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傳說:湘鄂雲溪大地,一條身著赤、黃、青、藍、紫金色鱗片的巨龍,乘勢從黃茅大山衝出,順雲月溪水騰空飛臨長江,奔向大海。
◎紐扣的故事
◎“老角伲”的“話吧哩”
◎晨曦露珠
◎早期的2348人
◎溫故而新醪糟酒
8.紐扣的故事
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在半天。
——元·王實甫《西廂記》
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三線建設”,於國民經濟艱難中轟轟烈烈地進行。歲月光陰,曆史星空,嶽陽雲溪的這方土地,趕上了閃耀的一天。
“1969年8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決定:以煉油廠的煉廠氣與石油芳烴為主要原料,選擇‘分散隱蔽、靠山近水’的戰備地形,籌建一個用於國防的石油化工企業,定名為2348工程,由總後企業部具體負責籌建方案,呈報中央軍委批準。8月9日,2348工程黨委會在北京組成,定為師一級黨委,直屬總後企業部黨委領導。”[1989年8月,內部資料,《嶽陽石油化工總廠簡史》1969-1989,第376頁。
]
1969年8月25日,2348工程指揮部在北京成立。9月3日,化工部第一設計院、五機部五院、總後營房部設計院、紡織部設計院等單位,共抽調16名設計人員,在北京組成2348工程設計連。[1989年8月,內部資料,《嶽陽石油化工總廠簡史》1969-1989,第28頁。
]
……
話說解放軍總後2348工程指揮部,第一批進駐臨湘雲溪選點定址的同誌,先是在嶽陽解放軍3517工廠落腳,後進駐緊鄰國家第三座250萬噸煉油廠建設工地——雲溪。
此時,長江邊那陸城小鎮“三線建設”的山溝裏,天南海北聚集而來興建毛主席家鄉湖南煉油廠的石油大哥們,因“文革”的緣故,從臨湘町家畈、6501打山洞、回撤原址建煉廠,大建設、大批判、紅海洋、大字報、走資派、派性、武鬥、軍事管製,也如火如荼高潮迭起。
這裏,筆者先要講一個聽來的掌故。
雲溪,人們起先知道是京廣線上的一個小火車站,“雲溪”是站名,後來知道也是當地的地名。那時,鐵路的東側是荒蕪縱深的溝壑,放眼望去荊棘叢生。鐵路西側,是住著百十戶人家的小鎮,青石板街道兩旁是些打鐵、榨油、日雜、做生意的小鋪子,沿著不寬的街道七拐八彎,就到了雲溪鎮革委會辦公的地方,小鎮子裏還有所中學。
昔日冷清的街道,因這些穿軍裝的人進進出出,給小鎮的居民帶來了好奇和新鮮。人們操著本地方言相互打聽:“他哩,搞麼哩來咯?”滿腦子塞滿疑惑。
部隊的作風是“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為了抓緊時間,有些穿軍裝的人就借住在鎮上公屋、學校或老百姓的空屋裏,為的是不在雲溪、3517費時間兩頭跑。
不幾日,解放軍就與老百姓打成了一片,老百姓也常來噓寒問暖看望解放軍,一來二往的稔熟起來,閑空了就免不了“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全國山河一遍紅、文批武鬥的說些雲溪的話吧哩(閑談)。
老街上,有一老者是位愛動腦筋的教書先生,看解放軍、公家的人在雲溪老山溝峒裏爬進鑽出,忙忙碌碌十分辛苦,有心打聽這些大兵在雲溪忙些麼哩?
