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心懷感恩、感動與感激的人們,自紅塵和勞累中走向一座座墓碑,蒙塵的麵孔與心靈,接受淚雨紛紛的洗禮。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日子,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儀式。
過去每年的清明,父母都領著我們鄭重地去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墳掃墓,及至父母老了腿腳不利索了,任務就落到我身上,他們老早就念叨,生怕我搞忘了。對此我不甚理解,心想善待人生應是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人死燈滅,講究這些繁文縟節沒有多大意思。直到感受到老人們口傳身授中沉甸甸的分量,才逐漸認識到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的清明節,是長在我們心底的根,是深植在記憶中的思念,是精神上綻放的花朵。
見多識廣又崇尚傳統的父親告訴我:祭祀、踏青等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寒食節不生火吃冷食追悼亡者,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以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的不同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宋代以後,清明與寒食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祭祀風俗收歸名下,明清以後寒食節漸漸淡出節日係統,春上隻乘下一個清明節。可見,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演繹與升華,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
而今,父親離開我們也已經十年了,故園野鶴,歲月偷偷流走許多;荷塘殘月,縷縷哀愁縈繞心窩。每年的今日,我都要帶著妻兒來到他芳菲淒淒的墳前,送上後人無盡的思念。
清明,是父親的節日,是許許多多和父親一樣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裏人的節日。父親走了,他踏上了另一種旅程。他活在兒子的血脈裏,活在他深愛著的親人中間。此刻,天空比情人的低語還要陰沉,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悄無聲息地進行,父親接受著我們的祭奠、仰望與追憶。哲人說:沒有墓碑,就沒有朗誦者。回想父親的善良厚道、吃苦耐勞,想著他的恩德他的艱辛,一股熱浪遽然滾過周身。我願赤裸著雙腳永遠親吻他安息的蔥綠的土地。今天,我已經走得很遠很遠,但我不會忘記當初的出發。麵對父親的墓碑,我不僅有沉鬱的呢喃,還有奮發的豪邁。我要把握好每一天,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辦事,善待母親。每次掃墓歸來,我都覺得釋然和曠達了許多。
由此我想到,清明節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關聯,體現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它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此岸與彼岸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清明節無疑具有廣泛的民間根基。正因為如此,清明節已正式被納入法定假日。
清明節,留住中華文化的根,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