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臨湘坊間,上了年紀能說會道,且能以慈長身份悟人說事的長輩,昵稱“老角伲”,有尊稱的意味。鄉間鄰裏在一起休閑,說趣事、談逸聞消磨時光的聚會人們謂之“話吧哩”。
話說一天,雲溪老街幾位初中、高中畢業的學生伢崽,被鎮上大隊和街道通知,說年輕人政治上可靠,幹活紮實吃得苦,是隊上光榮的基幹民兵,要做好思想準備,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參加臨湘民工團,支援三線保密2348工程的建設。
這天,幾個年輕人在校門口的巷子裏相聚,議論著“三線建設”要準備打仗等國家大事,當說到準備馳援2348工程的事兒就熱鬧了起來。
有的說“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是毛主席說的,要留在生產隊好好幹;有的說“備戰、備荒、為人民,提高警惕,要準備打仗!”好男兒要服從祖國的需要;有的驕傲地說,能去軍事保密工廠,在大山裏搞建設,隻有通過政審的人,才能到2348工地上去……
保密工廠?軍工單位?解放軍軍事工程?三線、備戰、打仗,為祖國獻身……那是那一代人噴張熱血的青春。他們常被革命先烈戰爭年代流血奮戰的英勇所激勵,渴望穿上綠色的軍裝,成為解放軍勇敢的戰士,軍營遂成了理想的憧憬。
那個年代,即使成不了軍人,穿上一套沒有紅五星、沒有紅領章的軍裝,也吸引得街上羨慕的眼球直打轉轉。一頂軍帽戴在頭上那是榮耀,有件四個口袋的幹部裝罩在身上,那感覺勝過如今任何品牌的衣裝。
這時雲溪街稱“之乎者也”的先生正好經過,見年輕人熱鬧,湊過來拍著他們的腦袋說:“後生伢崽,扯得熱鬧嗓噠,麼哩2348?麼哩軍事工程?麼哩軍工廠?還是聽我老角伲給你們講講古,你們就明白了!”
“老角伲”闔眼微閉眯成一條細線,像給學生伢崽上課一樣,用古書、古詞拉開了雲溪的“話吧哩”:
乾隆《嶽州府誌·臨湘》[乾隆《嶽州府誌·臨湘》,清·黃凝道謝仲垸修撰,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嶽麓書社影印,2008年12月版,第39、40、91頁。
]誌曰:象骨山,在縣西南四十裏,象骨港出其下(山海經,巴蛇吞象,暴骨於此)。鬆陽湖,在縣西南三十裏,上通雲溪驛,下接象骨港,舊設河泊所於此。象骨港,在縣西南三十裏,發源崖嶺西,流入江。雲溪港,在縣西南四十五裏,北流入鬆陽湖。關帝廟,在縣東南四十裏雲溪驛,(明)建。
“老角伲”對他們說:你們知道這古書裏麵的“在縣西”是怎麼回事吧?你們知道“象骨山”是怎麼回事吧?你們曉得“象骨港”是怎麼回事吧?你們曉得“崖嶺西”是怎麼回事吧?你們曉得“雲溪港,在縣西南四十五裏,北流入鬆陽湖”是怎麼回事吧?……
一連串的曉得吧?怎麼回事?把年輕人“弄明白”了,原來老班輩們說的這些掌故、故事、地名,年輕人真還說不清楚。
好奇心調動起來了,到底知識是被人仰慕的。年輕人安靜了,他們聚精會神聽老人擺起“雲溪”的古來。在那個年代,不被年輕人以“破四舊”“批封資修”加以拒絕,此情此景,也算是難能可貴的精神享受了。
老人說,古書裏“在縣西”,是講民國年間的1930年6月15日,臨湘“縣治”從長江邊上的陸城古鎮遷至長安的這碼子事。雲溪,那時正好在縣城(陸城)的西邊,所以古籍記載雲溪在“縣西南”。
話說洞庭湖畔留傳千年的神話,有兩個是嶽州人家喻戶曉最著名的故事。一曰《後羿射日》,亦稱《羿射巴蛇》;一曰《巴蛇吞象》,也有說《蛇吞象》的。
