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10.晨曦露珠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雲溪原野

2348工程指揮部進駐雲溪地區,晨曦中最早趟開荊棘露珠的一行腳印,是第五機械工業部的勘測隊員。

家住千年古鎮雲溪中街,初中畢業於臨湘縣五中(路口鋪)十班,後來成長為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監理工程師,曾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嶽陽石油化工總廠自學成才標兵等榮譽稱號,現為深圳市恒義建築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的薑新國回憶,他就是本土較早目睹2348軍工風采的年輕人之一。

那年的1968年12月26日,他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回鄉來到雲溪鎮五星大隊石橋生產隊“廣闊天地煉紅心”。

那時的石橋村,是五星大隊的政治經濟中心。

雲溪的原野阡陌條條,溪水清清亮亮。社員打下的糧食上繳完公糧任務,國家再按商品糧計劃指標憑“糧證本”供應城市居民。

那年月鄉村農民的田園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體上也不完全隨“文革”運動處處緊張,依舊是不改千年的農耕勞作打發著日子。

1969年5、6月間,湛藍湛藍的雲溪天空,忽然震天炸響轟隆聲遠來,一架安-2飛機不知從哪朵雲裏鑽出,在人們頭頂地毯式的低空盤旋。

飛機掠過,一陣狂風就把山樹嘉禾吹得一片起伏,田間勞作的社員,來不及壓住頭頂的草帽,便翻飛飄落至遠處的溝坳。驚奇的人們,仰望呼嘯飛臨的飛機,驚恐中撿拾起草帽,樂得等它下一輪飛到,以享受山澗這難得的新鮮與刺激。

薑新國佇立在田間,矚目天空轟鳴的大家夥,循著它轟鳴往返的航線,遙想著這大家夥在幹啥呢?議論中,夥伴們想得最切實際的結論:飛機在找礦。

對,這大青山能有啥呢?那飛機一定是為國家在探礦!

探礦與種田,對薑新國來說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全然是風馬牛不搭界的事情。小鎮上的一個小年輕,就是想破腦袋也難解它飛來飛去的蹊蹺。

這年的7月,早稻搶收接近尾聲。

大隊部忽然來了個隊長說的解放軍“五人小組”,其中有位麵黑如包公,身著軍裝的現役軍人,後來薑新國知道他叫羅尊德,是總後後勤學院的教官;還有位身材魁梧滿麵絡腮胡子的山東大漢叫黃興忠,是嶽陽3517工廠調來的管理員。

他們的到來,竟像電影裏的解放軍那樣,隨著隊長這屋裏瞧瞧,那屋裏轉轉,向貧下中農熱情地打招呼,這給薑新國一幫鄉下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生產隊長就兮兮神秘地傳達了上級指示:國家有可能要在雲溪山溝裏搞“三線建設”,要在五星大隊這塊土地上建軍事工廠。全體貧下中農一定要高度保密,要支持解放軍的軍工建設,要嚴防階級敵人和地富反壞右分子的搗亂破壞。

8月的一天,薑新國等隊裏的青壯勞力在隊長指揮下,奉命推著吱呀吱呀的獨輪車,前往糧站運送公糧。卸完獨輪車,就聽隊長大人說:大家把架子車推到雲溪火車站去,前往迎接北京來的客人。

一行人來到雲溪車站,見站台上約莫三四十人操著南腔北調,圍著東一堆的行李、西一堆的箱子在打轉,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儀器設備,箱子上赫赫地印著“第五機械工業部某某勘測隊”等字樣。

這些人遠遠望著貧下中農獨輪車隊的到來,露出滿臉喜悅:“來了,來了,老鄉們來了!辛苦、辛苦你們了!”

隊長吩咐,用繩子將大件家夥什捆綁在獨輪車上,吱吱呀呀的獨輪車就在田埂小道上發出聲響,仿佛是歡迎解放軍的嗩呐樂聲;零碎行李就用扁擔挑、用肩膀扛,便將勘測隊一行熱熱鬧鬧地接到了生產隊。

一群外鄉人安頓下來,他們望著遠處的黃茅大山,一個勁地稱讚這裏山青水秀,景色美,空氣新鮮。圍著看稀奇的年輕人回應他們:“還是首都北京好,離紅太陽毛主席近!”

勘測隊的隊員就學著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列寧同誌的口吻笑著說:“麵包會有的!糧食會有的!你們這裏很快就會通公路、跑汽車的!”

