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魯襄公十八年

公元前555年,。

十八年春,白狄始來。

十八年春,白狄人第一次訪問魯國。

夏,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執孫蒯於純留,為曹故也。

晉國終於行動。

夏天,晉國人在長子逮捕了衛國的行人石買,在純留逮捕了孫蒯,這是因為他們侵略了曹國。

秋,齊侯伐我北鄙。中行獻子將伐齊,夢與厲公訟,弗勝。公以戈擊之,首隊於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見梗陽之巫皋。他日,見諸道,與之言,同。巫曰:“今茲主必死,若有事於東方,則可以逞。”獻子許諾。

秋天,齊靈公入侵魯國北部邊境。晉國的荀偃打算討伐齊國,夢見自己與晉厲公在天神麵前打官司(二十年前,欒書、荀偃派程滑殺死晉厲公),荀偃敗訴。晉厲公揮戈攻擊荀偃,將他的腦袋斬落在身前。荀偃跪下來將腦袋撿起,“戴”在脖子上,雙手扶著跑開,路上看到梗陽的巫皋。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夢!更奇的是,過了幾天,荀偃真在路上遇到了巫皋,和他說了幾句話,原來巫皋也做了同樣的夢!巫皋說:“今年您一定會死。如果在東方有戰事,那是可以如願的。”荀偃答應了。也就是說,在聽了巫皋的話之後,荀偃便下定了決心要討伐齊國。

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係玉二,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複濟。唯爾有神裁之。”沉玉而濟。

晉平公動身討伐齊國,將要渡過黃河的時候,荀偃用紅繩綁著兩對玉璧,向河神禱告:“齊環(齊靈公名環)靠著地形險要,仗著人口眾多,拋棄友好,背叛盟約,欺淩百姓。曾臣彪(晉平公名彪)將率領諸侯去討伐他,彪的官臣荀偃在前後效力,如果能夠獲勝有功,不讓神明蒙羞,官臣荀偃不敢再次渡河,任憑神明製裁。”將玉沉入黃河然後渡河。

所謂曾臣,就是陪臣。前麵說過,諸侯在天子麵前稱臣,諸侯的卿大夫在天子麵前稱為陪臣。同樣道理,天子在神麵前稱臣,諸侯在神麵前就隻能稱為陪臣了。至於官臣,也就是諸侯的臣下。荀偃發這樣的誓,是在向神明表示自己不奢望活著回來了,但是祈求神明保佑晉國能夠在戰爭中獲勝。

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梁之言,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裏。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範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既許之矣。若入,君必失國。子盍圖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嬰聞之,曰:“君固無勇,而又聞是,弗能久矣。”

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旆先,輿曳柴而從之。齊侯見之,畏其眾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十月,諸侯在魯國的濟水之濱相會,重溫在梁之會上的盟誓,共同討伐齊國。齊靈公在平陰抵禦,在防門外開挖壕溝,加起來有一裏之寬。夙沙衛建議:“如果不能作戰,不如固守險要。”也就是想依靠泰山之險來對抗聯軍。齊靈公不聽。諸侯部隊進攻防門,齊軍大多戰死。士派人給齊國大夫析文子(即子家)傳話:“我了解您,難道敢隱瞞情況嗎?魯國、莒國都請求帶一千乘戰車從他們那裏打過來,我們已經答應了。如果是那樣,你們的國君必定會失去國家,您何不認真考慮一下?”析文子將這話轉告齊靈公。齊靈公害怕了。晏嬰聽到了,說:“國君本來就沒有勇氣,而又聽到這些,不會在這裏堅持太久了。”

齊靈公登上巫山眺望晉軍。晉國人派司馬在山林湖澤中開辟道路,雖然有不能到的地方,一定要豎起大旗,稀疏地布置軍陣。戰車的左邊是真人而右邊擺上假人,以大旗為前導,車後拖著木柴跟上去,造成千軍萬馬奔馳的氣勢。齊靈公看到了,以為晉軍人馬多到不可勝數,嚇得脫離部隊,逃了回去。十月二十九日,齊軍連夜遁逃。師曠向晉平公報告:“烏鴉的聲音很歡快,齊軍肯定逃跑了。”晉國大夫邢伯對荀偃說:“有車馬的聲音,齊軍恐怕是逃走了。”羊舌也跑來向晉平公報告:“城頭上有烏鴉,齊軍應該是逃走了。”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衛殺馬於隘以塞道。晉州綽及之,射殖綽,中肩,兩矢夾,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衷。”顧曰:“為私誓。”州綽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縛郭最,皆衿甲麵縛,坐於中軍之鼓下。

十一月初一,聯軍進入平陰,於是追擊齊軍。夙沙衛將大車連接起來堵塞山穀,自己殿後。殖綽、郭最說:“您來為大軍殿後,是齊國的恥辱,您姑且先走。”於是代替夙沙衛殿後。夙沙衛又在狹小的路口殺了馬匹來堵塞道路。晉國的州綽追上來,用箭射中殖綽的兩邊肩膀,兩支箭一左一右夾住殖綽的脖子。州綽命令殖綽:“停下來,也就是成為三軍的俘虜;不停,下一箭就直取你的心臟。”殖綽果然不跑了,回頭說:“你發誓!”州綽說:“請太陽做證!”於是解下弓弦,將殖綽反綁起來。州綽的車右具丙也放下武器來捆綁郭最,都不解除他們的盔甲,直接從後麵捆綁,讓他們坐在中軍的大鼓之下。

