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武寧采茶戲

,習稱“武寧茶戲”,是贛北一個獨具風格影響較大的地方戲種,為江西省優秀地方劇種之一。按其藝人師承關係和兄弟劇種之間的淵源關係推算,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其孕育期可推算到明末清初。

武寧采茶戲最早起源於“茶歌”即“采茶調”。唐宋年間,武寧縣境內盛產茶葉,農民在墾荒種茶、鋤茶,特別是清明時節摘茶時,都時興唱采茶歌曲,如《十二月揀茶》《倒采茶》《姑嫂摘茶》等茶歌。明末清初,縣境內設有茶莊、茶坊、茶行多處,這時茶歌已形成一種小曲,有故事情節和敘事唱詞,並開始有唱本傳抄,在采茶和揀(製)茶過程中廣為流傳。當時,武寧盛行一種被稱為“唱生”的民間藝人,就收集這些唱本,經練唱後到茶坊賣唱維生。這是一種沒有表演的坐唱,群眾稱“板凳曲”,賣唱者由一到二人,配上牙板、漁鼓,一人頂唱兩人或幾個角色,形成了茶戲的雛形。後來逐步發展為有表情動作的小旦、小醜的二人小戲,而後又有小生加入,因此茶戲稱“三腳班”。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創新和移植,茶戲擴大到六七個人的半班階段,再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

武寧采茶戲的音樂唱腔極其豐富,可分正腔、花腔、雜調三大類,它們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優美,通俗易懂,有濃鬱的地方氣息。按傳統板腔可分為九板十八腔。武寧采茶戲唱腔的特點是下旋音多,善於表現訴說、悲哀、哭泣等感情。武寧采茶戲最主要的骨幹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頂板起唱,鑼鼓伴奏,整個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檢板句(三、四句)、中韻句(五句)、落板句(六句)6個樂句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可以無限反複,能唱大段的敘事唱詞,因而成為主要的骨幹唱腔。

武寧采茶戲的傑出價值主要表現在:1.采茶戲發展時間長,傳播地域廣,板腔體多,具有獨特的風格、個性,被列為江西省四大地方戲之一,唱腔體係豐富嚴謹,極富學術研究價值;2.采茶戲在武寧民間基礎雄厚,戲班子眾多,群眾喜演樂看,至今全縣鄉鎮村劇團有100多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3.采茶戲能夠給群眾帶來美的藝術展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業餘文化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4.武寧采茶戲是我國眾多優秀地方戲種之一,是一種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為了更好挖掘、保護、傳承好武寧采茶戲,武寧縣製定了《武寧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將武寧采茶戲列入重點保護項目;通過政府資助創辦民營采茶戲劇團,並組建武寧戲曲協會指導全縣戲劇活動開展,特別是通過戲劇進校園活動,建立了采茶戲傳承基地,進一步加大了傳承力度。2009年,武寧縣將采茶戲錄入了全縣中小學音樂教材,在全縣進行傳承和普及。

2008年,武寧采茶戲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