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詩法三十六講詩法三十六講
吳雲楠

第六講以小見大

上一講,我們講了以少總多,這一講我們講講以小見大。兩者的理

論精神基本一致,都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但彼此又並不

一樣,以少總多是詩歌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而以小見大則是詩歌形象化

的重要方式方法。

為了便於記憶掌握,下麵分三點來談。

一,以小景引發大景象。詩歌抓住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中喚起大的境界。明代的王夫之在他的《薑齋詩話》中說: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葉開時任好風”“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風正一帆懸”,“青靄入看無”,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柳葉開時任好風”出自唐代杜審言的《大酺》頸聯的下句:“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柳條上的嫩芽剛長出的稱柳眼,由眼聯係到開,正指柳條剛展新葉,任憑春風吹拂。這裏寫的是春風吹拂中的柳芽舒展,是小景。寫得細致而具體。從這小景中透露出春的消息,寫出了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景象,這不就是以小見大嗎?“花覆千官淑景移”是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頷聯的第二句:“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唐朝宮殿中種有許多花柳,眾官上朝時站在花下,所以說“花覆千官”。“淑景”指美好的日影,“移”是日影移動。上朝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花下看到日影移動。這也是寫具體的小景,從中反映出唐朝百官上朝時的盛況。王灣《次北固山》的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風正”指風順,所以一帆高掛。這裏寫的是小景,從中顯出在大江之上行船闊大的景象。王維《終南山》的頷聯:“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青靄是一種淡淡的雲氣,遠看有,近看無。寫“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是小景,但這種景象隻有在極廣大的山區裏才能看到,所以通過這個景象寫出終南山區的廣大,也是即小見大。

下麵,我們再看一首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的生活情景和淒涼的無奈心情。前兩句描繪出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螢火蟲總是生在草叢之類的荒涼的地方。如今,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可見宮女的生活多麼淒涼!再者,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隻好以撲螢來打發時光,緩解她那孤獨淒清的心情。第三,宮女上手中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的,秋天就沒有用場了,所以古詩裏的秋扇比喻棄婦,它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係在一起。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就是這樣。杜牧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冷落的命運。

第三句,“天街夜色涼如水”,“天街”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表示夜已深沉;可是,宮女依然坐在石階上,仰看牽牛星和織女星。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內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真摯愛情的向往,滿懷心事都在這簡單的久坐舉頭仰望之中了。詩中雖然沒有一句抒情議論的話語,但宮女那種細膩而複雜的情感卻見於言外,事情雖不大,但它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二,以小事暗示大主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小事和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古典詩歌以小題材寫大主題是常見的藝術手法。長詩是如此,律詩也是如此,絕句尤其適宜運用這一手法。唐代韓翃的《寒食》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的前一天(有說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隻吃現成的食物,所以名為

寒食。詩的第一句展示出寒食節長安迷人的風光:暮春時節,嫋嫋東風,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第二句專寫皇城風光,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禦柳”的一個鏡頭。這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敘。那麼,三四句就是一般景象中特殊的情景了。就在這禁火的日子裏,宮中正在傳燭分火。蠟燭的輕煙最先散入“五侯”之家。《後漢書·單超傳》載漢桓帝時,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同日封侯,世稱“五侯”,其後便成了寵臣的代稱。詩寫的是寒食節的尋常景象,是生活中的小事——傳燭分火,卻表現了重大主題。借漢諷唐,譏刺宦官集團,反映了當時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這種以典型的生活小事反映重大社會內容,不就是能以小見大嗎?又如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

詩的第一句,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淡雅的水邊夜色,創造出一個具有特色的環境氛圍,

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為上句的景色點出地點、時間,具有鮮明的個性,具有典型意義;後三字引出“商女”及後麵的“亡國恨”、“後庭花”。這七個字承上啟下,聯係全篇,詩人構思的細針密線,可見多麼精巧。

值得注意的是,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它的人的趣味而定的。如此說來,“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座中的欣賞者,也就是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又叫《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製的樂曲。靡靡之音早已壽終正寢了,現在有人不以國事為念,竟然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是多麼令人氣憤和無奈的事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在婉曲輕巧的風調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概。寫歌女唱歌是平常的小事,然而在這小事背後,卻反映了官僚貴族聲色歌舞、醉生夢死的腐朽空虛的靈魂。人們借此也看到了晚唐社會的某個荒唐的側麵。

三,以小物寄托大道理。錢鐘書先生在他的《談藝錄》中說:

有形之外,無兆可求,不落跡象,難著文字,必須冥漠衝虛者結為風雲變態,縮虛入實,即小見大。

有抽象的道理,直接說出來,詩味寡淡,如果用具體的景物來表達,以小景物象征大主題,往往詩情濃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典詩歌中的詠物詩,多數是象征性的,是有所寄寓的。其中有的包含了重大的主題思想。例如黃巢《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在詩中,他發泄自己生不逢時的怨氣;並以司春之神青帝自擬,要使菊花和紅極一時的桃花,同在春天裏一起開放,寄托了要改變現實的叛逆精神。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題的是菊花,表現的卻是豪邁的氣概,大膽的思想。他的另一首《菊花》詩說: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讚頌了菊花開在百花凋殘的寒秋。這裏寄托了自己有朝一日要出人頭地、壓倒當權者的意念。前兩句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零落)放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比,形象的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敢堅定的精神風貌。三、四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滿城菊花,帶著黃金盔甲,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鬱的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占盡秋光。小小的菊花被他賦予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風貌,寄寓著他的豪邁的氣概,戰鬥的氣息,勝利的前景。

下麵再講兩首詠物絕句。先講唐人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以地名為題,實際上是一首懷古詠史之作。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曆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如此重大的題材,怎麼寫的呢?詩的開篇借一件古物興起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歎。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埋在水底沙中,幾百年後被人發現,還沒有被時光消蝕掉。經過磨洗,能確定是赤壁之戰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的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大搏鬥中的人物,從而寫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

再講講明人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人與鄭成功齊名的南明抗清人物張煌言有兩句詩:“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這裏,“於氏”是一位與嶽飛齊名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位廉潔、正直的清官。這是他十七歲時寫的一首對石灰的讚歌。《石灰吟》,通過對石灰的燒製過程的擬人化的描寫,表達了他不怕艱險、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誌向。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誌。表麵上寫石灰,實際上是寫人,寫自己,表達自己要以石灰為榜樣,能經得起任何嚴酷的考驗,不怕千難萬險,做一個堅強的人,清白的人,正直的人。小小的石灰,貌不驚人,可一旦擬人化,注入自己的情感,便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同時這也成為以小見大詩法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後講一首當代人寫的七律,作者黃俊卿,它的題目叫《茶館》:

春風滿座溢清香,海論山談聚四方。

藥石醍醐評國事,牢騷塊壘滌詩腸。

無須心悸金箍棒,再沒人糾辮子長。

為問何來天地闊?鄧公關閉一言堂。

作者歌頌的是鄧小平,但避開一般人“大題大作”的做法,沒有從“總設計師”的角度去寫,諸如“一國兩製”、“紫荊花開”、“春天故事”、“南巡講話”等較為空泛的詞語,不是從大處著手,而是選了一個小事物、小場景:茶館。前六句寫茶館多方麵、多角度狀況。尾聯一問一答,歸到正題,點明主旨。“為問何來天地闊”,問得醒目,問得新穎,問得深刻。“鄧公關閉一言堂”,回答幹脆,顯得警醒,顯得精辟。這裏可見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