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都昌民歌中的一種民間小調,多采用徵調式和徵商結合的調性處理,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明末清初,都昌燈歌開始在都昌鎮、土塘鎮、徐埠鎮等地傳唱,晚清時流傳甚廣。都昌人喜歡在正月十五鬧花燈時載歌載舞演唱這類燈調民歌,故稱為燈歌。
都昌燈歌多是以展示男女情愛和敘事抒懷為主的一段體曲式的民間小調,采用獨唱、對唱的歌唱形式,歌詞通俗易懂,情感樸實真切。一般為二四拍,也有間隔插入三四拍,音樂處理上多運用顫音和上下滑音,旋律動感性強,特點鮮明。在全縣廣為傳唱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有《姑嫂望郎》《紅繡鞋》《姑嫂觀燈》《夫妻觀燈》《染圍裙》《賣棉紗》《補背褡》《打櫻桃》《十繡荷包》《奉香茶》等,許多曲目久唱不衰。
其中的《姑嫂望郎》是一首兩段體的敘事民歌,在音型結構和旋律處理上獨具特色,全曲以十二個月開什麼花為主線,“姑”唱單月,“嫂”唱雙月,借花抒發對出門在外的哥哥和丈夫的思念之情。20世紀50年代初期,盲藝人黃昌冬懷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抒發對新社會新生活的熱愛,在行走鄉間時,把《姑嫂望郎》中“姑”唱的曲調和歌詞,稍作修改,加以襯詞襯句擴充句幅,全曲3段共19字,以《奉香茶》的歌名自拉自唱,開始在都昌鎮和周邊鄉鎮傳唱。《奉香茶》仍屬一首徵調式民歌,不同於《姑嫂望郎》的是,該民歌多處運用顫音和上下滑音的處理,曲調更加優美動聽,加之樸實無華的歌詞,通俗易懂,極富感染力,一經傳唱,便受到大眾的喜愛。
燈歌在江西眾多傳統音樂作品中很有代表性。1959年3月,《姑嫂望郎》、民舞《紅繡鞋》《十繡都昌》等6個節目參加江西省群眾文藝會演,分別獲得演出劇本、表演、演奏獎。1960年4月,《姑嫂望郎》、民間舞蹈《打岔傘》、民間舞蹈劇《紅繡鞋》參加全省民間藝術會演獲獎。1978年,新一代傳承人邵愛群參加全省民歌演唱會,都昌燈歌《奉香茶》獲得優秀節目獎,並在省廣播電台錄製唱片,作為《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1985年,《奉香茶》作為對台廣播曲目,在省電視台重新錄製專題節目對台播放。1980年,《奉香茶》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農民業餘調演,獲優秀節目獎。同年,瑞昌民歌手朱娥蓉赴中南海演唱《奉香茶》受到高度讚揚。1983年4月,都昌民歌手江新娥出席全國聶耳音樂年會,在廬山演唱了《奉香茶》《選花樣》,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奉香茶》同年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刊物上發表,《姑嫂望郎》《奉香茶》均收錄於《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
2014年,都昌燈歌被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