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30

且說太平軍一路西逃,於12月4日搭造浮橋渡過資水,抵達益陽縣城。太平軍擁有大批船隻,水路暢通,西北方可從龍陽(今漢壽)去常德,東北方可從湘陰去嶽州。到底是去常德,還是去嶽州?太平天國麵臨著一個關鍵的選擇。

益陽城內,洪秀全召集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人議事。

秦日綱奏道:“陛下,妖軍已追到江南,我軍是否立即開拔?”

洪秀全說:“我把爾等找來,就是要議一議,天國大軍向何處進發?”

楊秀清一愣,問道:“不是說好了去常德建都麼?”

“不錯,此事確在長沙議過。”洪秀全慢條斯理地說道,“可是天軍開到益陽,即有這麼多船隻等著裝載天軍,爾等細思,這豈非天意昭示?天軍順江而下,即可攻取湖北的省會武昌,常德不過一座小城,我等豈能舍大取小?”

韋昌輝說:“陛下所言甚是。武漢商賈輻輳,乃是富庶之地,既是天意昭示,天軍自應乘船順江流直下,先取嶽州,再取武昌。”

楊秀清說:“前幾日巴陵人晏仲武來到長沙,請求天軍進兵嶽州。此人曾到廣西,入了我拜上帝會,回湖南之後,組織親族和附近農民,手執黃旗,頭係紅巾,自稱東王,活動在嶽州新牆河一帶。他說過,他的部隊可在嶽州接應天軍。”

財富的巨大誘惑力,使天國領導人迅速地統一了意見。他們決定放棄在常德建都的計劃,立即向東北方的嶽州挺進。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就因為一個牽強附會的神啟,便輕易改變了建都常德的計劃,似乎過於輕率,令人難以置信。但若站在洪秀全的角度思考,這件事的可信度應該是很高的。在天國的高層,洪秀全對上帝信仰最深。他經常留連於一個類似幻覺的感知世界,他相信自己到過天國的聖殿,相信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由上帝指引。所以,一旦他認定某事為天降神跡,他就會把此事的意義看得無比深刻而莊重。

洪秀全在益陽所做的這個決定,對於天國前途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它決定了太平天國不再打算依托山區壯大勢力,而要勇敢地踏入長江流域發展天國的事業。這至少表明了天國領導集團有了更足的底氣。這個時候,天國的軍隊在湖南境內從天地會那裏擴充了有生力量,天國的組織已經大致完善,許多服從紀律的官兵已被徹底洗腦。太平天國的造反運動在跟清軍的戰爭中得到鍛煉,已經羽翼豐滿,一個大致的國家政權已經形成。

然而太平天國走到此時,已經蒙受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他們的事業蒸蒸日上,但造反組織的主要規劃者和信仰上帝的傳道者馮雲山已經犧牲,而最有能力的大將蕭朝貴又在長沙城下殞命。對於天國而言,這兩個頂尖人才的損失具有無法承受的重量。一些觀察家認為,即便太平軍在湖南補充了五萬人的新鮮血液,也無法彌補這兩位傑出領導人的缺失。如果洪秀全能夠挽回這份損失,他的事業會有更好的前景,但他也許沒有意識到失去兩位合作夥伴對他而言是致命的,因為他並未遍求天下名士,延聘堪與馮雲山、蕭朝貴等人媲美的幹才,牽製楊秀清小集團的權力膨脹。因此,這兩人的去世明確地標誌著這場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天國的權力重心開始向楊秀清傾斜。而這個趨勢,最終將引發天國領導集團的內訌。

太平軍抵達益陽之後,官軍的追擊也進行了若幹調整。左宗棠接到益陽方麵的情報,立刻感到嶽州比常德更為重要,在他的提議下,大員們當即委派和春、秦定三、王錦繡、李瑞督帶主力馳往嶽州,令他們確探敵蹤,攔頭迎擊。

楚勇跟在太平軍之後趕到益陽,洪軍已經揚帆而去。江忠源對劉長佑說:“向榮無能,屢失機宜。和春還能聽進去意見,可惜已失去指揮權。我真是不想再跟向某追下去了。”

