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我們相信自己的青春無悔。青春的歲月醞釀了20世紀60年代共和國的故事。“三線建設”,青春在祖國崛起中奮發,一代年輕人,我們的脈搏為祖國跳動,我們的熱血為共和國奔湧,我們開始了與祖國共命運的旅程。……作為年輕生命的個體,也開始演繹各自獨特的人生。
——三線人的回憶
“不做鐵錘,便為鐵砧。”一個民族流再多的血也不能失去血性,也不能因為長期沒有流血而淡漠血色記憶。一個孩子問:白天這麼亮還要太陽做什麼?不要笑話孩子,有人和孩子一樣幼稚地問:國家這麼安寧平靜還要國防?還要軍隊有什麼用?
“三線建設”,其實這是一段離今天的我們並不遙遠的曆史。它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接近尾聲。
現今年歲在60至70上下,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應該對此都不陌生。“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近400萬直接參與“三線建設”的人,如今他們的後人恐怕已經涉及數千萬的三線後代了。這些三線人,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命運,正一步步走向時代的邊緣,又或者他們中間的一些後人,就像生活中普通的你、我、他一樣,有些可能變成了當今時代的弄潮兒。
然而,那些曾經發生過的震驚往事,那些用汗水、鮮血,甚至用生命完成的事業,所創造的奇跡,所發生的故事,卻不應該被人輕易地遺忘。當然,最令人回憶的卻是毛主席教導: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最深刻的記憶當屬毛主席最新指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時代日新月異,誰又會?誰還有心聆聽這幾十年前的往事呢?與其說,是某些當年的老人在自己的晚年尋找一件快樂的回憶,還不如說,是那些塵封的往事,正不斷地催促曆史,記住那火紅的歲月,記住那激情燃燒的日子,讓那歲月的記憶永遠雕刻曆史的碑文。
現在,我們可以說,毛澤東當年“三線建設”的決策,決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錯誤判斷國際形勢的一時衝動,從四十年之後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來看,仍是很有遠見卓識的戰略舉措。“三線建設”的成就,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
三線記憶
“三線建設”的初衷是防止外來敵人的突然襲擊,但是敵人沒有來。然而,這並非空穴來風。是他——時代偉人毛澤東用哲學的眼光將心胸浸染得洶湧澎湃,是他用開闊的視野將國際形勢洞察分明。“三線建設”,國內最具權威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毛澤東傳1949-1976》是這樣記載的:
1964年5月27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三線建設”問題。他提出兩個“注意不夠”,一個是對第“三線建設”注意不夠,一個是對基礎工業注意不夠。
所謂三線,是按地域劃分的。第一線是沿海,第二線是中部地區,第三線是後方地區,包括西南的雲、貴、川,西北的陝、甘、寧、青。新疆屬於第一線。對第三線的建設,毛澤東考慮重點在四川,而攀枝花,又是重中之重。當時確定第三線的鋼鐵基地是兩個,一在酒泉,一在攀枝花。毛澤東曾說過:“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要搞,不搞我總不放心,打起仗來怎麼辦?”而這兩個鋼鐵基地,毛澤東把攀枝花放在第一位,對它寄托著極大的希望。他說:攀枝花不搞起來,我就睡不著覺,一定要下決心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是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他同時提出,要加快成昆、內昆、湘黔、滇黔、川黔幾條線路的建設。他說,西南三線,不僅修鐵路,搞鋼和煤,機械、化工、軍工等什麼都有才好。我們把三線的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基地都搞起來,那時打起仗來就不怕了。打起來還可以繼續建設。你打你的,我建設我的。毛澤東把三線作為一個陣地,把一、二線作為一個陣地。以一線、二線的生產支援“三線建設”,而“三線建設”要抓緊。他說:“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後來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略‘屁股’和後方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衝及《毛澤東傳1949-1976》,2003年12月版,1361頁-1362頁。
