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二輯 雅致的風尚

宋朝是一個崇尚風雅的時代,我們不妨稱其為“風雅宋”。今人正在複刻的四大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即盛行於宋代的士大夫群體間,而且這種雅致的生活並不排斥市井俗夫,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它還深入於宋朝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點茶:李清照是茶藝高手

假如我問你:李清照是什麼人?你一定會說,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婉約詞流派的代表人物。你說得沒錯。不過,李清照除了詞填得好,她還是一位古董收藏家與鑒賞家,又是一位茶藝高手。

北宋末,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京城太學讀書,每個月的初一與十五,趙明誠都要請假回家,拉著妻子李清照前往大相國寺趕集。每次逛大相國寺,趙明誠都很興奮:“娘子,你快來看,今天也好多人啊!”李清照取笑他:“來了來了。你看你,跑得滿頭大汗,又不是第一次來了,還這麼好興致啊?”

大相國寺是地處東京鬧市的寺廟,有東京最大的集市,每月五次開放給商家做生意。開市之日,商旅雲集,百貨俱全,非常熱鬧。

賣茶葉的商販一看到是李清照來了,頓時喜上眉梢,迎上來打招呼:“大娘子,您又來了。小店新到幾塊北苑龍鳳團茶,從大內流出的貢茶,特意給您留著。”

李清照說:“小龍團?這我可要嘗嘗。”

李清照愛喝小龍鳳團茶,那麼她的丈夫趙明誠呢?

趙明誠熱愛收藏古玩、古籍、名家書畫,所以古玩商人忙著招呼他:“趙官人,南唐徐熙的《牡丹圖》,您要不要瞧瞧?”

趙明誠說:“徐熙的真跡?難得難得,敢問價錢如何?”

古玩商人說:“趙官人是老主顧,我就說個實價,10貫錢。”

這幾段對話是我虛擬出來的,不過趙明誠與李清照愛逛大相國寺的事卻是真實的。許多年後,李清照寫文章《金石錄後序》回憶說:趙明誠“在太學作學生……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

夫妻倆在大相國寺一邊逛,一邊看。每當淘到寶貝,小夫妻都十分高興,趕緊帶回家細細玩賞。李清照是一位講究情調的女性,每次與丈夫一起鑒賞古籍、古董之時,她總是要先點兩盞茶,自己一盞,丈夫一盞,一邊品茶,一邊把玩寶貝。

熟悉李清照詩詞的朋友應該知道,她有好幾首詩詞都提到烹茶,比如《滿庭芳》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曉夢》詩“嘲辭鬥詭辯,活火分新茶”。這個“活火分茶”,就是李清照的拿手好戲。

那麼,什麼是分茶呢?別急,我們下麵會詳細說到。

現在,讓我先來考考你:李清照擅長的烹茶方式,與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有什麼區別?

不知道也沒關係,研究之前我也不知道。簡單來說,我們現在喝茶,都是將茶葉放入茶壺,衝入開水,用開水浸泡茶葉,然後將茶水倒進茶杯,就可以喝了。整個過程非常簡單。這個烹茶方式,叫作“泡茶”,是從元朝開始形成、流行起來的。

細說起來,元朝之前的唐宋時期,流行的烹茶方式並不是“泡茶”。

唐朝人烹茶,習慣用一個小鼎燒水,在鼎裏直接放入茶葉,再加入食鹽、生薑、薄荷等調味品,煮熟後飲用。這叫作“煮茶”,跟我們現在煎中藥差不多。

到了宋代,煮茶不流行了,換成了“點茶”。

宋人點茶的流程其實是很複雜的。我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宋代的茶葉一般都做成餅狀存放,叫作“團茶”,有點像今天的普洱茶;烹茶的時候,取出茶餅,用茶槌搗成小塊,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還要用羅合篩過,目的是讓茶末成為均勻的粉末狀,類似於麵粉。

研好了茶末之後,便可以點茶了。先用茶釜將幹淨的水燒開,用小勺子將茶末舀入茶盞,每個茶盞放一勺子茶末,再注入少量開水,調成膏狀。然後,一邊衝入開水,一邊用一個叫“茶筅”的工具擊拂茶湯,使水與茶末交融,並泛起泡沫。泡沫越豐富,表明這盞茶點得越成功。擊拂幾次,一盞清香四溢的宋式熱茶就出爐了。這個烹茶的過程,宋人叫“點茶”。

