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逗貓,聊聊十二星座,很快,半天時光就消磨過去了,快到吃午飯的時間了。嗯,我先問諸位一個問題:宋朝人吃午飯嗎?
一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宋朝之前,大多數的平民百姓是不吃中午飯的,因為一日三餐的生活習慣尚未形成,人們一般都是吃兩餐:早飯與晚飯。隻有貴族、皇族才可以一天吃三頓飯,甚至四頓飯。到了宋朝,隨著農業生產的進步、夜生活的出現,平民才逐漸形成了一日三餐的習慣。
我們去看宋朝的詩歌,就會發現,像“中餐”“午飯”“一日三餐”之類的詞語多了起來,陸遊便寫過好幾首題目就叫《午飯》《午炊》的詩,其中一首《午炊》詩寫道:“山際牛羊路,林間雞犬聲。午炊聊小憩,野老解逢迎。”詩的意思我們翻譯一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吃過午飯後,休息一下,與鄉親們聊聊天。而在宋朝之前,有沒有詩人寫“午飯”詩?似乎沒有。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快到中午的時候,就應該準備午飯了。如果你家中雇有廚子、用人,當然不需要你親自下廚,用人自會做好飯菜。這裏,我再提一個問題:北宋東京市民每日做菜,用的是什麼燃料?
一些朋友可能會說:古代沒有煤氣爐、電烤爐、微波爐,自然是燒柴燒炭。這話說得沒有錯,但不全對。宋朝京城人平日做飯、供暖,也用木柴、木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右邊起首的地方,就畫了兩個腳夫正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前往城裏送炭。
不過,到了北宋後期,京城人用得最多的燃料是煤,而不是柴、炭。宋朝人將煤稱為“石炭”。南宋初,有一個叫莊綽的人回憶說:“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意思是說,當年東京開封府百萬人家,都用煤燒火,沒有一家是燒柴的。莊綽的話說得有些誇大,但若說北宋東京多數人家都是燒煤,卻是事實。
所以,假如做午飯時,你家的柴炭剛好快用完了,用人來問你:“大娘子,家裏的炭快用完了,咱們去買幾十斤回來吧?”你可以這麼說:“買五十斤木炭,再買一百斤石炭吧。”東京市民買煤炭,是很方便的。東京汴河邊,設有二十個官營的石炭場,城內又有專賣煤炭的炭坊,有專賣煤團、煤球的炭團店,其中“街東車家炭”“州橋炭張家”是當時馳名東京城的木炭、石炭專賣店。
南宋臨安市場上也有煤製品,叫作“炭墼”。墼,指磚坯、土坯;炭墼,就是用煤粉做成的煤磚。南宋蘇州、湖州地區有一首民諺說:“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意思是說,數九天過後,天氣乍暖還寒,家家仍需要儲存燃料以備禦寒。南宋末,一位詩人在《湖州歌》中寫道:“雪子飛飛塞麵寒,地爐石炭共團欒。”說的是冬天時候,大雪紛飛,人們用地爐燒煤取暖。這些民諺與詩歌告訴我們:南宋的江南人家,也有燒煤的,隻不過煤的供應不如北宋東京那麼充足,因為中國的煤礦主要分布在北方。
總之,不管你是北宋人,還是南宋人,做午飯時,都可以燒煤。當然,如果你覺得在家做飯太麻煩,又要買菜,又要買石炭,又要淘米洗菜,吃飽後還要洗碗筷,煩!那麼,你也可以不做菜。我的意思,並不是叫你別吃午飯,而是建議你點外賣。
今天,城市裏的上班族,吃午飯基本上都是叫外賣。你一個電話,或者在手機APP下單,很快就有送餐的小哥將午餐送上門來。所以我才建議,如果你生活在宋朝都城,如果不想自己做飯的話,就叫個外賣吧。
可是,宋朝也有送外賣的服務嗎?有。在北宋東京,或者南宋臨安,五更初時,即淩晨3點,市場上即開始有人點燈賣早餐,到晚上三更末,即淩晨1點,還有賣宵夜的。不論春夏秋冬,從早到晚,你都可以叫外賣,用宋朝人的話來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事實上,不管是北宋的東京市民,還是南宋的臨安市民,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喜歡下館子,或者叫外賣。北宋人是這麼說的:東京“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隻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南宋人是這麼說的:臨安“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彩帛、絨線、香燭、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蓋經紀市井之家,往往多於店舍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耳”。
連皇帝有時候都會叫外賣。北宋東京皇城的東華門外,聚集著大量飲食店,專賣“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專候皇室叫餐。南宋的高宗皇帝每遊幸西湖,禦船後麵總是尾隨著不少賣美食的小舟,等待皇帝點餐叫外賣,在西湖上賣魚羹的女商人宋五嫂,因為“嘗經禦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南宋孝宗皇帝也喜歡點外賣,每年元宵節,孝宗都要“看燈買市”,看燈是觀賞元宵花燈,買市就是叫外賣。凡市價一貫錢的食物,皇帝都“犒之二貫”,李婆婆魚羹、南瓦張家圓子都是孝宗青睞的美食。
問題是,古代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APP,如何訂餐?難道用飛鴿傳書嗎?飛鴿傳書用來送信則可,用於叫外賣則不可,你想一下,一隻鴿子飛到飲食店,那它的下場可能是被紅燒或者清燉。
其實,在電話發明之前,也是可以訂餐的,隻不過遠不如網絡時代便捷罷了。皇帝叫外賣,有內侍可以使喚,完全不成問題。京城的大戶人家、官宦之家,家中也有仆人,叫餐訂外賣,自然是他們跑腿。
如果你一時找不到跑腿的仆人,也是有辦法叫餐的。我們今天不是有提供跑腿服務的人員嗎?宋朝也有。《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時,東京市井中,“有百姓入酒肆,見子弟少年輩飲酒,近前小心供過,使令買物命妓(指歌妓)、取送錢物之類,謂之‘閑漢’”。南宋時,臨安也有從事這類職業的閑人,隻不過他們被稱為“廝波”。《夢粱錄》載,這些閑人“專為探聽妓家(指歌妓)賓客,趕趁唱喏,買物供過。……謂之‘廝波’”。也就是說,閑漢、廝波的工作就是供客人隨時叫喚,幫客人跑腿,包括買餐送餐,從中獲取一點賞錢。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城外一家酒店門口,就有一個取了餐正往誰家送去的小哥。
所以,如果你要點外賣,家中又沒有跑腿的仆人,你不妨在門口叫個閑漢:“小哥,幫我到寺橋金家飯店買一份紅絲水晶膾、一份煎肝、一份炒蛤蜊。”閑漢說:“您稍候片刻,馬上送到。”你說:“多謝小哥。這是菜錢100文,賞錢10文。”
旅店、客店的店小二,也可以為住客提供跑腿服務。施耐庵《水滸傳》裏,有一個細節寫道:“青麵獸”楊誌來到東京城,尋了一個客店安歇下來,放下行李,解了腰刀、樸刀,掏出一點碎銀子,叫店小二去買些酒肉回來吃。
即便是一時找不到跑腿的,宋朝市民也有辦法叫餐,因為在都城,每到飯點,就有很多流動食販沿門叫賣熟食,有熬肉、炙鴨、熟羊、羊血、灌肺等熟食,“就門供賣,可以應倉卒之需”。你不想自己做飯,走到門口,招招手,便有流動食販走過來:“小娘子,可要炒肺、灌肺嗎?一份20文。”你說:“來一份吧。”很快就有一份熱騰騰的美食送到你手上。
你看,宋朝市民的小日子過得多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