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軍事評論家無不強調地理位置和地形的重要性,以及財力的強弱對於軍隊戰鬥力的影響。在北方王者霸氣的時代,處於洞庭湖南邊的湖南在地理上與逐鹿中原的軍事行為毫不相幹。到了清朝,湖南的財富在全盛時期才抵得上江蘇一帶的一個大縣,官府的財政收入在直轄省份中居於下等。這樣一個並不豐裕的省份,要蓄養大量的地方武裝,不僅清廷不會允許,在財政上也是辦不到的。
因此,湖南自從設立郡縣以來,在軍事上從未領先於全國,朝廷也未曾在這裏駐紮重兵。唯獨清朝有一個例外。清廷為了防止貴州的苗民起事,將行省遷移到長沙,恢複漢朝的製度,管轄十六個大城,同時在鎮筸大量駐軍。因此在鎮筸一地,有不少精兵出征四方。
所謂鎮筸,就是湘西的鳳凰。鳳凰這個地名出現於明朝隆慶年間。當時,在距今天的鳳凰縣城六十裏處的鳳凰山,朝廷設立了駐軍的軍營,沿用山名,稱之為“鳳凰營”。那時所建築的城池也並不叫“鳳凰”,而是叫“鎮筸”。
鎮筸是鎮溪與筸子坪的合稱。鎮溪就是今天鳳凰縣的東北區域,而筸子坪則是今天鳳凰縣的西北區域。鎮筸城修築於1554年。那一年,為了嚴防鎮溪和筸子坪兩地的“苗亂”,原本駐紮在五十裏以外麻陽縣的參將孫賢移駐五寨司城。這個五寨司,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政府,管轄的地區被簡稱為“鎮筸”,也就是今天的鳳凰縣沱江鎮。參將到任,把鎮筸土城改修為磚城,開了四扇城門,門上都有城樓。
1700年,清廷將此處改設鳳凰廳,名稱變了,營變成了廳,但軍營的實質沒有改變,還是一座駐紮邊防軍的要塞,而且級別大為提高,一變而為內地一個大的軍事特別防區,成了清朝在當時整個湘西的軍政中心。
此後,清廷陸續在這裏設立辰沅靖道和辰沅永靖兵備道,都是湖南省直接派出的相當於副省級的政府機構。常駐官兵多達一萬六千至二萬七千人,駐軍被稱為“筸軍”。這支軍隊是湖南最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不過,它屬於清廷的編製,湖南並沒有一支威武的地方武裝。
因此,曆朝以來,湖南都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省份。湖南的不少地區民風尚武,但這種蘊藏於民間的武力大多數隻是為了自衛。
湖南人的主流生活方式是在耕讀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湖南人惟耕與讀,衣暖飯飽,知書達理,心係天下,過著平靜而安分的田園生活。
太平軍進入湖南,打破了這片土地的平靜,但也隻是如同一股旋風,一掃而過。一些湖南人加入了太平軍的行列,跟隨造反部隊繼續北上。清軍沒有力量把太平軍困在湖南,太平軍也無意於在這塊並不富裕的土地上紮根。因此,戰火在湖南燃燒的時間並不很長。但是,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滿清朝廷都沒有預料到,在短短幾個月內從湘南燒向湘北的這股戰火,已經點燃了許多湖南士人心中求取功名的火焰。他們效仿江忠源,陸續地開始準備投身於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不管這場戰爭的持續是在湖南還是在外省。
太平軍進入湖南還不到一個月,這種跡象就已經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