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永修丫丫戲

丫丫戲起源於商業小鎮吳城鎮,發源於明末清初江西農業經貿市場,為“板凳坐唱”的遺存,故其劇目題材、人物感情、藝術情趣無不受到市民娛樂的影響,是一種介於城鎮與鄉村的戲曲樣式,保留了眾多曲藝與戲劇原始生態的藝術元素,對於認識和研究民間小戲劇種的形成、衍變與發展進程有著珍貴的史學價值。其服裝、道具都是農民自裁自製,簡單而美觀,蘊藏著民間圖畫、造型、刺繡等工藝美術價值,別有一番天然美學趣味。

丫丫戲是江西新近發現的一個民間小戲劇種,長期以來湮沒於贛北古城永修縣的農村。在那裏,沒有職業班社,沒有專業演員,卻家家有抄本,人人會演唱。逢年過節,鑼鼓一響,三五農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戲劇。劇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頭紮兩個丫丫小髻,飾以豔服,娛人耳目,因此,本地人習稱為丫丫戲。

位於永修北端的吳城鎮居楚頭吳尾之出口,扼江西水路之咽喉,自古以來即為江西省南北通衢之要道,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宋以後,吳城鎮就是江西最大的水上物資聚散的港灣,享有“裝不完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讚譽。這裏商賈雲集,貨貿繁榮。清乾隆年間,與浮梁縣景德鎮、清江縣樟樹鎮、鉛山縣河口鎮並稱江西四大名鎮。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營造了特有的商埠文化環境。外籍商人為了捍衛商業利益,開展商業活動,聯絡同鄉感情,紛紛組織商業公會,建造同鄉會館。清末吳城商業會館已達48座,如全楚會館、山西會館、浙寧會館、廣東會館、安徽會館等等。一座會館,一座戲台,南腔北調,交相融彙,台內台外,娛樂聚唱,的前身板凳曲即萌發於此。

早期的民間藝人三五成群,常在街坊店鋪為商人們娛樂坐唱,沒有管弦伴奏,隻以鑼鼓助節。表演短小精悍,名為板凳曲,所唱曲目皆為民歌小調、花鼓采茶,有戲有曲,又稱板凳戲。大約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脫離板凳,搬上舞台,化妝演唱,但劇目、音樂和表演形式仍然保持著坐唱時期的原始麵貌。至今角色行當尚無定名,小生稱上首,老生稱白須,大花叫大王,小醜叫小子,正旦稱小姐,花旦叫丫鬟。

丫丫戲表演身段極其簡單,生行揮袖,旦行搖扇,醜行奔跳,淨行跨步。故友相逢三跪三拜,夫妻分別相擁相抱。舞台調度僅有左右插花、捋須抖袖、原地跑馬、對坐演唱。以聲傳情,而無舞蹈配合。

丫丫戲劇本結構別有一格,全劇不分上下場,人物角色即上即下。景物變換隨著說白唱詞而隱現,忽廳堂,忽郊外,忽山寨,忽金殿。人物行動與表意全在唱詞對話中交代,唱多白少,有時一場戲一唱到底。縱觀丫丫戲的文學劇本,純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說唱劇。

丫丫戲以鑼鼓開場,以鑼鼓托腔,一句唱腔,一陣鑼鼓。據老藝人說,若在丫丫戲唱腔中加入胡琴伴奏,就會翻調,隻有鑼鼓幹唱,才能字正腔圓。一台鑼鼓一台戲,正是丫丫戲的藝術特點。如今丫丫戲仍處於說唱向戲曲衍變的原始形態之中。

丫丫戲在“板凳戲”階段,以發源地吳城鎮為中心,傳播於鄰縣武寧與靖安兩地,當地稱為板凳曲或坐堂班。丫丫戲形成後,便向本縣鄉鎮流布與傳唱,遍及虯津鎮、白搓鎮、艾城鎮、燕坊鎮、梅棠鎮、三角鄉、九合鄉、立新鄉、灘溪鎮、江益鎮、吳城鎮等十餘個鄉鎮,以及德安、武寧的邊界村落。如今仍有十餘個丫丫戲業餘劇團,分布在鄱阪下岸村、鄱阪江家村、麻潭上坊村、麻洲村、宅田村、麻潭葉家村、麻潭下房村、高橋村、餘家窪村、朱家村、廖家村、栗山村、易家河村、三溪橋村、符南村等地。丫丫戲大小劇目四十餘出,如《界石鐘》《七層樓》《黃婆井》《紅蓮寶》《三畝地》《拾棉花》《打底勸夫》等。

2014年,永修丫丫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