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傍晚,徐繼如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在縣政府招待所吃飯,他台灣的堂叔回來了,縣台辦請他堂叔吃飯,他叫我一起過去坐坐。他說他堂叔身上有硯池村的秘密,帶來了我感興趣的東西。
徐繼如的堂叔叫徐書成,他是大房徐光瑋的第五代嫡孫,曾是國民黨沈陽軍工廠工程師,後在台灣大學任教。徐書成身材魁梧,腰板挺直,屹立如山,盡顯軍人氣質。他雖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鑠,思維清晰。他說他是學機械的,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因成績優異被選送到德國學習軍工技術。抗日戰爭以前,國民黨軍隊的武器主要是以德製武器為主,僅1936、1937年這兩年間,柏林實際交付給南京的軍火就突破一億馬克,國民黨整師整師的從步槍、坦克到鋼盔,都是由德式軍品裝備起來的,其中有毛瑟步槍、山炮、勃朗寧水冷重機槍、防空火炮等等。南京與柏林的合作包括購進和仿製的這一類,徐書成一行六人的使命主要是仿製和維修。從德國回來後,徐書成先是在位於重慶南岸王家沱的兵工署第30工廠工作;解放戰爭期間,在沈陽的兵工署第90工廠工作。沈陽兵工廠是張作霖當年斥巨資創辦的,從世界各國購買機械裝備,連車床都從德國購買。當時的沈陽軍工廠是一個集煉鋼、機器、造槍為一體的現代化工廠,在亞洲都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因軍工廠是軍事化管理,徐書成實際上由一名科技人員演變成為一名軍人。
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徐書成作為涉密人員被擄到了台灣。徐書成先是在高雄一家兵工廠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幾家兵工廠撤並,他回到了喜愛的講台上,成為台灣大學的一名教授。徐書成說,他是不願去台灣的,但國民黨當局怕他為共產黨所用,硬是逼著他登上了從金門到台北的最後一班船。他水土不服,在船上病了,高燒不止,差點死去。身在台灣的他始終忘不了家鄉硯池村,台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後,由於他的特殊身份,遲遲不肯放行。如今回到故土,看到日夜思念的樟樹林,他特別激動。
吃完飯,徐繼如和我意猶未盡,我們陪著徐書成到他訂的套間去喝茶,想從他那裏了解硯池村更多的信息。徐書成從行李箱中找出一張年代久遠的畫,他說這是莊園建成後,光瑰公請當時豫州城最著名的一個畫家根據實景畫的,畫了四張,一房留了一張。徐氏莊園被日寇炮火焚毀後,他父親帶著這張畫離開故土。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隻能從這張圖紙中找到故土的記憶,看到硯池村昔日的輝煌。
硯池村最輝煌的標誌就是耗巨資建造的有“清代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徐氏莊園。
“光瑰商行”生意紅紅火火,家族財力日積月累,徐光瑰思考著回硯池村建造一處讓後人永遠銘記的宅子,他取名為徐氏莊園。同治三年,也就是太平天國滅亡的那年,徐光瑰利用“光瑰鹽號”抄底買進大量鹽票賺取的第一桶金,開始規劃建設規模宏偉的徐氏莊園。
徐書成談興正濃,他將畫作攤在茶幾上,興致勃勃給我們介紹了徐氏莊園的規劃和建築特點。
徐氏莊園始建於同治三年,曆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占地十二萬平方米,有房屋一千五百間,樓房二十餘座,小園林六處,在東安縣首屈一指。徐氏莊園以祠堂為中心左右排開,九棟並列,每房兩棟,東邊依次為大房(光瑋)、二房(光琿)所居,西邊依次為三房(光琮)、四房(光瑰)所居,每棟六至八進。整個建築外牆青磚立鬥灌泥,牆內側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觀青磚黛瓦,封火山牆,氣勢恢宏,巍偉壯觀。內部巷道縱橫、花樓重門;身置其中,冬暖夏涼,舒適宜人,晴無日曬,雨不濕鞋;木雕、石雕、磚雕有龍騰鳳舞、獅子滾球、八仙過海、梅蘭竹鬆,皆精美絕倫,神采飛揚。
徐家祠堂曆時三年,共耗銀兩萬餘兩。祠堂位於莊園正中心,坐北朝南,院寬二十五米,進深一百餘米,占地兩千五百餘平方米。整個建築遵從儒禮,南北中軸,東西對稱,三門四進,雄渾壯闊,莊嚴肅穆,是豫州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設施最完備、規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築群。在建築布局上,徐家祠堂從南向北由四個院落組成,即石圍欄外院、前院(戲台院)和由獻廳分隔而成的裏院上、下院。主要建築設施有供奉祖宗牌位的正廳和獻廳、配廳、配房、戲台等。
祠堂後麵是貴和堂,那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坐北朝南,有樓房兩座,房屋四十八間,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堂,磚、木、石雕、彩繪非常精美。
貴和堂後麵是硯池書院,是徐承溢任豫州知府期間建造的一個家族書院,這是一個園林式的書院建築群,有碑廊,廊即是帖,帖即是廊;有藏書室、閱覽室。
徐氏莊園最後麵是靜園,每房皆有通道進入園內,這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靜園糅南、北風格於一體,既具北派之質樸豪放,又有南派的靈巧秀美。風格以野趣為主,點綴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閣、溪橋、園中園,精致、肅靜、空靈、通透,超然脫俗。
徐書成指著畫上最東邊一個院落說,他就是在這個院落出生的。小時候他就在硯池書院上學,徐家的孩子都在這兒上學,後期還允許不是四大房的鄰村的孩子到這兒上學。課餘時間,孩子們就在靜園玩,園子裏種了八棵高大的桂花樹,一到八月,滿園飄香,這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好地方。
我好奇地問,徐家的孩子上學要交錢嗎?
