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5

江忠源在7月7日來到了桂林。他本來應該立即向賽尚阿報到,但他心裏梗著一樁困惑,必須馬上找到答案。於是他先行拜訪好友嚴正基。此人是湖南漵浦人,現在廣西右江道任上,素有官聲,見識不凡。江忠源要向他請教解惑。

江忠源有什麼心結急於解開呢?原來他在新寧為父親守喪,按照清朝規製,在居喪守孝期間的二十七個月內是不得出仕為官的。對於有心幹一番大事的人,這二十七個月既是表現孝道美德的時機,又是一個無法施展拳腳的困局。但是,朝廷的召喚可以使他脫困。當湖南巡撫轉來令江忠源前往廣西效力的朝廷旨意時,江忠源立刻給賽尚阿複信,答應前往廣西效力。不料曾國藩知道廣西正在打仗,急需人才,預感到官府會強迫江忠源從軍,於是他為江忠源早作打算,寫信勸他不要輕易出山,以免有虧於孝道大節。江忠源剛要從新寧出發時,接到了曾國藩的這封來信。他感謝曾國藩一片赤忱、愛人以德,但曾國藩的來信遲了一步,江忠源既已答應了出山,就不能失信於人,何況賽尚阿還是朝廷的欽差大臣,江忠源更不能把自己的承諾當兒戲。但是曾國藩的來信加深了他心中的愧疚,他不知道自己這麼做究竟是否違背了人倫。他揣著這份不安,租了一輛馬車上路,準備到桂林之後先與嚴正基商量再決定去留。這就是江忠源造訪右江道的原由。

嚴正基熱情地接待了來自新寧的朋友,聽他說明了來意,當即表明了不同於曾國藩的看法,極力勸江忠源出山效力。嚴正基有些激動,引用了嚴家前輩官員的事例,說明為國效力是不必拘於小節的。曾國藩所說的大節,在嚴正基這裏成了小節,可見道德準則也和橡皮泥一樣是有可塑性的東西。聽了這番話,江忠源心裏豁然開朗。他聽從了嚴正基的勸告,離開嚴家,便去欽差行轅報到。不過,他一直將曾國藩視為道德之師,他沒有遵從曾國藩的勸誡,不免對曾老師懷有歉意。於是他決定寫信給遠在京師的曾國藩,訴說自己的苦衷。

江忠源來到欽差行轅,將名帖遞進去,賽尚阿立刻召見。江忠源敘禮畢,說道:“忠源父孝在身,應中堂大人之召前來效力,已是有虧於德操。忠源請與大人約法三章:不任職,不帶兵,不穿吉服。還望大人成全。”

賽尚阿正色說道:“你能墨絰從戎,報效朝廷,又能潔身自好,本欽差豈忍拂你一片孝心?你說的三條,自然依了你。”

江忠源揖道:“忠源謝過大人,請大人派委差事。”

第二天,賽尚阿交下一項任務,令江忠源前往象州前線查看地形。當時賽尚阿以為太平軍還在象州一帶,其實他們已經南移。江忠源遵命趕到象州時,太平軍已經到了桂平的新墟和紫荊山內。江忠源沒有拘泥成命,繼續趕路,來到新墟附近,找到軍營,參見副都統烏蘭泰。

烏蘭泰打量著眼前這個湖南人,一眼看出他手臂長得出奇。怎麼個長法?手臂垂放時,兩手直達膝部,真是少見的異相,想必人也是奇人。又見這人雙目炯炯有神,顧盼之間,落落大方,足見心胸坦蕩。烏蘭泰秉性耿直,也是性情中人,平生自負,營中的將領,沒幾個看得上眼,但他立刻就對眼前這個中年的小官產生了好感。

江忠源少不得自我介紹一番,烏蘭泰得知此人是賽欽差向皇上要來的人才,更加刮目相看。但他的好感更多地是出於直覺。他從見到江忠源的那一刻起,就從對方兩眼裏讀出了軍人非常欣賞的氣質:豪爽而重義氣。

接著,江忠源說明來意:“忠源奉中堂大人之命察看象州地形,如今戰場轉移,忠源也得四處看看,也好回去交差,還望烏帥提供方便。”

烏蘭泰道:“江兄既是為軍務而來,目下並無專職,何不留下參讚戎幕?中堂大人那裏由我稟知便可。”

江忠源初到前線便遇見這位滿人二品大員,見他對自己禮敬有加,還想把他攬在自己帳下,便有了一見如故之感。既然烏蘭泰有意留他,江忠源便痛快地答應了。他主動寫信向賽尚阿報告,說他留在烏蘭泰營內讚畫軍務。