你看,宋朝人點茶的流程是不是很複雜?點好一盞茶,少說也得半個時辰吧,但宋人非常享受這個烹茶的過程,將它當成一種雅趣。

而且,宋人點茶,對茶葉、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烹茶的水以山泉為上,井水勉強可用;茶葉以白茶為頂級好茶;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發泡充分;火候也極重要,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末亦以鮮白為主;盛茶的茶盞則以建盞為宜,因為建盞為黑色,茶湯為白色,黑白搭配,色調十分高雅。

當然,宋朝的普通家庭如果不那麼講究的話,也不用準備這麼多的茶具,因為市場上有磨好的茶末出售,可以直接用於調膏、衝點,就如今天的速溶咖啡。但文人雅士享受研茶的過程,追求的是全套烹茶流程所代表的品質與格調,因此,家中茶槌、茶磨、茶碾之類的茶具是少不了的,就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調的城市小資,喝咖啡一般不會喝速溶的,而是在家裏準備了一整套器皿,從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爐。李清照無疑是小資中的小資,茶藝又好,家中肯定備有一整套的點茶器具。

李清照的茶藝好在哪兒?她擅長“分茶”啊。分茶是一門高超的點茶技藝,宋朝高明的茶藝師在點茶時,用茶筅擊拂茶湯,能夠利用茶末與沸水的反應,在茶盞中點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比如一朵花、一叢竹子、一隻小鳥、一尾小魚、一幅山水畫,有點像今日咖啡館玩的咖啡拉花:用咖啡與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顏色,調配出有趣的圖案。

我們想象一下,李清照拿出“活火分茶”的高超技藝,點出一盞茶,茶湯上的泡沫幻化成一幅精致的山水畫。這樣一盞如同藝術品的茶,你舍得喝掉嗎?趙明誠見慣了李清照的茶藝,再好看的茶他都要喝進肚子裏——畢竟,茶是點出來喝的,不是點出來看的。

每當趙明誠急著要喝茶時,李清照總是笑吟吟攔住他:“官人莫急。咱們行個茶令,再吃茶不遲。”茶令,就是吃茶時玩的小遊戲,贏者才可以喝茶。宋朝很流行茶令。李清照與趙明誠品茶時,也常常玩茶令。

有一次,一位朋友將一冊唐代白居易手寫的《楞嚴經》送給了趙明誠。趙明誠滿心歡喜,快馬加鞭,往家裏趕。到家時,已經快到三更,也就是夜裏快到11點。

李清照迎上來:“官人,這麼晚了,你還趕回來?”

趙明誠:“我急著趕回來,想和娘子一道鑒賞這冊《楞嚴經》。你快來看。”

丈夫連夜歸來,李清照也很高興。她取出珍藏的小龍團貢茶,施展“活火分茶”之藝,點出兩盞好茶。趙明誠端過茶盞,就要喝茶。

李清照:“官人且慢。老規矩,行個茶令。”

趙明誠:“娘子這回要行什麼茶令?”

李清照:“還是老規矩。官人翻開這本《楞嚴經》,第八頁第三行寫的是哪一句話?誰答得出來,誰先吃茶。如何?”

趙明誠:“娘子又要考我了。我試試。”

上麵的對話也是我虛擬的,但我相信,這樣的對話一定真實地出現在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李清照與趙明誠經常玩的茶令,便是猜某件史事、某句話記錄在某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者為勝,可以先喝茶。李清照記憶力過人,幾乎每次都是她贏。所以,一聽李清照說出“老規矩”,趙明誠立即認輸:“娘子,你記憶力過人,我不如你。茶,娘子先吃。”李清照大笑舉盞,樂不可支,手中茶盞也不小心傾倒了,茶湯灑了一身。趙明誠一看,也哈哈大笑。

對李清照與趙明誠來說,與愛人一起品茶、行茶令,是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美好記憶。許多年之後,他們都在文章中回憶了一邊品茶、一邊相對展玩古籍狂喜不支的往事。

對宋朝人來說,花半個時辰點一盞茶,然後細細品嘗,也是享受人生、追求品位、創造格調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靜下來想,如果能像宋人一樣,把點茶當成一種生活樂趣,做個快樂的“宅男宅女”,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