徐書成告訴我,徐家的孩子上學不僅不要交錢,而且有獎勵。這得感謝一個人—徐德慎。徐德慎和叔叔徐光瑰在一起創業,他長年在外做瓷器生意,貨物銷售到海外。他設立了“硯池堂”,這是一個教育管理基金。“硯池堂”的經濟來源就是他創立的德慎瓷行,每年三千金的收入。獎金分等級設立,中舉人者可得七百銀,中進士者可得三百銀,考中秀才、貢生的也有獎勵。“硯池堂”的設立,極大地激勵了徐家子孫崇學的學風,保證了弘遠公“不管日子多困難,將來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讀書”遺訓的落實。“硯池堂”設立不久,徐承溢的三個兒子先嘯、先嘩、先喃先後高中進士。受徐承溢一門四進士的影響,其他幾房相繼產出進士,徐氏學風日盛,成就了大量人才。
那一刻,我對徐氏先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在兩百多年前就有崇學的意識,形成了讀書的家風,讓他們的後人們在這一祖訓的蔭蔽下茁壯成長。常年道,富不過三代,官也傳不過三代,而知識卻可以通過教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讀書才是最好的家風。
“這該死的日本鬼子,要是當年沒燒掉徐氏莊園,那今天的硯池村肯定是一個旅遊景點,那將是我們硯池村永遠的財富。”徐繼如看到徐氏莊園實景圖驚呆了,他是母親在躲避日軍戰火的途中生的,不知道他過去的家曾經如此恢弘,他還沉浸在徐氏莊園阡陌的巷道和優雅的靜園裏不能自拔。
“徐氏莊園焚毀的時候,硯池人都在外麵逃難。得知這一消息,我爺爺一聲長歎,一命嗚呼,抗日戰爭勝利後才遷回硯池村安葬。”徐書成說著說著,失聲痛哭,“安葬完爺爺後,我們全家都望著徐氏莊園的殘垣斷壁抱頭痛哭。從此硯池村人開始漂泊到世界各地,恢弘的徐氏莊園隻能在夢中出現了。”
時過五十餘年,看到徐書成老人談起那段往事痛苦的表情,我能體會到當時硯池人失去家園的那種痛,一是祖輩交給他們的基業化為灰燼,難以向祖輩交代;二是沒家了,他們隻得像無根的浮萍,漂泊在外,各自謀生。
徐書成的孫女徐世夢有著魔鬼般惹火的身材,一頭大波浪形金黃卷發發出耀眼的光芒,如果不是她本人自我介紹,你很難知道她是台灣一家醫院的主治醫師。此次徐世夢回大陸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爺爺的保健,見爺爺如此激動,她有點慍怒地請我們出去。我有點不好意思,畢竟我們打攪老人太長時間了,讓他沉浸在悲傷的氛圍裏。
夜晚的澄碧湖泛著一片青煙似的薄霧,遠處的高樓掩映在其中若隱若現,仿佛海市蜃樓一般。我拉著徐繼如到澄碧湖公園散步,我很興奮,今天的收獲很大,我看到了傳說中的徐氏莊園實景圖,知道了“硯池堂”這個獎學助學機構,對硯池村能出諸多人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為我寫好硯池村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知道這麼多硯池村的秘密,還不高興?”見徐繼如緊蹙眉頭,我調侃道,“是不是堂侄女徐世夢的生硬態度讓你不高興?”
“你知道徐書成的爺爺是誰嗎?”徐繼如答非所問,神色有些嚴峻。
“這麼說一定是個重要人物?”我被徐繼如莊重的樣子吊起了胃口。
“他就是功宏化育的大先生徐先知。”
“那好啊!我們正愁找不到徐先知先生的曆史資料。”
“好個屁!”徐繼如擔憂道,“先知太公的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夷為平地,還是我父親和鄉親們將他的遺骸撿起來埋入土中,隨便堆了個墳塋。徐書成明天要去給他爺爺掃墓,要是看到爺爺的墓被挖,他該如何傷心?”
“不管怎樣,我們要盡量多地從徐書成嘴裏了解大先生徐先知辦學的故事。”
大先生徐先知是民國時代的名人,他是硯池村走向輝煌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我不想放過這個走近徐先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