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永修民歌

永修地處九江市西南地區,古艾地,至今有兩千年曆史。西與武寧接壤,北與德安、共青及廬山市毗鄰,東與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義、新建等縣(區)。東部臨湖,水網縱橫,漁業興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綿綿起伏,往東盡是平原,農業發達;西部高山疊嶂,林木繁茂,蜚聲海內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於雲居山中。修河從湘、鄂、贛邊境向東南穿流,經本縣吳城注入鄱湖,古有“裝不完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說。

悠久的文化,獨特的環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豐富多彩的。吳城有排工號子及起肩和拉木頭號子;全縣流傳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馬口、灘溪、雲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選為第十五屆全國青歌賽規定曲目。小調遍布本縣,分生活小調、坐唱小調兩類,南、北與戲曲互有來往,《閨女選郎》等生活小調最顯泥土芳香。

永修民間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故燈彩活動十分盛行,分鑼鼓燈、歌舞燈兩類。燈歌中的《紅花滿山開》1957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蘇聯廣播,國慶十周年入選進京獻演,1960年又由王震邀請進中南海演出。風俗歌中的《哭嫁》《照轎》,似哭似唱,音調係一句伸縮尾而成,鄉土氣味濃。兒歌有搖兒歌、牛歌等,牛歌係鄉間放牛伢兒的歌曲,除學用山歌腔外,口語化的“三聲腔”最能表現兒童天真活潑的性格。生活音調又有叫賣音樂及吟詩調等。永修民歌主要流傳在永修縣及比鄰的武寧縣、安義縣、靖安縣等周邊地區。

民歌是勞動的頌歌。當年,吳城排工高喊震天動地的號子,拚力而作,每年輸送木材百萬立方。一代代農民在艱苦的農事勞動中,白天把民歌當茶飯,夜晚把民歌當被窩,戰天鬥地,換來糧棉豐收。而新民歌《紅花滿山開》係永修傳統民歌《賣花調》與《上山調》嫁接填新詞而成,說明創新是民歌發展的生命。

永修民歌是人文地貌的名片,歌唱吳城,記住往日的輝煌,又聯想候鳥樂園;歌唱雲居山,激發人們上千年古刹真如寺一遊。

2016年,永修民歌被列入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