晉人欲逐歸者,魯、衛請攻險。己卯,荀偃、士以中軍克京茲。乙酉,魏絳、欒盈以下軍克;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萩。範鞅門於雍門,其禦追喜以戈殺犬於門中;孟莊子斬其以為公琴。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東郭、北郭,範鞅門於揚門。州綽門於東閭,左驂迫,還於門中,以枚數闔。

齊侯駕,將走郵棠。大子與郭榮扣馬,曰:“師速而疾,略也。將退矣,君何懼焉?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眾。君必待之!”將犯之,大子抽劍斷鞅,乃止。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

晉國人想要追擊逃跑的齊軍,魯國、衛國請求進攻險要的地方。十三日,荀偃、士帶領中軍攻克京茲。十九日,魏絳、欒盈帶領下軍攻克地。趙武、韓起帶領上軍圍攻盧地,沒有攻下。十二月初二,諸侯大軍抵達臨淄附近的秦周,砍伐臨淄雍門外的萩樹製作攻城器具。士鞅進攻雍門,他的禦者追喜跑到城門裏,用戈殺死了一條狗。孟速砍下門上的木,拿回去為魯襄公製作了一張琴。初三,聯軍放火焚燒雍門及臨淄的西郭、南郭。劉難、士弱帶領諸侯部隊焚燒了申池的竹木。初六日,焚燒東郭、北郭,士鞅進攻揚門。州綽進攻東閭,左邊的驂馬被擋住,戰車在門中盤旋,將城門上有多少顆大釘都數清了。

齊靈公的對策是駕上車,準備逃到郵棠。太子光與大夫郭榮牽住馬,說:“敵軍行動迅速而攻擊猛烈,這是為了奪取物資,準備撤退了,您害怕什麼呢?而且您作為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舉妄動,否則會失去眾人的支持。您一定要待在這裏!”齊靈公哪裏肯聽,打馬去撞他們。太子光抽出劍,斬斷馬鞅,車停了下來。初八,聯軍東侵,抵達濰水;南侵,抵達沂水。

鄭子孔欲去諸大夫,將叛晉而起楚師以去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許。楚子聞之,使楊豚尹宜告子庚曰:“國人謂不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不即位,於今五年,師徒不出,人其以不為自逸而忘先君之業矣。大夫圖之,其若之何?”子庚歎曰:“君王其謂午懷安乎!吾以利社稷也。”見使者,稽首而對曰:“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子庚帥師治兵於汾。於是子、伯有、子張從鄭伯伐齊,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謀,完守入保。子孔不敢會楚師。

楚師伐鄭,次於魚陵。右師城上棘,遂涉潁,次於旃然。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右回梅山,侵鄭東北,至於蟲牢而反。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

鄭國的公子嘉想要消滅諸卿,獨攬大權,準備叛變晉國而借助楚國的軍隊來幹掉他們。公子嘉派人向楚國令尹公子午報告,公子午不同意出兵。楚康王聽到這個消息,派豚尹(官名)楊宜告訴公子午:“國人都說不主持社稷而不出兵,死後不能依禮安葬。不即位已經有五年,軍隊沒有出過國,人們還以為不自求安逸,而忘記了先君的大業。您好好想想,該怎麼辦?”公子午歎息道:“大王這是說我貪圖安逸呢!我這樣做是為了有利於國家啊!”接見使者,叩首說:“諸侯正和晉國打得火熱,下臣請求嘗試一下吧。如果可以,大王就跟著來。不可以,收兵退回來,可以不受損害,大王也不會受辱。”

公子午的意思很明白,包括鄭國在內,諸侯們現在都團結在晉國周圍。僅憑公子嘉一人之言就出兵鄭國,實在是不靠譜。但是楚康王既然這樣說了,他也隻能出兵,於是在汾地整頓部隊。當時,鄭國的公孫蠆、良霄、公孫黑肱(字子張)跟隨鄭簡公討伐齊國,公子嘉、公孫舍之、公孫夏留守國內。公孫舍之和公子夏知道公子嘉的陰謀,加強戒備,入城堅守。公子嘉不敢輕舉妄動來與楚軍會合。

預想中的裏應外合變成了強行介入。楚軍攻打鄭國,駐紮在魚陵。右翼在上棘築城,於是渡過潁水,駐紮在旃然。子馮、公子格率領精銳部隊入侵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向右繞過梅山,入侵鄭國東北,抵達蟲牢之後返回。公子午進攻新鄭的純門,在城下駐紮兩晚後返回,渡過魚齒山下的河流,遇到大雨,楚軍又冷又濕,軍中雜役幾乎全部死去。

事實證明,公子午的判斷是正確的。

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晉國方麵也收到了楚軍出動的消息。師曠說:“不礙事。我多次唱北方的曲子,又唱南方的曲子。南方的曲子不強,死氣沉沉,楚軍必定無功而返。”董叔也說:“天道在西北,南方的軍隊不合天時,必定無功。”

所謂天道,就是歲星運行的軌道。前麵說過,古人以木星為歲星,十二年周轉一次,經過十二個星次。魯襄公十八年,歲在陬訾,於地支中為亥,對應的方位是西北,是以董叔有此一說。倒是羊舌說得明白:“楚軍有無戰功,在於他們國君的德行。”楚康王沒搞清楚情況,貿然逼迫公子午出兵,豈能不敗?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