簡直天方夜譚,薑新國望著他們隻是嘿嘿發笑,全然不信他們的話。

勘測

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全然與薑新國們的信與不信毫無關係。2348“三線建設”的軍工事業,就在這晨曦露珠的時刻,就在這細微末節之處開始了。

籌建處,也許官方文件叫“總後第2348工程指揮部第一籌建處、第二籌備處”,沒人正式通知生產隊的社員,鄉裏人就叫它“籌建處、籌備處”。

那時,雲溪街上也住進了不少大兵,看著這幫大兵和東南西北口音的外鄉人漸漸的多了起來,人們眼裏也少不了異樣的新奇、興奮,仿佛心裏期待著將要發生什麼大事似的。

薑新國記得國慶節剛過,他回鎮上走過老街的一幢老屋,裏麵居然傳出清脆的“叮鈴鈴叮鈴鈴”的電話鈴聲。耶!稀奇,什麼時候這屋子裏安裝了電話?

那時雲溪鎮的辦公室,才有一部手搖電話機子。

後來薑新國才知道,從雲溪蘆石橋工地經3517工廠至嶽陽軍分區30公裏長的軍用電話線,被軍分區通訊班的戰士緊張放線給架通了。

當時2348工程指揮部,就靠這部電話與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地保持聯係。

為支持勘測隊開展工作,大隊調集了100多青壯勞力,每個勞力由籌建處每天支付生產隊10元工錢,隊裏和每個出工的人都高興的不得了。

那年月,農業學大寨,甲等勞力每天才記10個工分,年底視隊上收成好壞結算,可分紅1~3元不等;而現在這些半大不小的乙等、丙等勞力,就可掙10元錢一天,上哪去找這樣的好事?隊長笑眯了眼,這樣的好事哪能不幹?幹!幹!

籌備處將生產隊派來的民工分成兩隊,一隊配合地質隊,一隊配合測量隊。薑新國分在測量隊,沒想到他與測量的結緣,竟然成了薑新國的人生職業。

開始配合測量,對小年輕來說新鮮、輕巧,認真起來,其實是一樁累活。

測量隊要測繪生產大隊約16平方公裏11000的地形圖,凡高出地麵30米的山頭都得測繪描圖。選點布線作控製測量,跟著測量隊搞配合,開始感覺上手比幹農活要輕鬆多了,後來要在每一圖根點上測繪地形圖,可就難囉。

薑新國每天的工作就是腰間別一把柴刀、扛著5米塔尺,在灌木、荊棘叢中披荊斬棘,瞄著遠處測繪員的號旗努力穿行。號旗指向哪裏,人就得想方設法扛著塔尺奔向哪裏,挪來挪去,直到號旗那邊標識瞄準滿意為止。

經過幾天在樹林灌木叢中穿來穿去,身上的衣服掛破了,鞋底被紮穿了,手腳劃傷是常事;最該死的是蚊叮蟲咬,臉部、脖子被蚊子叮得疙疙瘩瘩腫得像菠蘿。

農村小年輕早熟懂事般就替父母擔起心來:“咯樣搞,咯屋裏何哩負擔起囉?”鞋子、衣服破費太快,不合算,人感覺呐比擔土還累,有人便生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小農潛意識的“聰明”活泛起來,開始玩起“失蹤”來;有人頭耽塔尺,幹脆在樹下躲貓貓;還有的等測量隊員在樹叢中喊:“×××,人呢?”有小年輕便鑽出來告訴測繪員:“剛才差點滾到山磡下去了!”這時小夥子不但沒有受到指責,反而受到測繪員愛撫般的安慰:“要小心點喔!”

薑新國則看著“聰明”的小夥伴意會般眨眨眼,不由想起老班輩們的教誨:“做人做事,都要認真,才能幹大事!”他還是按照心靈的指引,像多數生產隊員那樣,跟著這測量隊滿山遍野的跑,認真地測量了兩個月,終於將大隊方圓人跡罕至的地形、坳角全都繪到地形圖上了。

勘測隊結束了野外作業,對生產隊的支持非常滿意。10月下旬,即將返京。

那時解放軍講究“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為了表示感謝,全體隊員幫助生產隊收割了一天晚稻,還在田間組織了即興表演。

