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活生生一群嘴臉:讀《會餐》

《會餐》隻是個篇幅稍長一點的微型小說,給人感覺卻很長很長,長得讓我放不下。讀完睡去,活生生一群嘴臉,在夢裏晃。晨起,惺著眼,回味一陣。突然開悟,還不趕緊,寫了它!

故事背景,是“上山下鄉”那會兒。八月十五,上級要求生產隊會餐。你瞅瞅,連會餐這種事,都得上級下指示,不光指示,還要評比。簡直是把計劃經濟計劃到了牙縫裏。

會餐得花錢。蔬菜不花錢,酒得花錢嘛。隊長計算一下:“夏天來的幾個知青,旗裏撥了安家費,隊上總算還有點兒現金。多打酒,吃了,冬天隊上若有錢,好歹補上。”

酒的問題解決了,其他便好辦。殺豬,做豆腐,做成四道菜:煮肉、豆腐燉肉、燉豆腐、肉湯燉土豆。此外加一湯。主食是烙餅。

備餐的過程寫得熱鬧。慣例,豬肝歸屠夫所有。可那年隊裏搞“鬥私批修”,隊長又沒有明說給不給屠夫豬肝,弄得屠夫心裏沒底,殺第一頭豬時,故意把一腔子豬血給糟蹋了。

會餐時間是晚上。中午時,隊裏的人便來圍觀。不光是人,雞也來,狗也來,小豬也來。

菜做好了,一道一道盛到桶裏。“幾十隻桶被人提到隊部,出來的人嘴都動著。”這不算稀奇。稀奇的是,“有的人捏一塊肉在嘴裏,並不嚼,慢慢走開,孩子跟了去,到遠處,才吐給孩子”。有愛有尊嚴,阿城的一雙眼,怎麼看得見那麼多細節。

會餐終於開始,各種嘴臉在阿城筆下,依次生動起來。

“旗裏的幹部先講話”,講了些“遙遠的大事”。“講完,大家鼓掌”,然後隊長講,隊長講到“增產節約”,講到“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受苦人過不上我們的日子”,講“感謝”,講“雖然—可是—吃吧”。

會餐的總體局麵是: “第一巡菜幾乎沒有嚼”就沒了,於是第二巡趕緊上,“到第三巡,方才慢下來,說話多起來,而且聲兒大起來”。

隊裏的老人有意思了。隊長對老人表達尊重,不光炒了一副豬肝給他們下酒,還專門安排“幾個極有聲望的老者和旗裏視察的幹部坐一小桌”。老人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旗裏幹部講完話,“老人們笑著邀幹部坐回去”;隊長給老人斟酒,“老人們顫著手攔”,沒攔住,“還是滿了”;吃完烙餅,老人們都很體麵,“先出來了”。

於是“屋裏大亂”。

知青和土著,各出一個代表,“開始賭起四大碗”,四大碗幹下去,然後賽馬。知青先上馬,“別人一鞭”,馬箭一樣射出去,把知青甩到地下,“眾人都喝彩”;土著後上馬,先是踏不上鐙,轉圈,終於踏上,韁繩一抽,也是箭一樣射出去,“眾人又喝彩”。誰都沒料到,不多時,馬回來了,那壯漢卻沒回來,不知遺落在哪叢草棵子裏。

屋裏大吃大喝之際,隊裏的小孩子,都爬在窗戶上,“不動眼珠盯著看”,孩子們的母親,“在後麵拽不動,罵罵咧咧地走開,聚在門外嘮嗑”。

這邊賽馬,那邊,隊裏的女人和孩子都湧進屋,“並不吃,隻是兜起衣襟,桌上地下,竟一點兒不剩,隻留下水跡”。

阿城筆下的各種嘴臉,跟那個時代的底色,貼得很緊。我能感受到凝結在其中的歲月的重量。這重量,壓得我喘不上氣。

好在,這般吃相,現在難得一見。但也不是一點遺痕也沒有。遼南鄉村,至今仍有遺俗,喜事趕禮,娘們都帶著家什去,也是“並不吃”,看誰眼疾手快,將上桌的一盤盤菜肴統統掠走。前些日子筆者聽說,大連市內幾個兄弟姐妹,遠赴莊河鄉下參加婚禮,目睹這般場景,受到極大驚嚇。

阿城的小說,寫吃的篇目很多,《棋王》裏寫,《樹王》裏寫,《孩子王》裏也寫,這篇《會餐》,更是從頭到尾,圍繞著吃來寫。我猜,阿城對饑餓,懷有深深的恐懼。

阿城的小說有一個突出特點:雄壯。渾身肌肉緊繃繃,什麼大胸肌、大闊肌,什麼三角肌、腹直肌,一律緊繃繃,看著像猛男。

阿城的性格,也猛男。

看來,性格與文章之間,的確有某種隱秘聯係。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