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德安潘公戲

起源於北宋乾德年間(968),從京都汴梁開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帶來了都城勾欄瓦肆中的歌舞雜劇花棚會。這種歌舞雜劇,當地人也稱為鑼鼓太公戲,或叫潘太公遊春。

至今,德安縣境內還流傳著潘太公的故事。宋太祖在位時,潘氏有三兄弟,即淳美(中書太師、武惠王)、淳騫(晉平王騫公)、淳琳(魯惠候琳公),都在朝廷任職(見《潘氏宗譜》首像圖),原籍河南開封人氏。“惟騫公勒命永鎮江州(九江)”,“美、騫、琳三公,唯騫公遷九江湓浦港”(摘自《潘氏宗譜》卷首序一頁)。但因騫公沒有後代,其長兄淳美公過繼一兒給騫公為兒子,名道文。道文又遷武寧南阜,生三子:崇表、崇愛、崇佑,而後這三兄弟又遷往九江、瑞昌、德安等地,“聖地分野而居,星羅棋布,延延綿綿,不下千百萬戶”(摘自《潘氏宗譜》卷首序二頁)。因此,德安潘氏家族祖籍河南,是潘淳美的後代。

後傳說有一地方草寇叫長矛,為非作歹,騫公領兵奮起伐賊,但因年邁難以抵敵,節節敗退德安愛民鄉朱林下桂家,被長矛打入河中險些喪命。當地百姓見此情景,組織人馬救起騫公,熱情款待,騫公感動萬分,故稱朱林下桂家是自己外婆家。後騫公開荒種田,驅趕野獸,為民治病,百姓十分愛戴,並為其修建祖堂,提醒後世永不忘懷。

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十五,德安縣桂、胡、李、陶四大家族十二個村莊都要舉行花棚會,白天遊春、祭祀,晚上演劇聚樂。晚上整場表演約需兩小時,演出9場節目,一場節目為一個段本或一段,每個段本大約10分鐘左右,主要包括杖頭傀儡與麵具化妝兩種表演。表演風格奇異獨特,集歌、舞、唱、做、念、打藝術表演手段於一體,有場次故事、人物角色。

表演前,先在祖堂內拉起一塊藍色的布帳作為表演區域,從中間對分開,棚上開口處配有紅布黑字,寫有“大顯威靈”,當地稱布帳為“花棚”。棚上有木偶表演,棚前有麵具表演,演員從布帳中進出表演。人物上棚前先由演員合念一段誦詞,再在鑼、鼓、笛三樂器的音樂伴奏下演出節目。棚上的傀儡表演,由一兩位演員分別用左手撐杖頭傀儡,右手握著傀儡的兩膀在布帳內左右搖擺,翩翩起舞。棚下由演員戴著不同顏色的大小麵具隨著劇情在布帳的中間出入,或舞刀劍或翻杠踏蹺,或跳或舞,但都不開口,其唱念全由場外一個叫“參軍”的代唱代念。口白為五字帶一個“吔”,或“呐”“呃”“喀頁”,七字帶一個“啊”聲,形成前五後七對應。如“開山保斷,綠鬼上棚”的口白,其句型與字數,前五後七,這些口白句子的特點與唐代的五言七絕是相通的。布帳後台時而有鑼鼓擊點和歌聲幫唱。

德安潘公戲以請神,驅鬼,捉蛇,尋醫,關公打大刀,豎楊樹樁,單、雙杠翻杠,倒立雜技,拜天拜地四方朝拜等表演形式,祈求安康、太平、五穀豐登。所唱段子的音韻都是儺歌《柳七娘子遊春》音韻的主旋律:,並貫穿於表演的全過程。可以說,儺歌是潘公戲音樂之魂。

德安潘公戲保存了唐代的音樂、宋代的雜劇、街市的傀儡歌舞,是宋代肉傀儡的遺存。它有完整的文學劇本、原始的表演形式、珍貴的傀儡造型和古樸的戲劇麵具,是一份極其難得的原生態文化遺產,對於認識宋金時期的演劇風貌和中國戲曲發生發展的曆史演變,有著活態與靜態的雙重文化價值。

2011年,德安潘公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