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民歌大多數是單曲體,也有一部分聯曲體,而秧號就是由十幾首曲牌組成的聯曲。其中的插歌大多來源於燈歌、小調。單曲體經發展變化,已萌生出二段體和三段體。其曲體基本形式是│AB│ABC│或│ABC│AB│。這些曲體實質上都是多段體的回旋曲體。如秧號《姐兒打扮撿棉花》《一個雞蛋兩個黃》等。秧號中的行腔唱調是瑞昌民間的傳統唱法。俗話說“以字行腔、腔多字少”,“以調唱字、調少字多”。像秧號中的領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均稱之為腔,如秧號《齊動手開秧門》《一下田來歌一聲》等。在秧號中以數說性的燈歌、小調演唱稱之調。行腔大致有單歌形、呼應形、疊置形、綜合形四種形體。屬呼應形,即一人領唱、眾人呼應。
瑞昌秧號的曲式結構,最常見的是兩句式和四句式構成的曲式,也有各種變體。二樂句是瑞昌秧號曲式的基礎,四樂句和其他某些曲式樂段,一般都是二樂句的變化、發展和擴充。四樂句的樂段結構在秧號中運用較多,並內含“起、承、轉、合”的功能作用,形成較完整的音樂形象。秧號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一句式的變體曲式。一般是用“襯字”和“襯句”形式,運用上、下句詞體反複套唱。雖然形式短小,但展示了完整的音樂構思。如《今日扯秧今日插》(斬歌·散秧)《山歌不唱把牛牽》(斬歌·開秧禾)《齊動手開秧門》(扯秧號·落田響)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瑞昌文化館收集到的瑞昌民歌(含秧號)有數百首之多,其中秧號六十多首,但由於曆史原因,這些民歌資料都沒有保存下來。1978年,因編輯《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需要,文化館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對瑞昌民歌秧號進行了全麵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曆時7年,共收集原始民歌資料三百多首,其中秧號38首,編印成《瑞昌民歌集》。
瑞昌民歌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隆慶瑞昌縣誌》記載,瑞昌素有“興行弦歌,之聲不絕”的風俗。瑞昌秧號亦稱“田歌”,屬瑞昌民歌中的一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多變,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音樂特征。《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收錄瑞昌秧號29首。瑞昌秧號作為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實踐中產生、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民間歌曲,已經有上千年曆史。
兩宋時期,隨著商貿經濟相互交往和流動人口增加,促進了瑞昌當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間音樂發展,民歌秧號在此基礎上產生融合、衍變。古時,江西茶葉生產發達,主要茶區分布在贛北、贛東和贛南,每逢穀雨季節,百姓上山采茶,耕田種地,一邊勞作,一邊唱著山歌、秧號,鼓舞生產勞動熱情,調劑精神生活,表達思想感情。這種民歌小調生動活潑,委婉動聽,充滿了田園勞作的生活氣息。
經過數代藝人挖掘、整理和傳承,瑞昌秧號已形成濃鬱的地方風格和音樂特征。幾百年來,秧號一直流傳於境內的農田耕作區域,如南片有橫港、範鎮、洪嶺,中片有大德山、洪下、高豐,北片有橫立山、南陽、夏畈、黃金、碼頭等。各地秧號號頭較多,演唱風格各具特色。據曆史記載,清嘉慶年間,秧號就在夏畈一帶廣為流傳,到了晚清,朱普讚為秧號第一代傳承人,其子朱樸義、孫朱美海分別為秧號第二代、第三代傳承人。20世紀50年代,朱美海授徒傳藝談際洪,談際洪遂為第四代傳承人,師徒廣泛演唱於夏畈、黃金、南陽、湖北陽新等地,深受廣大百姓歡迎和喜愛。
瑞昌秧號主要分為扯秧號子和插秧號子兩大類,按照時序演唱不同秧號曲調,表現了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秧號曲牌大多句幅寬鬆,演唱較自由,感情舒展灑脫,插歌活潑多彩,很有生活情趣。特別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贛北民歌中極其少見,如《姐兒打扮撿棉花》中,其穿段是“棉花歌棉花歌……”,歌詞是“日頭起山一枝花……”,穿段穿插於歌詞的每句尾,既襯托了主題,又擴充了曲體。由於曲調的節奏鬆緊交替,穿段中的詞意虛中有實,生動地表現了拾棉姑娘純樸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秧號的唱詞內容豐富,唱天文、地理、神話、古人、農事、物產,有虛有實,虛實結合,尤其善用擬人、誇張、比喻等浪漫手法,使人聽了別有風味,心曠神怡,如《齊動手開秧門》《打把金鉤釣日頭》《八洞神仙請上船》《摸個鋰魚好過年》等。有的還以極其精煉的措辭道出了時間、地點、人物動作、活路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寅卯辰、下田塍,齊動手、開秧門,發富貴、鬥量金,搖錢樹、聚寶盆”。唱詞的規格多為七言兩句韻,少數三言兩句韻,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節內容,但也有即興創作和隨意套用,如“摸蝦”“斬歌”等。
襯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襯字與地方語言極為密切,各種方言可導致不同特色的襯字。如瑞昌城郊方言愛襯以“得、呃、喲”;北片碼頭一帶則愛襯以“兒、喲、嗬”;南片南義一帶愛襯以“的、囉、嗬”;中片肇陳一帶則愛襯以“哦、唉、哪哈”等。秧號有加連接襯句或穿插襯句的擴充手段,有句中的擴充襯句、句尾的補充襯句、句間的連接襯句、曲尾的擴充襯句等,表現在有時加虛字襯語來穿花插句,擴充詞體,渲染氣氛,如《風又大來雨又飄》《八洞神仙請上船》等。
瑞昌秧號源於生活,起於勞動,與農事生產緊密相連。每逢插秧時節,鄉鄰和親友相互幫工,請短工插秧。為了消除疲勞,鼓舞幹勁,加快插秧進度,東家會請一位擅唱秧號的“號頭”領唱秧號,催工助興。他們在扯秧和插秧時,領者打號,一唱眾和,此起彼伏,聲聲入耳。歌聲回蕩在廣闊的田野間,充滿了田園情趣,令人心情愉悅,忘卻了田園勞作的疲勞和困頓。
瑞昌秧號基本建立在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變宮、清角極少出現。旋律以 5 6 1 2 3 五聲音階行腔為主,以 5 6 1 2 6 1 2 3 四聲音階行腔次之,3 5 1 3 5 6 之聲腔行腔的較少。(但以 3 5 1 三聲腔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則別具風味,獨具一格。)秧號各調式旋律通常以某調式主音和支持音為骨架,向上下方擴展而成為四聲或五聲,如:3(5)6 1 2 3 5(6)1 2 3 5 2(3)5 6 1(2)3 5 6 5 6 (1)3 5 。以徵調式較多,其次羽調式,再者角調式和商調式,宮調式較少。其潤腔音型有多種,如連續音裝飾 ,連續回婉裝飾,頓音裝飾 ,倚音裝飾 ,以及尾飾滑音 等。音調古樸,優美動聽,散發出泥土的芳香。
2010年,瑞昌秧號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