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傳統戲劇

青陽腔

青陽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間,弋陽腔流入安徽青陽後與當地流傳的戲曲聲腔、地方語音、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結合而成的曲種,於明嘉(靖)、隆(慶)、萬(曆)(1522—1610)年間進入湖口流傳至今。

湖口縣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西瀕鄱陽湖,交通便利,商賈輻輳,文人薈萃,戲曲盛行。青陽腔傳進湖口後,很快便深受群眾喜愛,流傳盛廣。並與當地流傳的彈腔戲、饒河戲、文曲戲、采茶戲、黃梅戲、木偶戲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競爭,促進了湖口縣戲曲文化事業的發展。湖口縣12個鄉鎮、121個行政村、30萬人口,最盛行時竟然擁有110多個村級農民劇團,其中青陽腔劇團就有48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西省戲曲之鄉”。

由於老藝人相繼謝世,青陽腔技藝已少有傳人。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家中隻剩老人小孩,無能力演出。日新月異的現代文化、生活,不斷衝擊和侵占了青陽腔的生存空間,使青陽腔出現了萎縮、滑坡趨勢,嚴重威脅著它的生存與延伸,麵臨瀕危狀況。自1982年起,湖口縣委、縣人民政府對青陽腔采取了搶救保護等一係列措施,使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之花又重獲了新生。

青陽腔不僅在湖口縣生根開花,還流傳至贛北都昌、彭澤、星子、瑞昌等地,而且傳遍近半個中國,影響了川劇、湘劇、徽劇、贛劇、清戲、京劇、黃梅戲等戲曲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青陽腔“滾調”的出現,使戲曲發生了重大變革。同時,它還傳承了明代古戲曲藝術遺風,延續了明代古青陽腔遺脈,對於我們研究探討明代流行的各種曲集以及它們所代表的聲腔和現在各地高腔劇種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在國外眾多國家級圖書館裏,發現了明代極其珍貴的青陽腔資料,標誌著青陽腔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而且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6年,青陽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