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地處贛北通衢地帶,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尚書·禹貢》:夏禹治水,“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據蔡沈《書經集傳》,敷淺原即今之德安縣。係民間音樂類山歌體係,流傳較為廣泛,流行地區主要在德安縣的西北和東北片區。
德安農事歌是德安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不斷創造、豐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原生態歌謠,在江西民間音樂中獨具特色,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民間音樂發展史及地方民間音樂發展史都具有一定的曆史文獻價值。
德安農事歌形成於明朝,盛行於清朝,由勤儉歌、思勤歌、薅麥歌組成。據民間老藝人說,清朝康熙年間,湖北災民逃到德安,靠賣唱乞討為生,將湖北的薅草歌傳到德安,後逐漸被德安民間藝人所吸收,並將其融入當地民歌中,形成後來的薅麥歌。秧田歌盛行於清代中後期,據清代德安縣誌同治十年刊本劉性敏《田家詞》中載:“一年農事重栽禾,曉起家家作鏵鑼。送饋小鬟憨太甚,見人也學唱秧歌。”由此可見清代中後期秧田歌在德安流傳的盛況。勤儉歌的具體形成年代現已無從考證,但據民間老藝人說,祖輩幾代都會唱勤儉歌,一代一代口傳心授,傳承下來。民國時期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勤儉歌和小調十分流行,大家你唱我和,特別熱鬧,特別帶勁,是在田裏勞作時解乏提神的有效方法。
德安農事歌融合了民間土語小調,語言形象生動、詼諧幽默,歌唱農時、節令、風俗及曆史人物,寓教於人,謳歌勤儉、斥責懶惰,讚美英雄人物,追求幸福理想,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和等,沒有鑼鼓或旋律器樂伴奏,一般是在田間地頭勞作時而唱。演唱風格既有高亢、奔放、渾厚、質樸的高腔,又有嘹亮、悠揚、優美、樸實的平腔,拖腔悠長,旋律優美。
音律上屬五聲徵調式,強調主音上方五級,強調音一般出現在句中轉接處或上句尾;歌曲形式均為多段歌詞分別套唱同一旋律的分節歌,詞體結構多為七字五句體,僅薅麥歌為五五七七字長短句體;內容樸實,鄉音濃厚,饒有地方特色,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2011年,德安農事歌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