訓練章程。曾國荃佐理兄長,為他擬寫了治兵三十二策。王錱也十分積極地與曾國藩兄弟探討訓練方法,

王錱此年二十九歲,比曾國藩小了一輪,但在團練湘勇方麵足以做曾國藩的老師。他曾跟隨羅澤南在湘鄉山中學習,領悟自我修養的道理。羅澤南手下有幾十個門生。空閑時教授戰術,練習技擊、劍術、跳遠,排列戰陣,經常演習。那時候,很多老鄉認為羅澤南精神異常,羅澤南則說:“你們錯了。過不了幾年,天下必將大亂,不可不先修武備。”

王錱年少,性情最為剛猛,習武最為勤勉。羅澤南說:“我門下惟有王錱有望成為名將!”

王錱的練勇開到,曾國藩兄弟和郭嵩燾觀摩陣法。校場之中,湘勇列隊而入,王錱登上將台,揮旗擂鼓。左右每隊各有一百人。第一通鼓聲響起,隊伍魚貫而行,列為兩行,左側的隊伍奔向右側,右側的隊伍奔向左側,行走三輪以後,圍成圓圈,都持武器對外。第二通鼓聲響起,隊伍向左右奔走,回複原來的隊列,相對格鬥,左起則右伏,右起則左伏,三起三伏。軍士們再次奔走,圓陣變為方陣。於是,後軍分別從左右出場,蛇行繞攻,前軍三合而退,前方的左右兩軍也互為進退。王錱擂鼓鳴角,旗幟成圓周揮舞,士卒便奔走一圈,聚為城郭。城有三道門,先聚集的士卒分左右行走,先從門口奔出,其餘也按次序再起成隊。士卒的行動隻聽從旗鼓的指揮,疾奔猶如風雨,聽不到任何聲息。

看罷演習,郭嵩燾和曾國荃大為喝彩,曾國藩頻頻點頭。他已經看出王錱是一位將才。

王錱給觀摩者講解他為湘勇製定的營製。湘勇以隊為基本單位。一隊由十四人組成,設什長一名,伍長一名,副伍長一名,炊事員一名,散勇和抬槍隊員十名。六個隊合成一哨,每哨八十五人,設正哨長一名,副哨長一名。四個哨合成一個營,營的長官叫營官。因此,一營人數為三百四十人。加上由營部統一調配的整容師、縫衣師、醫生、藥師、銅工和木工,共有三百六十人。

曾國藩問道:“勇隊的武器都有哪些?”

王錱回答:“主要以冷兵器和熱兵器交替使用,包括普通刀矛,耙叉,長刀,七尺矛,腰刀,火罐,火箭噴筒,神鞭,抬槍,鳥槍,劈山炮,藤牌,短槍,弓箭,三眼號炮。每隊配備兩袈帳篷,供宿營使用。”

曾國藩步下看台,走到隊伍前麵,仔細打量湘鄉勇的號衣。他們的製服都是藍色鑲邊,仿造旗人服裝鑲邊的式樣。衣服有四粒扣子,號鋪用白布印字,中書“湘勇”二字,上注營號,左旁注哨號,右旁注隊號,下注姓名。每個勇丁都有一副腰牌,上書姓名、年齡、籍貫和住址,還有擔保人姓名和入營時間。

王錱跟在曾國藩的身後,解說道:“營部有一本花名冊,注明本營所有士卒的基本資料,及擔保人姓名。新勇入營,必經人擔保。”

曾國藩微笑著點點頭。王錱又說:“湘鄉練勇,原則是兵歸將選,並為將有。兵歸將選,就是由營官組閣,如同一朝天子一朝臣。給營官三百四十人的編製,他願意要誰就要誰。營官自己挑選哨長和什長,自然都會絕對服從他的命令,把他當成自己的父兄,這就是兵歸將有。以我之見,什長和伍長,以沉默寡言的人為上選。”

接著,王錱向曾國藩等人介紹了湘鄉勇獨特的管理辦法。營官管理部屬,有一定的民主程序。每月初三和初八,營官設茶,召集各級軍官飲茶,商議軍務,了解什長是否稱職,散勇是否勤操聽令。每月十四和二十九日,營官召集部隊公開賞罰升降。每定一樁賞罰,必邀集哨長和什長共同參加,說明賞罰的原因。

營官還要做思想工作。在作戰時間以外,要經常召集大家訓話,灌輸做人的準則,激發聽者的天良,鼓舞他們的鬥誌。營官要常檢閱操練,教習陣法,同時要關心勇員的疾苦。

在部隊裏做思想工作,是湘勇指揮官的一個重要發明。他們提出的口號是:白天打仗,夜裏講學;上馬殺敵,下馬讀書。羅澤南說,軍人從事著風險極大的職業,很容易陷入拿性命去博取利益的強盜邏輯。這樣的軍隊,最終會敗在一個“利”字上。對於軍士,必須把思想工作做深做透,部隊才可能不畏艱苦,百折不撓。