《後羿射日》出自《淮南子·本經訓》。這一傳說,宋朝範致明先生在其《嶽陽風土記》裏說:“今巴蛇塚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廟,在嶽陽門內。”又說“象骨山”《山海經》雲:“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山旁湖謂之象骨港。”今存有“象骨港台地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認定文家山和象骨港一帶為商代文化遺址,麵積約1500平方米。[《雲溪地名誌》,湘嶽新出準字(2009)第067號,2010年9月出版,第227頁。
]
古籍《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神話地理書,記述古代傳說的山川、道路、莊裏、部落、物產,保存遠古時期的人物、故事等傳說。《山海經·海內南經》[《圖解文釋山海經》,遠方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88頁。
],對“象骨山”“象骨港”的來龍去脈是這樣說的: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白話文為:遠古巴陵的時候,有一條巨大的蛇,叫巴蛇。巴蛇吞食大象之後,過了三年才吐出骨頭。那吐出來的骨頭就是一種藥,仁德之人服食了以大象骨頭為引子的藥,就不患心痛、肚子疼的疾病。後人回憶後羿斬射巴蛇這件事,還記得那條蛇就像一條巨龍,蟒身色彩斑斕,有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的鱗片,非常威嚴壯觀。還有一種說法,說這條巨龍,長著青色的腦袋,常常在巨神犀牛駕到的西邊出現。
現如今嶽陽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南嶽坡修建了“巴陵文化廣場”。好事者在洞庭湖邊的巴陵廣場,立起了氣勢恢宏的巨型《羿射巴蛇》的雕塑。李白有詩雲:“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東。”
每當夕陽西下,廣場遊人如織,細心的人就可在巨型銅雕地麵的“古巴陵輿圖”上,尋找到範致明所說的“象骨港”“擂鼓台”等古地名。
老人家打開自己的“話吧哩”:“伢崽哩!曉得啵,早在盤古開天地,古人就安排了雲溪解放軍今天的軍事工程!曉得吧?”
那“巴蛇”,是一條巨蟒,就是隱喻我們解放軍這條巨龍;那“蛇,青、黃、赤、黑”,就是說解放軍的軍服,有青色、黃色、赤色、黑色的花紋;“黃茅山”的解放軍保密工程,就是上古老天安排好建軍工廠的地方。
如今2348工程的誕生,象征一條巨龍出海,它從黃茅山出來,自東向西經過塘堪——蘆石橋——鎮龍——汪家嶺——雲溪街——櫧木橋——鬆陽湖——象骨山——象骨港,長約8公裏,最後流入滾滾奔騰的長江。
崖嶺西、雲溪港、鬆陽湖、象骨山、象骨港——雲溪河象征這條巨龍,從黃茅山溪澗騰空出水,終於迎來了它的新生。
年輕人明白了,老班輩是希望他們積極參加2348軍工廠的建設。是的,搞不好當了民兵,還能弄一套青、黃、赤、黑綠色的軍裝穿穿,那該多神氣啊!
是啊!多少年多少代,祖祖輩輩在此耕種的雲溪農民,在溝溪兩邊的土地上,晨出暮歸,春耕秋收,克勤克儉打理著自己田園般的日子,他們靜靜地等候,就是為了迎接出海的華夏巨龍。
臨湘“老角伲”的“話吧哩”說完了,雲溪老街“之乎者也”先生眯縫的眼睛睜開了,他開心的哈哈大笑起來,年輕人似懂非懂的印證著他的微笑,小夥在心裏留下了對長者的尊敬,留下了對中華文明的敬畏。
應該說,大自然對於人類是善良的,子民對土地是感恩的,神話的魅力在於我們去領悟。
仰望黃茅山峰,雲溪涓流:2348似一條巨龍,一代共和國的建設者在這裏彙聚成了滾滾鐵流。
時代無愧於黃茅山峰,時代無愧於雲溪涓流,是時代創造了新天地——三線、勤奮,一代新人肩負起軍工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