夏曆六月的天氣,廣西時有雨水。江忠源發現,烏蘭泰冒雨出巡,不打雨傘。江忠源問他為何如此,烏蘭泰說:“我等將領,應與部屬同甘共苦。軍士沒有雨傘,我也不能打傘。”江忠源很快發現烏蘭泰治軍有方,善待軍士,如同父兄對待子弟。這個二品大員居然從來沒有餘錢,所得的薪俸全部用來賞賜給有功的軍士。江忠源在這個滿人將軍身上看到了值得敬重的品格,覺得留在烏大人身邊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江忠源隻是七品文官,受到了二品武官烏蘭泰的賞識。烏蘭泰對這個讀書人“深相倚重”,凡事都要征詢他的意見。江忠源也盡心出謀劃策,兩人合作,屢戰皆捷。但是前線的三路官軍步調不一,而太平軍幾位年輕的指揮官巧用妙計,在瀕臨被官軍絞殺殆盡的危機時刻跳出了官軍的包圍圈,在突圍途中大敗巴清德和向榮指揮的官軍,暫時廢掉了他們的武功,然後分路北上,於181年9月25日占領了永安州城。

江忠源跟隨烏蘭泰向北追趕,孤軍獨進,冒著酷暑晝夜兼程,逼近永安州城。雖然他把心思都放在戰況上,但曾國藩的勸誡仍然使他難以忘懷。為什麼他會如此在乎曾國藩這個理學先生呢?因為湘軍史上的這位英雄本來是個浪蕩書生,直到遇見了曾國藩,才走上了道德修養之途。

為了介紹湘軍的開山鼻祖,這裏暫且放下1851年的戰事,往回穿越若幹年,講一講江忠源的身世。

湘軍史上有三個大人物都是出生在1812年,即嘉慶十七年。他們是江忠源、左宗棠和胡林翼。

江忠源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江上景是秀才,隱居教學,清貧度日。江忠源秉承父誌,攻讀詩書,少年時即能寫一手好文章。雖然他不好八股,愛讀對考試無助的實用書籍,卻仍然是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十五歲便考中了秀才。

雖然考上了秀才,卻不是滿口斯文的那一種,而是一個問題少年。他生就一副好身板,麵目也很帥氣,性格開朗,喜歡交際,在社會上吃得開,混了不少朋友。由於交遊不慎,混到了賭徒堆裏,賭癮深種。可歎他有賭癮而無賭運,老是輸得脫下衣服去質押,得了錢又回到賭場。偶爾贏錢,便去冶遊,在歡場裏去找紅顏知己。那些守法執禮的書生對他側目而視,不敢與他為伍。江忠源並不在意,由著性子在社會上玩耍,一直混到二十五歲,考中舉人,成為新寧一縣的學霸,才走上了大運。

江忠源是清朝開國以來新寧縣裏的第一個舉人。他的中舉不僅是他本人和江家的大事,也是全縣人的莫大榮耀。所以中舉之後,就要進京參加會試,爭取做新寧清代的第一進士。可是進京趕考這件事把他難倒了。缺的不是勇氣,而是盤纏。他以前混跡於社會上,有錢便賭,贏了錢就找小姐,又講哥們義氣,憂人之憂,急人所急,手頭哪裏會有積蓄!遇到正經要花錢的時候,常常過不了門檻。這進京趕考又耽擱不得,沒有盤纏空手也得去。父親江上景送他上路,回家時兩眼含淚,擔心新寧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舉人餓死在路上。好在江忠源籌到了旅費,不但沒餓死,還進了京城。籌錢的辦法非偷非搶,最大的可能是借了點本錢,進賭場贏了一把。也可能是以前受惠於他的人在他急需用錢時幫了他。

1838年,道光十八年,江忠源來到京城。他雖有些許盤纏,仍然是手頭拮據,進京時是一副落魄相。偏偏會試落第了,心中落寞惆悵。他在京城旅社的壁上題詩一首:

勞生無計了情緣,踏遍紅泥意黯然。萬裏關河魚腹紙,五更風雪馬頭鞭。浪遊燕市悲前事,小別章台感隔年。寂寂曉風殘月裏,選詞誰唱柳屯田。

這個落拓的考生,隻有在賭場和青樓才能暫時忘卻煩惱。怎奈那寄存煩惱的地方都是銷金之所,江舉人的錢袋很快就空了。

錢袋空了還可以設法裝填,最叫他傷心的是京城的秀才都不屑於跟他交往。一名公車,行為不檢點,是很大的醜聞,傳播必然很快,大家在遠處對他指指點點,避之惟恐不及。

好在不是所有人都被世俗之見蒙住了眼,也有一兩個人不是人雲亦雲之輩。湘人在京者,古道熱腸的湘潭人歐陽兆熊早就認識江忠源,對他曾有識拔之恩,他一直認為此人今後必有建樹。另有一個在京城當禦史的湘潭人黎吉雲,第一次看見江忠源,便說此人是個勇士,必死於戰場。

這個預言在當時看來有些離譜,有幾分看相術士故弄玄虛的意味。品頭論足是讀書人的愛好,說出來的話多半不著邊際。1838年天下太平已久,鴉片戰爭尚未爆發,一般人都在展望可持續發展的和平。江忠源是公車而非武將,又怎麼會在不打仗的年代死於戰場?

何況死於戰場也不是什麼好前程,所以在大家眼裏,江忠源仍然是個問題人物。此人豪爽直率,落拓不羈,有俠士風骨、捐軀之勇,由此令人聯想到沙場猛將,如此而已。除此以外,他的價值無人欣賞,他的前程無人看好。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