有解放軍大兵,見老人高堂年壽,又有兒孫繞膝,孩子們期盼解放軍叔叔講打仗的故事,大兵心裏不願打拱說哇哇,又不能亂了紀律,說漏2348的秘密。他送給小朋友們一枚枚毛主席像章,就對老人的兒孫們說:“我今天給你們講一個老紅軍和一粒扣子的故事給你們聽。”
小孩們一聽,解放軍叔叔要講故事,就個個憋氣人人噤聲認起真來,老人也閑在一邊打吆喝聽聽。
解放軍說:“我說的這位老紅軍,就是八路軍總司令彭大將軍。”
“彭大將軍”的話一出口,他知道嘴巴犯忌了,趕緊四下一瞧,沒有警惕的眼睛,小朋友似乎也不明白什麼“紅軍”“將軍”的差別,老人也沒有異樣的反應,又放下心來。
他悄悄地又故作神秘地說:
“這位老紅軍如今正在四川西南鑽大山、開山洞,指揮千軍萬馬搞‘三線大建設’呢!故事,還是三年自然災害,蘇修逼我們國家還債時候的事。
一天,老紅軍在國家軍事博物館,要會見一個外國軍事代表團。
接見時間快到了,老紅軍就換上軍裝,要與外賓見麵。
就在這起身出發,邁出穩健步子走出來的節骨眼上,你說怪不怪?老紅軍軍裝胸前的一粒紐扣,不知怎地?忽然脫落,掉到了地下。
陪同人員從未遇見過這種意外,頓時慌了手足,幹瞪眼、幹著急,但無計可施。因為時間來不贏了啊!你們猜怎麼著?”
小朋友們睜大了眼睛,搖搖小腦袋……
“情急之下,還是老紅軍有辦法,隻見他不慌不忙,急中生出了一個妙計。”
解放軍見小孩們聽得津津有味,又故意賣關子。
“小朋友,昨天晚上看的電影還記得嗎?開始放紀錄片,周總理陪西哈努克親王在工廠參觀。周總理的一隻手老是這個樣子——微微上翹端著。”
解放軍叔叔學著樣子。
“是的,周總理就是這個樣子,僅用一隻手揮手!”小朋友也學著樣子。
“你們知道不知道,那是周總理戰爭年代打仗留下的傷,雖然經過治療,但還是留下了傷疤,手就這樣了,不能收放自餘。所以,周總理接見外賓,總是抬著一隻手,就這個樣了。”
“喔!”小朋友應聲道。
解放軍叔叔說:“這時,小朋友,你們猜,怎麼著?隻見老紅軍像周總理一樣,把手這樣抬起,微彎著手,遮住紐扣脫落的地方,神態自然地和外賓一一握手,然後與外賓侃侃交談。老紅軍用機智的辦法,遮蓋住了軍裝扣子掉落的一個漏洞,化解了一個小小的難堪。
這件事看起來是個小事,可在我們部隊裏,尤其是搞軍隊後勤、搞軍裝做衣服供應的人來說,那就是一次政治事故。當時有解放軍總後勤部的領導在場啊。總後勤部你們知道吧?”
解放軍叔叔問孩子們。
孩子們答道:“不知道!”
“喔!不知道。就是管解放軍叔叔穿衣服的總司令部!”解放軍叔叔說。
“喔!就是我們的裁縫鋪,做衣服的地方。”一個孩子懂了。
解放軍說:“差不多!就是裁縫鋪,做衣服的地方!做衣服的領導親眼看到了啊,心裏有愧呀,很不是滋味!總後的領導想啊,我們搞後勤裝備的總後勤部,怎麼連老紅軍的衣服扣子都保不住呢?這個時候,負責工作的同誌就主動承擔責任,要作自我批評。當時老紅軍沒有半點責備別人的意思。
老將軍對在場的領導說,這不能怪你們。是我不願意換新衣服,你們想想,我們國家人口多,現在國家有困難,好多老百姓都沒有衣服穿。我的衣服雖然舊了點,隻要能穿,就不許換。但以後軍裝上的衣扣,要能掛住六斤重的物品才能出廠;不然,可能會影響戰士們打仗行動。
從這小小的紐扣事件,說明我們的後勤保障和戰士的衣服著裝生產落後。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解放軍又問孩子們,孩子們搖頭。
“因為我們國家大,人口多,生產的棉花,還不能保證全國老百姓年年都能做新衣服。看你們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哥哥穿了弟弟接著穿,是不是啊!”