]
盡管“三線建設”的一些專門名詞術語,現如今的人已經感到陌生了,但有關專門的學者和時代老人,還是給出了相對準確的地理解讀。
有學者研究,從地理概念上劃分“大三線”的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廣大的祖國腹部地域。這些地區位於我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約700公裏以上,距西麵國土邊界達上千公裏;這一區域四麵分別聳立著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是理想的天然戰略屏障。領袖們認為,在應對突然襲擊、打大仗、打持久戰的特定情形下,“大三線”區域堪稱理想的戰略後方。
“小三線”瀟湘之野點點棋
1965年2月22日,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在一、二線地區各省市也要自行投資搞後方基地,俗稱“小三線”。湖南省國防戰備領導小組成立,由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任組長,具體領導戰備方麵的工作,組織部署了湖南省的“小三線”建設。“小三線”是以各省為投資主體興建的戰備項目。
1966年5月25日,湖南省計委提出湘西地區“三五”發展規劃,列入“小三線”區域的縣34個,湘西自治州10個,黔陽專區11個,邵陽專區7個,常德專區5個,益陽專區1個。1967年6月19日,湖南省革委會內地建設組又向中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上報湖南“三五”計劃,後三年湘西大“三線建設”報告中,增加了9個——新邵、漣源、邵陽、邵陽市、常德、漢壽、安鄉、常德市、桃江縣。共43個。主要有:
基礎工業——金竹山火電站、鳳灘水電站、會同300廠,湘黔鐵路、枝柳鐵路等;國防軍工——有五一、五二、五三機械廠,向紅、紅日、資江、建華機械廠、紅光儀器廠等,配套生產常規武器彈藥配件;軍工民用項目——長嶺煉油廠、嶽陽石油化工總廠、浦沅工程機械廠、湘西儀表廠、中南製藥廠、中南製藥機械廠、湘東化工機械廠等。[羅桂秋《1965·湖南“三線建設”》2012.04.09湖南省發改委官網。
]
那麼,這“大三線”與我們湖南的“小三線”有何交集?與嶽陽的“6501”工程有何關聯?與臨湘町家畈靈山隧洞又有何聯係?那就是——油!油——中國工業的血液;油,石油,攸關共和國經濟工業命運的“一滴油”!
限於筆者現有的能力和條件,難以描述石油工業部將軍們最後決策時的情景,也難以找尋當年向黨中央彙報建設湖南煉油廠選址的詳細史料。但我們可以想象,也許決戰千裏的將軍們彙聚在會議室,看著鋪攤在桌麵上的湖南省嶽陽地圖,聽完部裏基建總工程師敖明模等人最後的考察陳述,隨著敖明模指尖在地圖上“臨湘陸城”處一停,指著他的家鄉臨湘縣陸城馬鞍山一帶的“長嶺”說,就是這個地方!
將軍們的目光凝聚了,將軍們心跳頻率一致了。
1964年11月,共和國一個靜默神秘的日子,石油工業部“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布局長江中上遊戰備煉油廠的《報告》,就到了黨中央最高決策人的辦公桌上。湖南現代石油化工產業的肇始,就在臨湘縣一個叫“長嶺”的地點開始了原點起步。
於是,196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中發(65)45號《關於批準建設大同、嶽陽兩個煉油廠的通知》的文件,就在絕密的情況下簽發了:
關於批準建設大同、嶽陽兩個煉油廠的通知[係長煉廠2014年10月9日檔案館提供。
]
中發(65)45號
石油工業部黨組並告華北局、中南局、山西、湖南省委:
(一)同意建設山西大同、湖南嶽陽兩個煉油廠,建設規模均定為每年加工原油一百五十萬噸。在建設中,要繼續貫徹設計革命的精神,以節約勞動力,減少占地麵積和投資。
(二)煉油廠氣體的綜合利用,采取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的形式,由石油部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兩廠化工產品方案的規劃,由你部會同化工部共同研究,統一安排。設計、安裝以及將來生產中的技術指導、技術骨幹的培訓,由化工部協助。
(三)為保證運油需要,鐵道部應配合煉油廠的建設進度,對京包線、京廣線的部分線路采取必要措施,交通部應繼續研究解決嶽陽煉油廠從水路運輸油品的問題。煉油廠用電,請水電部安排。
中共中央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發:省委常委、省委辦公廳、國防工辦、省人委辦公廳、計委、經委,共印二十一份。
於是,就有了——1965年2月,石油工業部命名這座“三線建設”的項目誕生,臨湘……陸城……路口——石油工業部長嶺煉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