生產隊貧下中農瞪大眼睛,可算是第一次看稀奇,這幫城裏來的人真還不簡單,又是唱又是跳,軍人個個顯得有知識,戰士個個多才多藝,薑新國腦海裏深深地記住了他們——2348早期軍工戰士一行深深的腳印。

後來薑新國才知道,測量隊在五星大隊勘測過程中的1969年9月7日,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批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軍事工程上馬;總後任命馬力同誌為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長、新斧同誌為工程指揮部政委。

這一日,便成了今天巴陵石化公司的廠慶紀念日。

暖心一輩子的深情

勘測隊主力撤退後,在隊部留下一個搞地質的溫成世,人們叫他“老溫”;留下一個搞測繪的郭元章,叫“老郭”,倆人的任務就是將遺留事項填平補齊,補充完善資料。

籌建處根據勘測隊的意見,留下薑新國和其餘兩位社員繼續配合掃尾補圖工作。

他們在征求薑新國和劉振國留下來繼續工作的個人意見時,倆人沒多想就欣然答應。一則倆人是中學同班同學,二則大隊隻有他倆是“下放知青”,在當時的鄉下屬於有知識的人了。

薑新國還有一位同鄉夥伴也被留下,但他覺得跟著繼續搞測量,不如去籌建處的食堂當炊事員合算。既能吃飽飯,還有些剩飯潲水可就近帶回家喂豬,就當時農村缺吃少穿的境況而言,實在是很現實的選擇。

籌建處為加快地形測量收尾速度,提出“買斷”薑新國等與生產隊的關係。即每人每月由他們支付生產隊450元,無論天晴下雨,人都得聽從老郭指揮,由籌建處安排工作。

後來老郭暗地裏告訴薑新國,現在他們勘測的這個地方,不久的將來是真要建一座大型的軍需工廠,有大量的勘測工作要做,現在籌備處搶測的任務,就是為將來建工廠的前期工作,看你們工作熱情認真,特意留下來打下手的。你們隻要用心地學習,將來定會派上大用場。

一天,非常突然,薑新國倆人忽然被籌建處秦德華局長召見,隨後王紹祖副指揮長也像長輩喜歡小孩般見了一麵。

那年月知識青年在農村,必須插隊落戶幹滿三年,才有被招工、推薦上“工農兵大學”的資格。薑新國能這樣被籌建處的高層領導招見,是不是夢寐以求的有被招工的希望?聰明的小年輕預感自己的人生即將發生重大轉變,自我感覺似乎倆人已被籌建處提前確定為招工對象了,心裏就像裝了兩隻小兔子般興奮。

不久,學員12連的副連長、3528調來的劉承誌同誌被派到勘測這一攤,成了薑新國等人的頂頭上司。測量小組的領導老郭是位和善的組長,看上去就像熱心成人之美的長輩,他經常有意無意地帶著薑新國到各小組串街走巷,到各個攤攤去認識一些工作上的人,向小年輕介紹測量上的事,引導他們做人的學問。薑新國心裏有數,實則是老郭為他們將來的工作,在打基礎做鋪墊。回想往日的蹣跚學步,總使薑新國能回憶起郭師傅那時的良苦用心,郭師傅成了薑新國終生難忘的恩師。

就這樣一來二去,薑新國、劉振國成了郭元章師傅工作上的哼哈二將,除了晚上睡覺,倆人總是形影不離郭師傅左右。

有次老郭、老溫要去長沙出差三天,給薑新國倆人布置練習課題:學會使用S4級水準儀,做一次閉合水準測試,等他們回來要檢查測量成果的。

第二天一早,薑新國倆人就興匆匆將水準儀搬到工地,第一次作為測量隊員獨立幹起測量的事兒,心裏免不了興奮。麵對人們匆忙投過來或許疑問或許讚美的目光,麵部表情免不了緊張,沒有師傅在身旁指指點點了,倆人也張揚出年輕人的自信和驕傲。

很快支好腳架,倆人像模像樣地擺開了架勢,左瞄瞄、右瞄瞄,可測量儀上的水準泡,總是忽左忽右的擺動,怎麼也不聽使喚。經過不斷重複交換操作,水準泡就是不居中,原來心中那點自信和神氣也不知跑哪去啦,出於無奈,隻好草草收兵,一個上午的折騰,毫無收獲,心情十分沮喪。

他們怎麼也想不通?自以為跟著師傅學了好幾個月,較為複雜的經緯儀都用了好幾回,怎麼就擺弄不了水準儀呢?毛頭小夥自以為是的毛病冒出來了,他們斷定隻有一個可能,就是儀器壞了。

三天時光很快就過去,師傅檢查作業的時間到了。倆人抱怨儀器出了毛病,當然沒有成果。師傅一聽急了,以為是倆人把儀器折騰壞了,這在當年可不是一件小事。經師傅緊急野外測試檢查,師傅說:儀器正常,是你們不會!