“是!”孩子們異口同聲。
解放軍叔叔親切撫摸著小朋友的頭,小朋友也望著叔叔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叔叔又說了:“我們來到你們湖南,是毛主席的家鄉,是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小朋友知道吧?離你們這裏不遠的陸城、路口鋪,那裏在建一座大型煉油廠,將來我們就要從那裏,接一根管子,把那裏煉出來的石油氣輸送過來,在你們這裏蓋一個更大的工廠。到那時,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機器棉花,就比你們一個公社、一個縣種的棉花還要多得多。我們就用工廠裏生產出來的棉花,紡成紗、織成布、做成衣,給全國的解放軍叔叔穿。到了那個時候,你媽媽就可以年年買新衣服給你們穿了;到了那個時候,機器棉花生產出來的絲線、棉線、尼龍就結實得跟細鐵絲一樣,就是一條牛也拉不斷。”
老紅軍和一粒扣子的故事講完了。
孩子們散了。
老先生跟著孩子們聽完解放軍叔叔的故事,站起來身來,拍著大兵的肩膀會心地笑了,用他那臨湘之乎者也的口吻說:
“講得好,講得好啊!真是巴蛇吞象,三歲而出其骨。黑蛇青首,其身為青、黃、赤、黑。蛇也,龍也!龍也,雲溪也!在犀牛西。”
此刻的老先生一頓抑揚頓挫滿口之乎者也,倒是把這解放軍弄了個“者乎之也”的迷糊。
根據他的經驗,鄉村有學問的老人,高興了能當眾咿呀咿呀之乎者也的,一定是位有文化、有學識的鄉紳。
對這位大兵來說,這僅僅是他進駐雲溪的一個小小插曲、一個小小故事而已;但對2348軍事工程來說,卻是被2348後來的人認定,他們是進入雲溪山溝的第一行腳印。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1969年9月6日,17名同誌進入臨湘雲溪選點定位。與此同時,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撫順設計單位的人員陸續到達嶽陽報到。
……1969年9月,為了配合勘測工作,嶽陽地區抽調了數十名民工隨同勘測設計人員進點。僅用12天時間,就完成了470個勘探點共100公頃麵積的測量任務。
……1969年9月16日至19日,各設計單位和參加工程建設的省、市、地、縣和駐省部隊、廣州軍區的42名代表,在嶽陽召開了2348工程勘測、設計首次會議,進行了勘測設計具體分工,明確9月份至年底的主要任務是“三通一平”。
隨後在工程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組成400餘人的勘測設計大隊。下設四個設計連:一連承擔化工裝置設計和總體設計;二連承擔纖維抽絲設計;三連承擔水、電、路的勘測設計;四連承擔工程地質調查和測量。工程設計的歸口聯係工作由化工部第一設計院負責,設計技術的審核工作由各單位自行負責。
1969年11月上旬,工程指揮部設計大隊和各個部門以及工程指揮人員,全部進入工地現場辦公。
1970年3月16日,由總後企業部主持,在工地召開2348工程設計審查會議;會期10天。16個參加設計的單位和化工部、石油部、紡織部以及全國各地石油化工戰線的27個科研、設計單位的代表共95人與會。會議對三綸(錦綸、滌綸、腈綸)、兩脂(環氧樹脂、改性聚苯乙烯樹脂)的工藝流程、設備選型、總體布局,進行了審查和研究。全部施工設計,於1970年底基本完成。……至於兩膠(順丁橡膠、丁腈橡膠)屬於2348二期工程計劃方案,燃化部後來明確由蘭州化學工業公司設計院承擔設計任務,那是1971年以後的事情了。[1989年8月,內部資料,《嶽陽石油化工總廠簡史》1969—1989,第28-29、4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