劉長佑默想片刻,說:“我們隻推說楚勇原有約定,出兵是為了保衛桑梓。如今逆賊已解圍而去,我們就駐紮益陽,兼剿安化的土匪吧。”

江忠源說:“甚好,就這樣報告中丞吧。”

張亮基同意了江忠源的報告,於是楚勇駐紮益陽擔任防務,分兵攻打安化的土匪。

太平軍主力於12月7日已經駐紮臨資口,當晚派出三艘船從蘆林潭下行偵探。嶽州紳士吳士邁督帶漁勇沿河追捕,槍炮開火,太平軍船隻駛回營內。由於官軍在臨資口設了水卡,太平軍船隊無法迅速通過。12月9日,太平軍帶領幾千百姓幫拆河內卡樁,仍然沿河而下。次日早晨,林鳳祥和李開芳來到湘陰南門對岸的扁擔峽,下令開火射擊,乘船渡河。

湘陰城頭上,知縣莊心庠對長沙協左營外委楊載福說:“楊大人,本縣聽說你從小練習騎射,精於技擊,又在湘江裏放過排。前次打李元發有功,所向無敵,皇上賞戴藍翎,今天城防全靠你了。”

“莊大人放心,楊某不好空言,等到逆賊渡到中流,我便下令開火。”

正在緊急之時,隻見大隊官軍趕到城外,沿河開火,與太平軍對射。不一會,探子來報:“總兵常祿和千總張國梁領兵趕到!”

林鳳祥見對岸火力密集,對李開芳說:“妖軍主力已到湘陰,我們不攻了,命令部隊撤回!”

太平軍從湘陰撤出戰鬥,向北麵的營田進發。抵達營田後,向嶽州挺進。嶽州的清廷大員於12月12日已經出城,第二天早晨知縣也已棄城而去。中午時分,太平軍分三路湧到城外,隻見城門大開,無人把守,官軍全部潰散。太平軍隨即進城,城內火藥大炮及餉鞘都成了他們的戰利品。

洪秀全在嶽州大有收獲。晏仲武兌現了他的承諾,積極地接應太平軍。當吳士邁招募漁勇防守洞庭湖的各個入口時,晏仲武千方百計地阻撓。吳士邁好不容易招到一千多人,令他們駕駛五百艘漁船駛到土星港,把漁船首尾連接,攔在水麵阻截太平軍的船隊。他的這一舉措是好心辦錯事,幫了洪秀全的大忙。在太平軍抵達之前,他們攔住了五千艘商船和民船,這些船隻無法通過,全部羈留在土星港。太平軍一到,由於晏仲武在漁民中成功地做了瓦解工作,吳士邁征用的五百隻漁船不戰而潰。太平軍把兩岸的人和船全部羈押,補充到部隊裏,軍勢驟然雄壯。晏仲武的部隊擴充到兩千多人,不斷襲擊駐防官軍。

這是一個極具諷刺意義的事件。嶽州的官軍不戰而逃也就罷了,可是他們預先在嶽州所設的防禦不但沒給自身帶來任何好處,反而給太平軍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使太平軍的聲勢大增。太平軍的水師從嶽州開始形成。洪秀全下令另立水營,任命三十六歲的湖南祁陽人唐正財為典水匠(水師將軍),統領水營。

唐正財自幼練習撐篙劃槳,成年後擅長駕船,以販賣木材為生,兼帶販賣米穀。他正在湘江下遊販運,船到嶽州,遇到了太平軍,被楊秀清的演講所打動,獻出他打算販賣的米穀,協助太平軍的軍餉,還聯合其他船戶一起加入太平軍。水營的建立對於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太平軍有了水師,今後便能在長江上往來自如。而清廷的官員們到這時為止尚未意識到水上作戰的重要性。

從湘南到湘北,從道州到嶽州,太平軍在湖南盡得天時地利。以此看來,洪秀全與湖南的關係,似乎真是在冥冥中有一種宿命的安排。太平軍真正的興盛始於湖南,而後麵發生的事情表明,太平天國軍事行動最終的失敗,也是由於他們在湖南和其他戰場上與湖南人組成的湘軍作戰失利造成的。

但在此時,洪秀全站在嶽州城頭,還未參悟到這個宿命的兩麵性。他看著剛剛組建起來的天軍水師,禁不住微笑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