事後倆人才弄明白,水準儀水準軸的精密度要高過經緯儀的級別,操作當然要慎之又慎。這件事教訓了年輕人,現代技術的學習,僅憑熱情是不行的,科學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

1969年的12月,公路已經能通到生產隊了,鐵路專用線也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世世代代點煤油燈的農民也用上電燈泡。

建設大軍滾滾而來,6538工程兵、0748汽車兵、成批的複員軍人、大中專的學員連隊、知青連隊、廣東工程建設總隊像潮水般湧來,住滿了方圓10裏生產隊民房的堂屋、閣樓、偏房,有的牛棚幾經改造,也成了建設大軍的住房。

小鎮成了工程指揮部的中心,成了人員、建材和生活必需品的中轉地,說日新月異也好,說天翻地覆也好,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山鄉,一切都像夢境般發生著變化。

這年薑新國21歲,1969年12月11日小年輕在鄉下幸福地迎娶了他的新娘,回憶這幸福的往事,至今曆曆在目。

他要結婚的消息,不知怎地傳進了工地籌建處。

一天,薑新國在田間小路上與籌建處的羅尊德相遇,他向薑新國認真地打聽:“聽說村上有誰要結婚?”

薑新國興奮地說:“就是我呀!”

老羅滿臉高興,認真地詢問起本土民俗風情來,就像操辦自己單位年輕人的婚事一樣仔細,那時軍隊的作風,真是軍民魚水情。

“文革”時期嘛!媳婦是要娶的,“四舊”是要破的,婚禮也是要熱鬧的。

結婚那天,本土本鄉的民俗,物資匱乏的年代就是再窮,遇上村民的大喜事,主家還是要熱熱鬧鬧在露天屋場宴請鄉親們的。

辦喜宴的200斤穀米,是向生產隊提前支借的,薑新國記得保管員還叮嚀了一句:“要節約鬧革命!”魚是他的老父親前往湖邊蹲守了三天,才從湖柳上求購的;肉是向生產隊養豬場購買殺的;房子是向社員家暫住借的;全家累積起僅有的兩斤指標紅糖就泡了喜茶。

最難忘的記憶,是熱情的老郭、老劉代表籌備處,向新婚夫婦贈送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紅寶書,並和籌備處的一群年輕人親自敲鑼打鼓迎接新娘進門。

那時,鄉村閉塞,條件艱苦,在鄉親們眼裏有公家人上門祝福新婚,真是天大的麵子!

鄉親們鬧完洞房各自散去,薑新國遠道而來的五六個兒時的玩伴好友,就隻好喜滋滋擠在閣樓上的稻草通鋪上了。

薑新國記得,新婚之夜,山村漆黑不見五指,寒氣冷得令人發抖,隻有煤油燈忽明忽暗地照在窗前。三更雄雞唱過,不久天就亮了。

1969年12月26日那一天,又是他難忘的一天。

在石橋大隊部的堂屋前,2348指揮部政工組召集幹部大會,歡迎到會的新學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工程指揮部的工人。薑新國夫妻幸運地一同跨越了一條工農身份的界線,成為了一名連自己都不敢想象的軍工戰士。

在轟隆隆開山修路的炮聲中,鄉親們搬離祖輩居住的山村,興高采烈遷徙到安置後的新家去了,薑新國也回到了鎮上老街的家中。真沒想到,準備好一輩子“上山下鄉”的小哥,竟像做夢般結束了當農民的生活。

應該說,像薑新國這樣經曆人生“過山車”的境遇太過偶然,因此他也就格外幸運、格外幸福、格外珍惜。個人命運在時代的變化中是難以預測的,薑新國選擇五星生產隊下鄉,國家“三線建設”選擇了這塊寶地建廠,他有幸參與勘測分隊的工作,又遇上了郭元章這樣的好人,而那時2348剛剛起步,急缺各類人才,有知識的青年恰逢其時……時代乎!機遇乎!

薑新國的2348進行時,暖心他一輩子的深情,不敢相信,他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與2348工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