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一章 曆史星空

20世紀朝鮮戰爭爆發至60年代,以巴黎統籌委員會為代表的西方反動勢力封鎖中國,妄圖將紅色中國扼殺在搖籃裏。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絞殺,共和國在艱難困苦中開展“三線建設”,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自主獨立的尊嚴。國人努力實現了石油化纖技術的突破,人們期望運用化纖原料緩解人民群眾的穿衣困難,解放軍總後勤部也期冀以此解決軍服麵料的供應問題。

◎神州晨昏

◎建三線石油人

◎東方紅太陽升

◎廢軍銜易軍服

1.神州晨昏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雲騰至雨,露結為霜。

——《千字文》

盤古,洪荒大地如同太上老君煉丹爐,金、木、水、火、土,就是那遠古混沌燃燒的元氣。

那時,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個團團,漆黑、寂靜、無光,毫無生息。天神——盤古氏揮舞大斧,電火雷閃劈開這團混沌……輕氣上浮,就成了天;重氣下沉,就成了地。

爾後,天每晝夜升高一丈,地每晝夜添厚一尺,盤古也就不停地白天長高一尺,夜晚長高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豔陽高照春光無限,地就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盤古就成了那頂天立地的英雄。

後來盤古逝去,巨大的身軀化作太陽、月亮、星星、土地、高山、河流、草木……這就是留傳萬古,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誰能說這不是遠古人類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呢?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就蘊涵化學衍化反應的顯赫功勳!

……鑽木取火、燧石取火;先秦煉丹術的鼎爐,天工開物的技藝;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都蘊含典型化學反應的使用。馬王堆漢墓文物,漢時紡織、染料、油漆高超的技能,凝聚了化學反應與人類進步的恢弘。

地處湘楚內陸的巴陵,早期也曾有礦物或天然氣化學反應的記載。光緒十七年《巴陵縣誌·輿地誌》六“勝跡”中曰:“火井,縣西十五裏與壕溝相近,有回祖洲,在洞庭北岸,岷山江南岸,一井大如箕,水常湧沸,土人以火引之,即焰灼弗絕,煎茶炊食皆可;亦蜀中火井之類歟。”[光緒十七《巴陵縣誌》卷之六——卷十二本。

]這應是嶽州古文獻較早記載天然氣燃燒的事例。

記得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忘記四個人,搞鋼鐵不能忘記張之洞,搞化工不能忘記範旭東,搞紡織不能忘記張謇,搞交通不能忘記盧作孚。”毛澤東提到的四位民族工業實業家,近代應數湘陰人範旭東的作為最具化學工業拓荒意義,毛澤東給他的挽詞稱讚他“工業先導,功在中華”。嶽陽這塊土地上化學工業的誕生,與清末民初嶽陽湘陰範姓家族相交集。

追尋中國化學工業的曆史,當年日本帝國大肆掠奪中國資源,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化學株式會社。1947年7月1日,東北大連化學廠、大連鋼鐵廠迎來了共產黨,蘇軍將兩個工廠進行了移交,一批中共黨員就成了職業化學工業人才。1949年解放戰爭奪取最後勝利的春天,賀龍老總來到大連化學廠視察。他說:“人民解放軍要過江了,需要你們每月生產20噸炸藥,準備過江用……”[《中國化工風雲錄》顧秀蓮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30頁。

]

從此,大連化學工廠——“大化”的工人,就伴隨著“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以翻身做主人的快樂和豪邁,為解放全中國努力奮鬥。

是的,大海作證——大連化學工廠,用東北人的堅韌、勤勞,用“海帶、玉米”的營養,用“豬肉燉粉條”式的理想,撫育滋養了一批中國化學工業的雛形。

石油煉化,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工業。

隨著石油化工裂解技術的進步、烯烴收率的提高,從裂解物分離、加工有機化工原料實現了技術突破,代表石油化工水平的乙烯產量飛速增長。以它為原料的有機化工、合成樹脂、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氨及其產品,開拓了人類石油世界的自由暢想。由於它既是“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又是“生活資料”的輕工業,它成了國防、工業、農業、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然而此時,中國化學工業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其差距實在太大。

1955年日本每畝播種麵積平均使用化肥25千克,中國隻有0.075千克;1955年全世界生產合成纖維26.8萬噸,日本產量為1.6萬噸,而中國是空白。1960年,美國乙烯產量達到247.2萬噸,英國30萬噸,聯邦德國22.8萬噸,蘇聯18.1萬噸,日本7.8萬噸,而中國1962年才有乙烯的生產能力5000噸。[《中國石油化工發展曆程簡明讀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32-37頁。

]

由此,一個利用煉廠氣為原料,通過裂解、分離技術,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及中間體,並以此為原料,生產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及其他石油化工產品的期盼,日夜縈繞在中國領導人的夢中。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政務院考慮化學工業布局及當時石油探明儲量主要在西北的條件,決定將蘇聯援建156個項目中的一座化肥廠、一座合成橡膠廠建在蘭州的西固城。1957年破土動工,兩廠合並成立了蘭州化工廠;1960年10月,中央決定在蘭州化工廠的基礎上擴大編製,成立蘭州化學工業公司(下稱:蘭化)。自然災害和蘇聯專家撤走之後,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鼓舞下,以煉廠氣為原料的5000噸乙烯裝置於1961年底建設成功,1962年元旦試車投產,中國終於產出了合格的乙烯產品。更為可喜的是1962年的5月和8月,聚苯乙烯和丁腈橡膠裝置分別生產出了本體法聚苯乙烯和國防戰略物資丁腈橡膠。

由此,揭開了中國石油化工生產的帷幕。

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英國引進五套石油化工、化纖裝置在蘭化建設,以配套成龍加速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這五套裝置是:采用釜式聚合法技術,年產低密度乙烯3.45萬噸的高壓聚乙烯裝置;采用溶液聚合技術,年產聚丙烯5000噸的聚丙烯和年產3300噸的聚丙烯纖維(丙綸)裝置;采用固定床氨氧化技術,年產丙烯腈10000噸丙烯腈裝置;采用硫氫化鈉一步法技術,年產腈綸8000噸的丙烯腈纖維(腈綸)裝置。這些裝置於1966年陸續在蘭化成功試車。

至此,蘭州化學工業公司作為中國第一個綜合利用石油原料,生產合成材料、化學肥料和有機化工廠產品的石油化工基地全麵形成。它的建設、發展過程,在出產品、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方麵,發揮了不可複製的先導作用,為中國石油化工規模生產的誕生、科研、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石油化工發展曆程簡明讀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39頁。

]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