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小提琴之殤:讀《琴怨》

很久了,有六七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尋找鮑昌。我尋找的是微型小說的鮑昌。

終於找到一份介紹鮑昌的短文,第一句是這樣說的:“中國當代作家,生於1930年,卒於1989年。”他的短篇小說《芨芨草》在1982年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而那時候,老侯還是一名鄉村中學的學生,根本沒聽說這件事。他的長篇曆史小說《庚子風雲》,我也不曾讀過。簡介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晚年曾專門致力於小小說創作,發表了一批質量很高的小小說作品。”可這批“質量很高”的小小說或叫微型小說躲到哪裏去了呢?我查閱了很多出版物,隻找到《琴怨》《未了的債》等屈指可數的幾篇。

如果不是有幸讀到了《琴怨》,那個名叫鮑昌的人,肯定會被一些信息的灰塵埋沒在我的記憶之中。

《琴怨》是一首婉約的詩。它又像是一首小提琴曲,為我們演奏揮之不去的濃鬱的憂傷。那是來自心靈深處的憂傷。

小說的背景是一個歇斯底裏的時代,“文化大革命”的瘋狂遮蓋著人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在這個時候,一個年方十九,需要照顧兩個弟弟的女孩子,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給了琴聲的悠揚。

“一年以後,那琴聲就宛如江上之歌吹、穀中之林籟。他覺得:琴聲也有情呢,琴聲也有色的。是踩碎花瓣的遊春女兒之情;是綠草湖邊朝霞的顏色。”

這是極度苦悶之中短暫的歡樂,是劃破心靈夜空的閃亮的流星。

“給我拉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曲子吧!”

這是愛情的萌動,是一場“蝴蝶織成的沒有掛牽的夢”。

“葉老師應該知道:我太苦了,沒有人愛我。”

“遺書”裏的這一聲表白,是那位少女對整整一個時代的控訴,類似於樂曲中驟然而起的高潮,讓另一個時代的良心微微發顫。

這篇微型小說的結構值得我們注意。它不是以時間的順序,而是以記憶的順序、抒情的順序結構而成的。它淡化了情節,以詩的因素融貫全篇。它的韻味是醇厚的,有著隻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朦朧。

我總覺得《琴怨》是用小說的形式寫成的詩。它擁有很強的藝術個性,這種藝術個性會幫助它抵禦時間漫長的風化。它為我們指出了一種結構的方向,也指出了一種意境的方向,同時也有力地展示了作者主體構想上的獨斷專行。

“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須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徹底的獨斷!”我們應該牢記沈從文先生的教導,像鮑昌那樣獨斷專行地開辟自己的文學道路。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