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清道光末年,著名彈腔藝人湯大樂與其兄回歸故裏德安高塘鄉湯家畈村,組織湯家戲班,以“徒弟戲”的方式在家鄉傳授彈腔戲。隨著影響逐步擴大,湯家戲班通過不斷改造、完善,集漢調、宜黃腔、昆腔、青陽腔之精華,並結合德安地方土語小調,形成了一種別具風韻的地方傳統戲劇。因戲文多是整本袍帶戲,且德安又地處贛江下遊的西河流域,故當地百姓稱其為“西河大戲”,整理演出的戲本有《銅橋渡》《林衝夜奔》等三十餘出。
湯家戲班初建時,隻是逢年過節在本村搭台演出。隨著影響逐步擴大,湯家戲班於清鹹豐初年從徒弟戲發展成為專業戲班——“西河班”。隨著西河班對外演出交流的增加,德安西河大戲逐漸在周邊縣(市)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喜愛。戲班演出時間也日漸增長,上半年正月十二過後,戲班人提前做清明祭祖祠,十五過後戲班外出,到了陰曆六月二十四回家歇伏;下半年到七月十五,又開始外出演戲,直到臘月二十四才回來過團圓年。正是“夏去而秋來,南征北剿;冬暮而春至,東奔西馳;學業精,世人堪羨;營謀足,自覺倡懷。”
20世紀30年代,抗戰軍興,為修築戰地工事,戲班將搭台用的台板、台椅全部捐獻。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1950年德安西河大戲業餘劇團又正式成立了,並開展了西河大戲演出活動。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河大戲被禁演,業餘劇團再次解散。1978年,在黨的“雙百”文藝方針指引下,高塘湯家畈的群眾自籌資金,再度組織了業餘劇團,把德安西河大戲這一曆史劇種傳承發展起來。
20世紀70年代,該劇種經專家鑒定正式定名為“德安西河大戲”,並載入《中國戲曲辭典》,為我國古老的四大劇種之一,是“黃皮”大家族中的一員。
德安西河大戲具有特定的音樂唱腔、表演身段譜、角色行當體製、臉譜扮相體製、演出習俗等,獨具特色:
1.德安西河大戲唱腔以二凡、西皮為主,腔調具有高亢、奔放、渾厚、質樸的特點。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每句押韻。西皮正板、慢板因受漢劇影響,於光緒年間將頂板(板頭唱)改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在多數大本戲中,第二出皆唱二凡八板頭接正板,以為宜黃戲的遺風。另外,西皮、二凡唱腔中過門長而“花”,演唱用嗓與贛劇相似,正生老生用本音,淨用“邊”音,小生、旦角同腔為“側”音,真假嗓結合,尾音高八度。男女唱腔拖腔較短,中間多有襯字,其中,女腔亦不乏細膩委婉之情。劇目集中於三國、隋、唐、宋、明等朝代。
2.德安西河大戲的表演古老簡樸,仍保持“報台”“登二場”等傳統演出方式。
3.德安西河大戲具有特定的角色行當體製。角色分10行,其中生行占5個,老旦不作正行當。
4.德安西河大戲的臉譜具有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個性突出的特點。扮裝色彩以紅、黑、白三色為基本色調。10個行當中尤以淨角臉譜扮相最為複雜多樣,以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個性;另外,同一人物在不同戲中臉譜各有不同;德安西河大戲的臉譜還有一點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忠良武將要戰死時,則在鼻翼兩側加黑點。
5.德安西河大戲有著獨特的演出習俗。在祖祠堂裏安放著祖師爺“樂王”的神位,每次外出唱戲,或者是唱戲回來,都先進祠堂拜過祖師爺後,方能啟程或回家。戲班在外演出沒有“樂王”神位,就在後台的牆壁上,用白粉寫“開台大吉”四個字,以代替向“樂王”神位拜祭。
德安西河大戲曆史悠久,是中國戲曲藝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繁衍出的眾多戲曲劇種之一,在贛北地方戲曲中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以及以下重要的價值:
1.社會價值。德安西河大戲深深紮根農村,成為農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代代相繼,廣為流傳。德安西河大戲又是贛北一個獨具風格、影響較大的地方劇種,流傳區域以德安為中心,並在鄰近各縣、鄉鎮廣泛流傳,深受廣大農民喜愛。另外,優秀的民族民間地方戲曲藝術是組成中國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一個國家、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民族自尊、自強、產生向心力的源泉,是協調民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2.藝術價值。傳統戲劇德安西河大戲唱腔以二凡、西皮為主,屬板腔體製的戲曲劇種,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演出形式。西河大戲獨具特色,表演簡樸生動,武打動作粗獷,融合進民間拳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動作節奏感強,姿態優美剛健,念白一般為中州韻雜本地方言,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3.文化價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過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德安西河大戲,對於研究德安古代戲曲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既可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又可通過生產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營造有益於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環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2010年,德安西河大戲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