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縣誌·重修望湖亭記》載:“吳城,楚尾也,而吳頭枕此。”曾經的木材聚散重地永修縣吳城鎮,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吳楚文化和勞動環境影響,應運而生,盛於嘉慶、道光年間,傳唱至今。
吳城排工號子是世代排工作業時脫口傳唱的原生態號歌,產生於紮排、放排的全過程,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同的勞動,有不同節奏的號子,大體按工序可分為紮排、撈排、倒梁、扛排、拉排、傳纜、絞車等。
紮排號子:是排工將木頭紮成底排的號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勞動唱詞。
撈排號子:是幾個排工一同用鐃鉤將飄浮在水麵上的木頭先沉下水,再借著木頭的浮力,由一人領唱眾人和,齊心協力將木頭迅速鉤上底排。
倒梁號子:是排工將木排的首、中、尾用纜繩把橫梁緊緊紮牢協力清唱的號子,倒梁目的是防止木排過急流險灘時被衝散架。
扛排號子:是當木排擱淺時,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細的木頭伸進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勁撬動木排的號子,這種號子聲音低沉渾厚,聽之令人有抑婉淒然之感。
絞車號子:是排工放排前搖動絞車起錨準備運行時所唱。
扛排、撈排、傳纜、絞車等一係列體力活,講究的是分工與合作,需要大夥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種勞動號子,主要是用來統一指揮、協調動作、鼓舞士氣。
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一領眾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聲則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氣息濃厚,節奏鏗鏘,音調粗獷,氣勢豪邁。歌詞有兩字、五字、七字句,間以襯句連接和擴展,它們都與勞動的力度的強弱、動作的快慢相關聯。曲調的特點一般是用材較少,結構上常用一個單一樂節或樂句加以多次變化重複,句幅較短,簡潔明快,大多用一個基本統一的節奏型,貫穿前後。
吳城排工號子是江西民間音樂海洋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與觀賞價值。1951年,江西人民廣播電台委派音樂專家專程到吳城采風,搜集整理排工號子,並製作成專題音樂節目,在全省播放。1959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吳城排工號子參加了開幕式文藝會演。1964年,吳城排工號子參加了全省農墾係統文藝會演。1980年,吳城排工號子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1989年,上海舉辦長江流域文藝調演,永修儲小軍演唱的吳城排工號子博得觀眾滿堂喝彩。
2010年,吳城排工號子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