湘勇指揮官用宋儒理學武裝指戰員的頭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管理軍隊的方法。由此可見,湘軍的創始者們從一開始就注重文化教育和思想建設,在他們的努力下,湘軍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軍營文化。

湘勇部隊明確了各級軍官和各兵種的責任製,定編定崗,核查都有依據。營官以下,所有官佐和士卒,以及其他隨營人員,都有相關的職責。營官是一營的核心,他要挑選並管好哨長和什長;幫辦是營官的副手,協助營官訓練和督查部隊,負責偵探、糧餉、文書、軍器、武器和名冊功單;侍勇負責傳達鞭笞和斬首的命令;壯勇負責差遣勇丁、遞送公文及探信,臨陣則跟隨營官;遊勇臨陣隨營,由營官指揮,策應各哨,戰鬥部隊中有缺員時便選補上去;護勇負責掩護正哨長衝鋒,每營設四名;散勇聽從什長和伍長的指揮;探勇負責探路和探查敵情;夥勇就是炊事員;長夫就是挑夫。從營官到士卒,形成一個嚴密的金字塔結構。

湘鄉勇的號令以能夠發聲的器械來傳達。王錱采用的響器五花八門,簡直可以拚湊一個戲班。

炮,是最威風的發聲器械。號炮是大家都能聽到的,營官用炮聲向全營官兵傳達命令。天黑睡覺前放一炮,稱為“定更”。天亮起床前放一炮,稱為“醒炮”。吹嗩呐時又放號炮兩聲,表示要互相傳遞“開始行軍”或“開始操練”的消息。連放三聲號炮,表示必須肅靜,上級有命令要下達。晚上突然響炮三聲,是通知大家:敵人來偷襲了,準備操家夥戰鬥。

除了炮以外,王錱用來給湘勇傳達號令的發聲器械都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樂器。他采用了常見的吹奏樂器嗩呐和喇叭,還有打擊樂器鼓和鑼。

嗩呐是營官與哨長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吹一聲是召集哨長開會;吹兩聲是命令哨長帶什長一起來開會。

喇叭傳達的命令,關係到生活、行軍和作戰。吹一聲,埋鍋造飯;吹兩聲,準備吃飯;吹三聲,準備收營行軍;連吹數聲,是下令急行軍;如在與敵人酣戰時,喇叭吹作天鵝聲響,便是命令埋伏的部隊出擊,或是命令眾人一齊呐喊。

鼓是用來指揮火力和戰法的。敲三通鼓,表示威嚴;敲鼓邊,是命令槍炮手放炮;在平和的鼓聲中突然重擊一下,是命令大炮開火;鼓聲急促,是命令部隊開始肉搏;鼓聲忽緩忽急,則是下令改變打法了。

鑼是用來退兵的。戰鬥中鳴鑼三聲,是命令部隊拚命頂住敵人的進攻;連鳴不止,表示放棄戰鬥,全線總撤退。

宿營時則有暗號,每夜由統帥發布兩個字作為口令。

湘勇在建設初期就形成了一些紀律和規定。指揮員鼓勵士卒獻計獻策,勤於探索學習,積極偵探敵情,重視軍器的使用。提倡士卒之間培養友情,規定對傷亡者厚加恤養。各級官佐必須明辨功過,賞罰分明。禁止部隊騷擾百姓,傳播謠言,杜絕各種漏洞。軍營出入要嚴密把關,夜晚禁止勇丁私自外出。不許部隊在戰爭中劫掠財物。作戰要慎重,打了勝仗不能驕傲。

以上各項要求,都有具體的命令。僅以禁止騷擾百姓一條為例,命令中說:湘勇所過之處務須秋毫無犯,不得求買求賣,強賒強借;擅自挪動民間一草一木者處以斬首;強奸婦女的勇丁,已成奸者淩遲處死,強奸未遂者斬首;調戲婦女者要從嚴治罪。

王錱對於湘勇的訓練有一套獨特的心得,把訓練的要求總結為十一個方麵:練目,練耳,練口,練手,練足,練心,練膽,練謀,練識,練氣,練精神。

曾國藩認為王錱製訂的營製具有獨創性,決定采用,注重訓練鄉勇的膽識和戰技。從這時開始,曾國藩統管著湘鄉勇和其他團練部隊,頒布營製,勤加訓練。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